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医院收治一个年仅4岁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儿小孙,令人惊讶的是,患儿在发病前却没有不良反应迹象。然而,仅半个多月,经业务院长蒋代华检查发现患儿左外耳道长满了“肉芽”,诊断为重度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军中名医蒋代华巧施“妙术”为患儿对症施治,不仅清除了病灶,还保留了患者左耳的听力。据了解,这个4岁患儿是成医院建院以来最小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
图一:蒋院长带领团队在为患者手术
外耳道被新生物“占道”
为何发病已是重度炎症
图二:蒋院长带着医生查房
据患儿妈妈自述,4年多来,我和家人习惯了孩子耳朵时常造访的“潮湿”,甚至把这种反常现象归结为“体质问题”,并没有真正当回事。10月上旬,儿子整天吵着耳朵里痒,经常用手抠左耳,导致左侧外耳道出血并被血凝块堵塞,患儿爸妈才意识到不对劲,医院就医,经CT影像片检查,医生提出需要活检后手术。
10月8日,小孙在妈妈陪同下慕名来到成医院就医。面对患儿发病急、时间短的症状,蒋院长及时召集医生会诊,经CT、核磁共振影像片检查,诊断为重度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蒋院长对患儿病情给出了“少见”的评价:“这种症状很少见,发病快,病程短,病情较重,不到一个月时间,左侧外耳道新生物从无到有,很快长满了“肉芽”,使病情一下就发展到严重地步。”
军中名医巧施“妙术”
既清除病灶又保留听力
.
图三:李医生在为患儿换药
如何既清除病灶又保留听力?这一难题摆在了医者面前。医院不敢“接招”的风险,蒋院长认真分析患者影像片和病例报告后,决定啃一啃这块“硬骨头”。当务之急,必须尽快清除左侧外耳道的“肉芽”,及时遏制病灶快速蔓延趋势,否则将会破坏耳道、鼓室及邻近器官,甚至危及颅内。
考虑到患儿年龄小、中耳鼓室和乳突结构破坏严重,病灶侵犯至外耳道、中耳腔和鼓室,手术风险很大,蒋院长带领团队为患儿制订了个性化手术方案。术中,蒋院长打开乳突,借助莱卡显微镜定位乳突腔,发现鼓窦和鼓室已长满肉芽,肉芽穿破鼓膜,“冲”出外耳道。在清理肉芽时,蒋院长发现听骨链完整,为保留患儿听力,他小心翼翼的将肉芽从听骨上一点一点拨离下来,稍不留神将导致面神经损伤或断裂。清除病灶后,及时修补了患儿的鼓膜,在手术团队全力配合下,一场惊心动魄的手术宣告成功。据蒋院长介绍:“病灶侵犯范围广,手术难度、风险相当大,一般很难保留听力,但手术非常成功,既彻底清除了病灶又保留了听力。”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不可忽视
早发现早预防才能防微杜渐
图四:蒋院长叮嘱患儿妈妈注意事项
据患儿妈妈透露,由于孩子的爸爸是潮湿型“油耳”,也许是遗传因素的影响所致。蒋院长对此感触颇深:“我从医三十来年,做过的中耳炎手术几千例,像这种病情在临床上很少见,其病因与中耳的长期感染密切相关,90%的患者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而且一查出来都是重度炎症。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要引起重视,尤其是出现耳道潮湿、耳痒、耳痛、流脓血水等症状,一定要尽快就医。”
图五:妈妈说服儿子配合治疗
专家分析认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多由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转化而来。值得注意的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发病初期,一般得不到足够重视,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可导致听力下降或丧失听力,甚至会向颅内外发展,引起脑膜炎、脑脓肿面瘫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建议患者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不可掉以轻心,发现症状,医院就医,以便运用先进技术治疗,尽早治愈。
图、文:闻宣
编审:李星
校对:小谭
新媒体运营:小谭
凭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kfhl/11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