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报道脑脓肿治愈后出现胶质瘤两者到

脑肿瘤内形成脓肿的病例较为少见,胶质瘤合并脑脓肿的病例更是仅报告了6例左右。而在脑脓肿抽吸治疗后形成的神经胶质瘢痕组织中发生的胶质瘤则无人报道。

医院的HiroakiMatsumoto医师在WorldNeurosurgery杂志上报道了一例脑脓肿治愈后1.5年再发胶质母细胞瘤的病例,那么,脑脓肿与脑胶质瘤到底有无相关性呢?先来跟随神外君看下这个病例。

初次入院病例回顾

患者男性,78岁,有糖尿病病史,因步态不稳逐渐加重入院。

入院时查体,体温37.7摄氏度,神经系统检查发现患者存在方向障碍和左侧轻度偏瘫。

实验室检查发现C反应蛋白轻度增高(1.6mg/dL),白细胞计数正常(/μL)。

核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右额叶囊性病变合并大范围水肿(图1A-F)。该囊性病变在T1像上呈低信号,T2像上呈高信号。同时,T1像钆对比造影显示环状强化。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囊肿呈均质高信号。

图1为术前颅脑MRI表现。(A)MRIT1像;(B)MRIT2像;(C)DWI;(D、E、F)MRIT1像钆对比造影

初次诊断时Hiroaki医师考虑患者为脑脓肿,在局麻下单钻孔脓肿抽吸并脓腔冲洗术。术中,抽出乳白色胶冻状液体,培养发现梭状杆菌生长。

全身各部位检查及血、尿培养均无感染,因此不能查明脓肿的原发病灶。

患者预后较好,经过头孢曲松、哌拉西林和美罗培南3种抗生素治疗2个月后出院。每3个月MRI随访示脓肿逐渐消失(图2),患者临床症状平稳。

图2为术后影像学随访。(A、E)初次术后1个月;(B、F)初次术后1.5个月;(C、G)初次术后3个月;(D、H)初次术后1年。(A、C、G)DWI显示脑脓肿无复发;(E、G、H)FLAIR显示右额叶高信号逐渐减少;(B、F)T1像钆对比造影显示病变区域收缩,仅外围有残留增强影

再次入院病例回顾

手术1.5年后,患者因全身抽搐再次入院。患者无感染症状。MRI显示右额叶脓肿复发,T1像钆对比造影显示环状强化,DWI显示轻度不均匀高信号(图3A-D)。

图3为(A)DWI显示囊肿部位不均匀高信号;(B、C、D)T1像钆对比造影显示环状强化

行开颅脓肿清除术,术后脓肿壁组织学检查发现星形胶质细胞不典型增生、核分裂增多、微血管增生,细胞呈假性栅栏样生长(图4A-C)。脓肿壁上也发现了神经胶质瘢痕组织与肿瘤组织相邻(图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呈强阳性(图4E)。MIB-1标记指数约为70%(图4F)。

图4为标本病理检查结果。(A、B、C)组织学染色;(D)神经胶质瘢痕组织与肿瘤组织相邻;(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强阳性;(F)MIB-1标记指数

组织学诊断表明,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是起源于神经胶质瘢痕组织,而该瘢痕组织又来源于脑脓肿。

同时,在肿瘤周围发现了一些CD3、CD8、CD20阳性细胞,以及HLA-DR阳性巨噬细胞(图5)。因此,患者肿瘤组织周围有炎症反应,但并不强烈。

图5免疫组化染色。(A)CD3阳性细胞;(B)CD8阳性细胞;(C)CD20阳性细胞;(D)瘤周组织检测到HLA-DR阳性巨噬细胞

术后MRI检查显示肿瘤全切。尽管Hiroaki医师向患者推荐术后辅助治疗,但遭到拒绝。

再次手术后2个月的MRI检查发现肿瘤复发,患者于再次手术后8个月死亡。

病例分析

对于该病例,作者认为可能的解释有两种,其一是脑脓肿是形成于胶质瘤中的;另外一种则是胶质瘤是在脑脓肿后新产生的。

虽然第一种说法比较常见,但是在已知的6例报道中,5例患者前期都有全身性感染症状,并且胶质瘤通常在脓肿抽吸后4个月内复发。然而,该患者之前并无感染,术后MRI显示病变部位在抗生素治疗下逐渐减小,患者的临床症状在1.5年内都没有太大变化。同时组织学检测发现了相邻的胶质瘢痕组织和肿瘤组织。因此,该病例中的胶质母细胞瘤很可能是起源于脑脓肿后产生的神经胶质瘢痕组织。

此外,作者认为梭杆菌属细菌的感染作为起始致癌物质,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协同作用。

综合来看,在本病例中梭杆菌属细菌可能影响了星形胶质细胞或原始神经胶质细胞的活性,并在脓肿形成或恢复过程中引起恶变,最终产生胶质瘤。

本文由丁香园神外频道学术编辑于震男编译

编辑:程培训

颅脑解剖知识、精彩手术视频、最新资讯文章,只要







































早期白癜风该怎么治疗
预防白癜风的方法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kfhl/744.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