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肺癌是最常见的脑转移来源,约占脑转移瘤的50%。NSCLC患者10%在就诊时发现脑转移,20-40%在治疗中脑转移,70%的脑转移为多发病灶,9-14%是无症状脑转移。80%的脑转移发生在大脑半球,大脑皮髓质交界处分支血管较窄,所以转移瘤好发于此处,15%发生在小脑,5%发生在脑干。一、脑转移临床表现:
(1)头痛:此为最常见的症状,性质多较剧烈,常在清晨发作,有时在睡眠中被痛醒,但起床轻度活动后头痛就会逐渐缓解或消失。(2)呕吐:由于颅内压力的增高,出现呕吐,呕吐多在头痛之后出现,呈喷射状。(3)视力障碍:颅内压增高时会使眼球静脉血回流不畅,导致淤血水肿,损伤眼底视网膜上的视觉细胞,致视力下降。(4)精神异常:位于大脑前部额叶的脑瘤可破坏额叶的精神活动,引起兴奋、躁动、优郁、压抑、遗忘、虚构等精神异常表现。(5)单侧肢体感觉异常或无力:位于脑半球中部的顶叶,专管感觉,该部位肿瘤常会导致单侧肢体痛、温、震动、形体辨别觉减退或消失。(6)幻嗅:颞叶部肿瘤可在其刺激下出现幻嗅,即可闻到一种并不存在的气味,如烧焦饭或焦橡胶等气味。(7)偏瘫或踉跄步态:小脑部病变更具特异性,即患者常在头痛、呕吐、视物障碍之后,出现偏瘫或踉跄的醉酒步态。(8)耳鸣、耳聋:此种多在打电话时发觉,即一耳能听到,另一耳则听不到。该表现多是听神经瘤的先兆。二、脑转移诊断方法:
最佳诊断方法是增强核磁共振(MRI),当患者不宜MRI检查时(装有心脏起博器等),可用增强CT检查,CT对脑转移的分辨率低于MRI。患者应每2-3月复查MRI,1年后根据临床情况决定。单纯行手术或立体定向放疗的患者应每2月随访1次。三、脑转移的治疗方法:
手术、全脑放(WBRT)、立体定向放疗(SRS)、靶向药、化疗、对症治疗(激素、甘露醇)等。
颅压增高一、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原因可分为三大类:
⑴.颅腔内容物的体积增大如脑组织体积增大(脑水肿)、脑脊液增多(脑积水)、颅内静脉回流受阻或过度灌注,脑血流量增加,使颅内血容量增多。⑵.颅内占位性病变使颅内空间相对变小如颅内血肿、脑肿瘤、脑脓肿等。⑶.先天性畸形使颅腔的容积变小如狭颅症、颅底凹陷症等。二、颅内压增高的后果:⑴.脑血流量的降低正常成人每分钟约有ml血液进人颅内,通过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进行调节。正常的脑灌注压为9.3-12kPa(70-90mmHg)。如果颅内压不断增高使脑灌注压低于5.3kPa(40mmHg)时,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失效,脑血流量随之急剧下降,就会造成脑缺血,甚至出现脑死亡。⑵.脑移位和脑疝⑶.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可直接影响脑的代谢和血流量从而产生脑水肿,使脑的体积增大,进而加重颅内压增高。⑷.库欣反应当颅内压增高接近动脉舒张压时,血压升高、脉搏减慢、脉压增大,继之出现潮式呼吸,血压下降,脉搏细弱,最终呼吸停止,心脏停搏而导致死亡。这种变化即称为库欣反应。⑸.胃肠功能紊乱及消化道出血部分颅内压增高的病人可首先出现胃肠道功能的紊乱,出现呕吐、胃及十二指肠出血及溃疡和穿孔等。⑹.神经源性肺水肿病人表现为呼吸急促,痰鸣,并有大量泡沫状血性痰液三、临床表现:①头痛这是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程度不同,以早晨或晚间较重,部位多在额部及颞部,可从颈枕部向前方放射至眼眶。头痛程度随颅内压的增高而进行性加重。当用力、咳嗽、弯腰或低头活动时常使头痛加重。头痛性质以胀痛和撕裂痛为多见。②呕吐当头痛剧烈时,可伴有恶心和呕吐。呕吐呈喷射性,易发生于饭后,有时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和体重减轻。③视神经乳头水肿这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客观体征之一。表现为视神经乳头充血,边缘模糊不清,中央凹陷消失,视盘隆起,静脉怒张。若视神经乳头水肿长期存在,则视盘颜色苍白,视力减退,视野向心缩小,称为视神经继发性萎缩。此时如果颅内压增高得以解除,往往视力的恢复也并不理想,甚至继续恶化和失明。④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变化疾病初期意识障碍可出现嗜睡,反应迟钝。严重病例,可出现昏睡、昏迷、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四、降低颅内压治疗:常用口服的药物有:①氢氯噻嗪25-50mg,每日3次;②乙酰唑胺mg,每日3次;③氨苯蝶啶50mg,每日3次;④呋塞米(速尿)20-40mg,每日3次;⑤50%甘油盐水溶液60ml,每日2-4次。常用的可供注射的制剂有:①20%甘露醇ml.,快速静脉滴注,每日2-4次;②山梨醇溶液ml,静脉滴注,每日2-4次;③呋塞米20-40mg,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日1-2次。此外,也可采用浓缩2倍的血浆-ml静脉注射;20%人血清清蛋白20-40ml静脉注射,对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有效。激素应用地塞米松5-10mg静脉或肌肉注射,每日2-3次;氢化可的松mg静脉注射,每日1-2次;泼尼松5-10mg口服,每日1-3次。
癌研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kfhl/11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