药学专业知识(一)
考点50:阿片类药物的依赖性治疗
①美沙酮替代治疗
②可乐定治疗
③东莨菪碱综合戒毒法
④预防复吸(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曲酮)
⑤心理干预和其他疗法
考点51:房室模型
①房室是一个假设的结构,在临床上并不代表特定的解剖部位。
②同一个房室,吸收、转运或消除药物的速率常数相近,但药物浓度可以不等。
③单室模型是一种最简单的药动学模型。
④双室模型假设身体由两部分组成,即中央室(血流供应充沛,心、肝、肾等)与周边室(血流供应少,肌肉、皮肤、脂肪组织)。
考点52:表观分布容积
①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用“V”表示。不涉及真正的容积,因而是“表观”的。
②可设想为体内的药物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需要体液的理论容积。
基本公式:V=X/C(考察计算)
V是表观分布容积,X为体内药物量,C是血药浓度。
③单位:“L”或“L/kg”,后者考虑体重与分布容积的关系
④一般水溶性或极性大的药物,不易进入细胞内或脂肪组织中,血药浓度较高,表观分
布容积较小;亲脂性药物在血液中浓度较低,表观分布容积通常较大,往往超过体液总体积。
考点56:达坪分数与半衰期的关系
达坪分数(fss)
半衰期个数(n)
记忆方法
50%
1
2倍关系
75%
2
90%
3.32
2倍关系
99%
6.64
考点57:多剂量函数r
记忆方法:多剂量函数用小写r表示。多剂量给药就是多次给药,给药次数用n,给药间隔时间用τ(tao),而且该式分子分母很对称。
考点60:统计矩
1.零阶矩: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反映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过程。
2.一阶矩:药物在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MRT)。反映药物在体内滞留情况。
3.二阶矩:平均滞留时间的方差(VRT)。反映药物在体内滞留时间的变异程度。
记忆方法:零下、一致、二房。零下,下,曲线下,零阶矩用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AUC表示;一致,致,滞留,一阶矩用平均滞留时间MRT表示;二房,房,方差,二阶矩用平均滞留时间的方差表示,有二房的男人很花心,变来变去的,变异程度。
考点62:非线性药动学的特点
①药物的消除不呈现一级动力学特征,即消除动力学是非线性的。
②当剂量增加时,消除半衰期延长。
③AUC和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与剂量不成正比。
④其他可能竞争酶或载体系统的药物,影响其动力学过程。
考点63:给药方案个体化方法
比例法、一点法、重复一点法。
记忆方法:个人赛,比一比
考点64:需监测血药浓度的情况
①个体差异很大的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
②具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如苯妥英钠
③治疗指数小、毒性反应强:强心苷、茶碱、锂盐、普鲁卡因胺
④毒性反应不易识别:地高辛
⑤特殊人群用药
⑥常规剂量下没有疗效或出现毒性反应
⑦合并用药而出现的异常反应
⑧长期用药
⑨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或中毒
考点65: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的评价指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达峰时间(tmax)、峰浓度(Cmax)。
考点66:我国国家药品标准的组成
《中国药典》、《药品标准》、药品注册标准(企业)
《药品标准》亦称“部颁标准”或“局颁标准”
考点67:国家药品标准的制定原则
①针对性:检测项目的制订要有针对性
②科学性:检验方法的选择要有科学性。“准确、灵敏、简便、快速”
③合理性:标准限度的规定要有合理性
记忆方法:“真可贺”。
考点69:中国药典
①《中国药典》每5年出版1版,现行版为《中国药典》(年版)。
②《中国药典》由一部、二部、三部、四部及增补本组成。
一部中药,二部化学药,三部生物制品,四部通则、药用辅料
③《中国药典》标准体系构成包括三部分:凡例、通则、正文。
考点70:凡例—项目与要求
1.规格:注射液项下,如为“1ml:10mg”,系指注射液装量为1ml,其中含有主药10mg。
2.贮藏
①遮光:不透光的容器包装,例如棕色容器
避光:避免日光直射
密闭:将容器密闭,以防止尘土及异物进入
密封:将容器密封以防止风化、吸潮、挥发或异物进入
熔封或严封:将容器熔封或用适宜的材料严封,以防止空气与水分的侵入并防止污染
②阴凉处≤20℃;
凉暗处避光并温度≤20℃;
冷处2℃~10℃;
常温10℃~30℃;
注:室温25℃±2℃
考点71:凡例—精确度(★★★★★)
1.供试品与试药的称取:小数点后多一位
称取“0.1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0.06~0.14g”;(±0.04)
称取“2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1.5~2.5g”;(±0.5)
称取“2.0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1.95~2.05g”;(±0.05)
称取“2.00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1.~2.g”。(±0.)
2.“精密称定”是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千金重)
“称定”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百分之一;
取用量为“约”若干时,指该量不得超过规定量的±10%。
考点73:阿司匹林
三氯化铁呈色反应:酯基水解后含有酚羟基
一般杂质:“重金属”。硫代乙酰胺法:重金属杂质在pH3.5的醋酸盐缓冲液中与显色剂硫代乙酰胺反应呈黄褐色。
特殊杂质:“水杨酸”。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查。
酸碱滴定法。含有羧基。
考点74:体内样品的种类
包括:血样(最常用)、尿液(代谢物丰富)、唾液(采集便利)、活体组织(少用)。
血样
全血
通常采静脉血。全血+抗凝剂→混合均匀
血浆
全血+抗凝剂→离心→上清液
体内药物浓度可靠指标,最常用。
血清
全血→离心→上清液
全血和血浆需加抗凝剂。抗凝剂:肝素、EDTA、草酸盐、枸橼酸盐等。
考点75:镇静与催眠药
1.苯二氮?类
①地西泮1-去甲基,3-引入羟基,得到活性代谢产物奥沙西泮
②1,2位并上三氮唑:艾司唑仑、三唑仑
2.非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
①咪唑并吡啶结构药物——唑吡坦
②吡咯酮结构——佐匹克隆(吡咯酮,匹诺曹。匹,佐匹克隆)
注:右旋异构体艾司佐匹克隆有很好的短效催眠作用,左旋体无活性且易引起毒性。记忆方法:“左右”,左,佐匹克隆,右,右旋体有效。
药学专业知识(二)
维生素类药物的用药监护(重点指数:★★★★)
(一)区分维生素的预防性与治疗性作用
(二)合理掌握维生素剂量
不宜将维生素作为“补药”以防中毒
(三)注意联合用药时对维生素吸收和代谢的影响
维生素类型
抑制药
促进药
维生素A
新霉素、考来烯胺
维生素E
维生素B
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抗结核病药、
汞剂(增加排泄)、考来烯胺
/
维生素C
阿司匹林
铁剂
维生素D
苯巴比妥、苯妥英钠、考来烯胺、降钙素
钙剂
维生素E
避孕药
/
维生素K
抗菌药物、抗凝血药、肝药酶诱导剂、
考来烯胺
/
(四)遴选适宜的服用时间
维生素B2特定部位在小肠上部,餐后服用,可使其在小肠充分地吸收
52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分类及作用特点(重点指数:★★★★★)
类别
代表药物
作用特点
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G
①抑制细菌细胞壁黏肽的合成、繁殖期杀菌剂
②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应按每日分次给药。
半合成青霉素
口服耐酸青霉素
青霉素V
耐青霉素酶青霉素
甲氧西林、苯唑西林、
氯唑西林、双氯西林
广谱青霉素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抗铜绿假单胞菌青霉素
羧苄西林、哌拉西林
抗革兰阴性杆菌青霉素
美西林、替莫西林
53青霉素类不良反应(重点指数:★★★★★)
(1)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溶血性贫血、药疹、哮喘发作等;
(2)大剂量应用时可引起青霉素脑病;
(3)长期、大剂量可致菌群失调;
(4)大剂量用药可干扰凝血机制,导致出血倾向;
(5)大剂量应用钾、钠盐,可致电解质紊乱。
54头孢菌素类药物分类及作用特点(重点指数:★★★★★)
类别
抗菌谱
酶稳定性
肾毒性
代表药物
G+G-
第一代
强弱
铜绿假单胞菌
及厌氧菌无效
青霉素酶稳定,b-内酰胺酶差
大
注射剂:头孢唑林、头孢拉定
口服制剂: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氢氨苄
第二代
强稍强
铜绿假单胞菌无效,部分对厌氧菌有效
b-内酰胺酶稳定
降低
注射剂:头孢呋辛、头孢替安
口服制剂:头孢克洛、头孢呋辛酯、头孢丙烯
第三代
弱强
铜绿假单胞菌
及厌氧菌有效
高度稳定
基本无毒
注射剂: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曲松
口服制剂:头孢克肟、头孢泊肟酯
第四代
强更强
更稳定
无毒
头孢吡肟
第五代
无毒
头孢洛林酯、头孢托罗、头孢吡普
55头孢菌素类的用药监护(重点指数:★★★★)
(一)用药前须知患者药物过敏反应史和皮肤敏感试验
(二)根据PK/PD参数制定合理给药方案
(三)长期应用头孢菌素类药时应注意监测凝血功能
(四)警惕双硫仑样作用
“双硫仑样”反应又称戒酒硫样反应,应用头孢类药物后饮用含有酒精的饮品或接触酒精导致体内“乙醛蓄积”的中毒反应
(五)注意围手术期合理应用
(1)必须选择杀菌剂,首选头孢类;
(2)应在术前0.5~2h给药,选择静脉滴注,一般滴注30min左右;
(3)术后使用时间不宜过长;
(4)抗菌药物须在细菌污染前已在组织内有一定杀菌血浆峰浓度,才能有效预防感染;
(5)对头孢菌素、青霉素类过敏者,革兰阳性菌易感染者选用万古霉素;革兰阴性菌易感染者选用氨曲南。
56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作用机制(重点指数:★★★★)
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起始、延伸、终止)繁殖期、静止期杀菌药,
1.起始阶段:抑制30S亚基始动复合物和70S亚基始动复合物的形成
2.延伸阶段:与30S亚基的P10蛋白结合,致A位歪曲,mRNA错译,阻止移位;
3.终止阶段:阻止终止密码子与A位结合;阻止70S亚基的解离。
57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重点指数:★★★★★)
1.浓度依赖性速效杀菌剂,对繁殖期和静止期的细菌均有杀菌作用,碱性环境中抗菌作用增强,有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
2.对多种需氧的革兰阴性杆菌具有很强抗菌作用,对革兰阴性球菌、革兰阳性菌作用较差
3.有药物交叉耐药性
4.具有肾毒性和耳毒性
58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重点指数:★★★★★)
1.耳毒性
包括前庭和耳蜗功能障碍、前庭损害,表现为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和平衡障碍。耳蜗功能受损可引起耳鸣、听力减退甚至耳聋
2.肾毒性
氨基糖苷类药在肾皮质高浓度蓄积,可损害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引起肾小管肿胀,甚至坏死,出现蛋白尿、管型尿或红细胞尿,严重者出现氮质血症、肾功能不全等。
3.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氨基糖苷药与体内钙离子络合,降低组织内钙离子浓度,造成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阻断。
4.过敏反应
可引起皮疹、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甚至引起严重过敏性休克,尤其是链霉素,应引起警惕。
59大环内脂类药物作用特点(重点指数:★★★★)
作用机制
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的供位点P位结合,竞争地阻断肽链延长过程中的移位作用,终止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低浓度时为抑菌剂,高浓度时可有杀菌作用。
广泛分布于除脑组织和脑脊液外的各种组织和体液中,在肝、肾、肺、胆汁中的药物浓度高于同期血浆药物浓度。
抗菌谱
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球菌、部分革兰阴性杆菌,非典型致病菌(嗜肺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和厌氧消化球菌。
泰利霉素对一、二代大环内酯类耐药菌尤其是肺炎链球菌具有较强作用
记忆:红霉素易被胃酸破坏,口服吸收少,一般使用其肠溶解片或酯化物
60四环素类作用特点(重点指数:★★★★)
作用机制
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为快速抑菌剂,常规浓度时有抑菌作用,高浓度时对细菌呈杀菌作用。
抗菌谱
广谱——包括革兰阳、阴性需氧菌和厌氧菌,对革兰阳性菌的抑制作用强于革兰阴性菌,尤其适用于立克次体、螺旋体、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对某些原虫也有抑制作用。
61四环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重点指数:★★★★)
1、肠道菌群失调
可导致维生素缺乏,二重感染,难辨梭菌性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2、肝毒性
大剂量或长期使用均可能发生肝毒性
3、四环素牙
与钙离子形成的螯合物沉积于牙齿和骨中,造成牙齿黄染,口腔金属味。
62四环素类药物的禁忌症(重点指数:★★★★)
1、有四环素类药过敏史者禁用
2、可透过胎盘屏障,沉积于牙齿和骨的钙质区中,引起胎儿牙釉发育不良,并抑制胎儿骨骼生长,妊娠期和准备怀孕妇女避免使用
3、可引起牙齿永久性变色,牙釉质发育不良,并抑制骨骼发育,8岁以下儿童禁用
63林可霉素类抗菌药物作用特点(重点指数:★★★)
1.作用机制
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2.抗菌谱
需氧革兰阳性球菌及厌氧菌,尤其对厌氧菌效果良好,对G-杆菌和肺炎支原体无效。
3.临床应用
是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慢性骨髓炎及关节感染的首选药。克林霉素稳定性好,生物利用度高,进食不影响其吸收,抗菌活性比林可霉素强4~8倍。
64多肽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重点指数:★★★★)
糖肽类
(万古霉素等)
快速滴注时可出现血压降低、甚至心跳骤停,以及喘鸣、呼吸困难、上部躯体发红(红人综合征)、胸背部肌肉痉挛等。具有耳毒性
多粘菌素类
剂量过大或疗程过长时,对肾脏有一定损害
65多肽类抗菌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重点指数:★★★)
糖肽类药与氨基糖苷类、两性霉素B、顺铂、环孢素、依他尼酸等合用或先后应用,可增加耳毒性及肾毒性
多粘菌素类药与磺胺药、利福平和半合成青霉素合用,增强多粘菌素类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与其他有肾毒性药物合用,增加肾毒性。
66酰胺醇类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重点指数:★★★★)
作用机制:
结合细菌70S核糖体中较大的50S亚基,抑制肽基转移酶的活性,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抗菌谱:
广谱抗菌药物对革兰阴性菌的抑制作用强于革兰阳性菌,对立克次体、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等有抑制作用。但仅在某些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伤寒、副伤寒、厌氧菌感染及立克次体感染时作为可选药物。可用于敏感菌引起的脑膜炎、眼部感染的治疗,与青霉素合用治疗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的脑脓肿。
氯霉素可引起严重的骨髓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灰婴综合征等严重不良反应,使其在应用上受到很大限制。
67酰胺醇类抗菌药物的典型不良反应(重点指数:★★★★★)
1、骨髓造血功能抑制
2、早产儿或新生儿大剂量应用,可引起致死性的“灰婴综合征"
3、偶见真菌感染、视力障碍、视神经炎、失眠、幻听、定向力障碍等
68酰胺醇类抗菌药物的典型不良反应(重点指数:★★★★★)
1、骨髓造血功能抑制
2、早产儿或新生儿大剂量应用,可引起致死性的“灰婴综合征"
3、偶见真菌感染、视力障碍、视神经炎、失眠、幻听、定向力障碍等
69酰胺醇类抗菌药物的用药监护(重点指数:★★★)
1.妊娠期尤其妊娠后期妇女应尽量避免应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ysbj/5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