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肿的诊断
脓肿的典型表现是“红、肿、热、痛”,局部发红发热、肿胀疼痛,可有连续性数日的寒战高热。检查血常规结果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血液或(和)脓液培养可见细菌生长,常为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等。感染若多日治疗无效、经久不愈,将演变为典型的脓肿,由完整的纤维组织脓肿壁包裹脓性液体,形成囊性占位性病变,外观类似肿瘤。脓肿依靠影像检查可以做出定性与定位诊断。首选影像检查是超声检查,超声对含有液体的囊性病变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液体或脓液,无论是什么性质,超声均显示为特异的低无回声暗区,还能显示脓肿间隔和脓肿壁。超声检查具有实时成像、价格低廉、无辐射等优势,不仅用于脓肿的诊断,还用于治疗后动态观察疗效,同时还能帮助引导脓肿穿刺引流治疗。CT检查,需要平扫与增强结合才能明确诊断脓肿。平扫可见边界比较清楚的类圆形低密度占位病变,中央大部为脓液,呈较低密度;脓液的成分不同、含有蛋白质的多少、是否合并出血等,其低密度的程度也不同。产气菌感染所形成的脓肿,脓腔内可见气体,和形成液平面;脓肿周围可见环形稍高密度脓肿壁,可为规则状,也可呈分叶状,边界较清晰,急性期脓肿壁周围可有环状水肿带,边界不清。增强扫描无论是哪个时期,脓腔内脓液均无任何强化是脓肿的特点,脓肿壁呈均匀的环形强化也是脓肿的特点之一。核磁共振成像也需要平扫与增强联合才能诊断脓肿,表现与CT类似。脓腔液体不强化而脓肿壁强化是脓肿的特点。囊肿的治疗
顽固性感染一旦演变为典型的脓肿,再进行药物治疗的效果就会不好。那是因为脓肿壁的形成为脓肿形成了一个类似城墙的堡垒,药物难以进入脓腔杀灭致病菌。脓肿若未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并发症。比如感染向血流扩散形成菌血症,脓肿溃破渗入附近组织腔道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炎症侵犯血管引起致命性大出血,损伤重要器官功能,厌食与疾病消耗导致机体耗竭等。液化的脓肿一旦确诊,应尽早引流出脓腔的脓液,只要开始引流脓液,局部的红、肿、热、痛症状和全身寒战、发热,即可缓解。外科治疗:由于脓肿壁的纤维组织增生与脏器密不可分,导致脓肿无论位于脏器内部还是周围都不容易切除或切除创伤大。全麻下切开引流术具有切口大,并发症高,术中视野差,易损伤邻近器官,在临床上已极少使用。但对脓肿已经破裂并引起周围组织炎症,或多发脓肿穿刺不能充分引流者,才考虑进行全麻下切开引流术。介入治疗:局麻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具有创伤小、引流好、恢复快等特点。彩超、CT或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影像监测下经皮穿刺脓肿进入脓腔,穿刺成功后先抽取5毫升~10毫升脓液做化验和细菌培养,而后用导管导丝交换技术,引入多侧孔引流管进行引流,这种引流管壁薄、腔大,引流高效,其头端呈猪尾巴状,具有内固定作用,尾端留在体外具有连接头,可与引流管或负压引流装置连接,以便持续性引流脓液。引流时要多变换体位以保证脓腔内液体被彻底引流到体外。待脓腔缩小,连续3天~5天无脓液引出、无发热症状,即为脓肿愈合。当同一部位有多个脓肿时,可串联穿刺置入引流管一次性彻底引流;多部位多个脓肿也提倡一次性、多部位穿刺,分别置入引流管引流。每隔7天左右要进行影像检查,如果发现引流不畅、不彻底,则要调整引流管位置,或再次进行穿刺置入新的引流管。巨大的多房隔脓肿可以一次性置入多个引流导管以充分引流。引流不畅、引流管堵塞时可用无菌盐水或抗生素进行冲洗。(本文刊载于医药卫生报第三十四期)好文推荐
re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jbzd/10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