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患者男性,65岁,长期卧床自理困难,最近护理时发现骶尾部皮肤发红,除去压力无法恢复原来肤色,属于压疮的
A、炎性浸润期
B、淤血红润期
C、浅度溃疡期
D、深度溃疡期
E、局部皮肤感染
B
压疮的分期及临床表现
根据压疮的发展过程及轻重程度不同,可分为三期:
1.淤血红润期为压疮初期,受压的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麻木或触痛,但皮肤表面无破损,为可逆性改变。
2.炎性浸润期红肿部位继续受压,血液循环仍旧得不到改善,静脉回流受阻,受压皮肤表面颜色转为紫红,皮下产生硬结,表皮出现水疱。水疱极易破溃,显露出潮湿红润的创面,病人感觉疼痛。
3.溃疡期静脉血液回流严重受阻,局部淤血导致血栓形成,组织缺血、缺氧。轻者浅层组织感染,脓液流出,溃疡形成,病人感觉疼痛加重;重者坏死组织发黑,脓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感染可向周围及深部扩展,常达骨骼,甚至造成败血症。
2、4-患者男性,75岁,因脑中风右侧肢体瘫痪,为预防压疮,最好的护理方法是
A、受压部位垫气圈
B、让其保持左侧卧位
C、鼓励他做肢体功能锻炼
D、每2小时为他翻身按摩一次
E、请家属观察皮肤是否有破损
D
压疮的预防
控制压疮发生的关键是预防,预防压疮的关键是去除病因,对危重和长期卧床等易发生压疮的病人,应经常观察受压皮肤情况,严格交接班,以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和杜绝压疮的发生。
因此,要做到“七勤”,即勤观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勤交班。
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鼓励和协助长期卧床的病人经常更换体位: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间隔时间可根据病情和局部皮肤情况及时调整,必要时每1小时翻身一次。建立床头翻身记录卡。翻身时应尽量将病人身体抬起,避免拖、拉、推等动作,以防擦伤皮肤。此题选择最佳答案。
3、4-患者女性,剖宫产术后6~8小时不能自行排尿,拟进行导尿,应为患者安置的体位是
A、膝胸位
B、右侧卧位
C、去枕仰卧位
D、头低足高位
E、屈膝仰卧位
E
屈膝仰卧位
1)要求:病人仰卧,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膝屈起并稍向外分开。
2)适用范围:①腹部检查的病人,腹肌放松,利于检查;②导尿的病人,利于暴露操作部位。
4、4-患者男性,38岁,因不明原因出现无痛血尿,拟行膀胱镜检查,患者应取的体位为
A、俯卧位
B、膝胸位
C、截石位
D、头低足高位
E、去枕仰卧位
C
截石位
(1)要求:病人仰卧在检查台上,两腿分开并放于支腿架上,臀部齐床沿,两手放于身体两侧或胸前。注意遮挡及保暖。
(2)适用范围
1)会阴、肛门部位的检查、治疗、手术。
2)产妇分娩时。
5、4-患者男性,35岁,颅内手术后,护士嘱患者头部翻转不可过剧,目的是防止可能引起的并发症为
A、休克
B、脑疝
C、脑栓塞
D、脑出血
E、脑干损伤
B
根据病人进行的颅内手术的种类不同,并发症可能有多种,如脑栓塞、脑疝、休克、脑干损伤、脑出血等。但是只有脑疝是因头部翻转过剧引起的。
颅内手术后,头部翻转过剧引起颅腔内压力分布不均,脑组织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从而引起脑疝。因此一般只卧于健侧或平卧。
6、4-患者女性,55岁,以支气管扩张入院,患者慢性咳嗽,有大量脓痰,在进行体位引流时采取的体位是
A、头高足低位
B、头低足高位
C、屈膝仰卧位
D、侧卧位
E、俯卧位
B
头低足高位
(1)要求:病人仰卧,枕头横立于床头(保护头部),床尾垫高15~30cm。
(2)适用范围
1)肺部分泌物引流,使痰液易于咳出。
2)十二指肠引流,以利于胆汁引流。
3)妊娠时胎膜早破,以防止脐带脱垂。
4)跟骨及胫骨结节牵引时,以利用人体重力作为反牵引力。
7、4-患者男性,65岁,诊断为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后,护士嘱患者取半坐卧位的目的是
A、减轻局部出血
B、减轻肺部淤血
C、防止腹膜粘连
D、减轻伤口缝合处张力
E、使静脉回流血量减少
D
半坐卧位
(1)要求:摇床,摇起时,先摇床头支架呈30°~50°角,再摇膝下支架,以防病人身体下滑;放平时,先放平膝下支架,再放床头支架。
(2)适用范围
1)心肺疾患引起呼吸困难的病人。原因:①在重力作用下,膈肌下降,胸腔容量加大,且腹腔内脏器对心、肺的压力减轻,增加肺活量;②部分血液滞留在下肢和盆腔,回心血量减少,减轻肺部淤血和心脏负担,改善呼吸困难。
2)胸、腹、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病人。原因:①腹腔渗出液可流入盆腔,使感染局限化;②防止感染向上蔓延引起膈下脓肿。
3)腹部手术后病人。原因:减轻腹部切口缝合处的张力,缓解疼痛,利于伤口愈合。
4)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病人。原因:减少局部出血。
5)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病人。原因:使病人逐渐适应体位变化,利于向站立过渡。
8、4-患者男性,33岁,全麻术后呕吐严重,为防止吸入性肺炎或窒息的发生,卧位应注意
A、头向后倾
B、头向前倾
C、头偏向一侧
D、抬高头部15°
E、保持头部水平位
C
俯卧位
(1)要求:病人俯卧,两臂屈肘放于头两侧,两腿伸直,在胸、腹、髋部及踝部的下面各放一软枕,头偏向一侧(使舒适且利于呼吸)。
(2)适用范围
1)腰、背部检查,配合胰、胆管造影等。
2)腰、背、臀部有伤口或脊椎手术后,病人不能平卧或侧卧。
3)胃肠胀气所致腹痛。原因:可使腹腔容积增大,以缓解胃肠胀气。
9、4-患者女性,31岁,甲状腺术后,患者血压平稳,护士为其采取半坐卧位的目的主要是
A、减轻局部出血
B、预防感染
C、避免疼痛
D、改善呼吸困难
E、有利伤口愈合
A
半坐卧位
(1)要求:摇床,摇起时,先摇床头支架呈30°~50°角,再摇膝下支架,以防病人身体下滑;放平时,先放平膝下支架,再放床头支架。
(2)适用范围
1)心肺疾患引起呼吸困难的病人。原因:①在重力作用下,膈肌下降,胸腔容量加大,且腹腔内脏器对心、肺的压力减轻,增加肺活量;②部分血液滞留在下肢和盆腔,回心血量减少,减轻肺部淤血和心脏负担,改善呼吸困难。
2)胸、腹、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病人。原因:①腹腔渗出液可流入盆腔,使感染局限化;②防止感染向上蔓延引起膈下脓肿。
3)腹部手术后病人。原因:减轻腹部切口缝合处的张力,缓解疼痛,利于伤口愈合。
4)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病人。原因:减少局部出血。
5)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病人。原因:使病人逐渐适应体位变化,利于向站立过渡。
10、4-患者男性,35岁,因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呼吸极度困难不能平卧,焦虑不安,作为值班护士,应帮助其取
A、端坐位
B、仰卧位
C、俯卧位
D、中凹卧位
E、头低足高位
A
端坐卧位
(1)要求:病人坐位,身体稍前倾,跨床小桌放于床上,桌上放软枕,病人可伏于桌上休息。
摇起床头支架呈70°~80°角,膝下支架呈15°~20°角,病人背部也可向后靠。
(2)适用范围:急性肺水肿、心包积液、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的病人,因极度呼吸困难而被迫端坐。
11、4-患者男性,25岁,因车祸导致颅脑损伤,患者躁动不安,为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使用宽约束带约束其手腕,应重点观察的是
A、神志是否清醒
B、衬垫是否垫好
C、卧位是否舒适
D、局部皮肤颜色
E、约束带是否扎紧
D
使用约束带时,局部必须垫衬垫,松紧适宜,并经常观察局部皮肤颜色(一般每15~30分钟观察一次),必要时按摩局部,以促进血液循环。
12、4-患者男性,62岁,行结肠癌根治术,术前护士为其留置导尿,应安置的卧位为
A、仰卧位
B、半坐卧位
C、左侧卧位
D、膝胸卧位
E、屈膝仰卧位
E
仰卧位:
①去枕仰卧位:用于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的病人,可防止呕吐物流入气管,而引起窒息及肺部并发症;用于脊椎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的病人,预防脑压减低而引起头痛(穿刺后,脑脊液可自穿刺处渗出至脊膜腔外,形成脑压过低,牵张颅内静脉窦和脑膜等组织而引起头痛,去枕仰卧可减轻症状)。
②休克时卧位:适用于休克病人,抬高头胸部,有利于呼吸,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血回流。
③屈膝仰卧位:①腹部检查的病人,腹肌放松,利于检查;②导尿的病人,利于暴露操作部位。
13、4-患者男性,22岁。面部有开放性伤口,清创缝合后该患者应采取的卧位是
A、头高足低位
B、半坐卧位
C、仰卧位
D、膝胸位
E、侧卧位
B
适用范围
1)心肺疾患引起呼吸困难的病人。原因:①在重力作用下,膈肌下降,胸腔容量加大,且腹腔内脏器对心、肺的压力减轻,增加肺活量;②部分血液滞留在下肢和盆腔,回心血量减少,减轻肺部淤血和心脏负担,改善呼吸困难。
2)胸、腹、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病人。原因:①腹腔渗出液可流入盆腔,使感染局限化;②防止感染向上蔓延引起膈下脓肿。
3)腹部手术后病人。原因:减轻腹部切口缝合处的张力,缓解疼痛,利于伤口愈合。
4)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病人。原因:减少局部出血。
5)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病人。原因:使病人逐渐适应体位变化,利于向站立过渡。
14、4-患者男性,60岁。3天前感冒诱发支气管哮喘发作,呼吸困难,有轻微发绀,神志清醒。应采用的卧位是
A、仰卧
B、侧卧
C、端坐位
D、半坐卧位
E、随意卧位
C
端坐位适用范围:急性肺水肿、心包积液及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由于极度呼吸困难,病人被迫端坐。
半坐卧位适用于心肺疾患引起的呼吸困难。胸、腹、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病人。腹部手术后病人。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的病人。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病人。
15、4-患者女性52岁,因交通意外致颈椎骨折,右侧面部擦伤,失血约ml,经救治后病情稳定,拟行颅骨牵引治疗。患者的体位应为
A、侧卧位
B、中凹卧位
C、去枕仰卧位
D、头高足低位
E、头低足高位
D
头高足低位
(1)要求:病人仰卧,枕头横立于床尾,床头垫高15~30cm。
(2)适用范围
1)颈椎骨折病人进行颅骨牵引时,以利用人体重力作为反牵引力。
2)减轻颅内压,以预防脑水肿。
3)开颅手术后病人。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zzjj/8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