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
该病是发展中国家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尤其是儿童的生长发育。
01常见症状及临床分型
志贺氏菌致病性强,10~个细菌就可使人发病。该病潜伏期数小时至7天,一般1~3天。
起病急骤,畏寒、寒战伴高热,继以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每天可排便10~20次,但量不多,呈脓血便,并有中度全身中毒症状。
重症患者伴有惊厥、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也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临床可分为四种:
急性普通型(典型)菌痢
急性轻型(非典型)菌痢
急性中毒型菌痢
慢性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
其中急性中毒型菌痢(包括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发病凶险,且容易误诊,危及生命。
02主要传播途径与治疗方式
病人和带菌者是菌痢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包括:
食物型传播:
志贺氏菌在蔬菜、瓜果、腌菜中能生存1~2周,并可繁殖,食用生冷食物及不洁瓜果可引起菌痢发生;带菌厨师和细菌污染食品常引起菌痢暴发。
水型传播:
细菌污染水源可引起暴发流行。
日常生活接触型传播:
污染的手是非流行季节中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桌椅、玩具、门把手、公共汽车扶手等均可被志贺氏菌污染,若用手接触后马上抓取食品,或小孩吸吮手指均会致病(为此,老百姓也俗称为“脏手病”)。
苍蝇等媒介生物传播:
苍蝇粪食兼食,极易造成食物污染。
人群对菌痢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续时间较短,且不同型别菌株之间无交叉免疫,短时间内也可能再次发生感染。
菌痢的治疗包括对症治疗(进食消化食品、补液等)和敏感抗生素治疗。
03科学预防,把好“病从口入”关
菌痢全年均可发生,有明显季节性,夏秋季多发。以儿童发病最高,其次为中青年。
预防菌痢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关,“喝开水、吃熟食、勤洗手”,搞好家庭卫生和环境卫生(病人排泄物及时消毒处理、消灭苍蝇),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潮安区融媒体中心
本期编辑:王钥圻
执行编辑:王晓丹
编审:刘俊雄来源:“河北疾控”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byjs/14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