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护资试题

1、4-患者男性,65岁,长期卧床自理困难,最近护理时发现骶尾部皮肤发红,除去压力无法恢复原来肤色,属于压疮的

A、炎性浸润期

B、淤血红润期

C、浅度溃疡期

D、深度溃疡期

E、局部皮肤感染

B

压疮的分期及临床表现

  根据压疮的发展过程及轻重程度不同,可分为三期:

  1.淤血红润期为压疮初期,受压的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麻木或触痛,但皮肤表面无破损,为可逆性改变。

  2.炎性浸润期红肿部位继续受压,血液循环仍旧得不到改善,静脉回流受阻,受压皮肤表面颜色转为紫红,皮下产生硬结,表皮出现水疱。水疱极易破溃,显露出潮湿红润的创面,病人感觉疼痛。

  3.溃疡期静脉血液回流严重受阻,局部淤血导致血栓形成,组织缺血、缺氧。轻者浅层组织感染,脓液流出,溃疡形成,病人感觉疼痛加重;重者坏死组织发黑,脓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感染可向周围及深部扩展,常达骨骼,甚至造成败血症。

2、4-患者男性,75岁,因脑中风右侧肢体瘫痪,为预防压疮,最好的护理方法是

A、受压部位垫气圈

B、让其保持左侧卧位

C、鼓励他做肢体功能锻炼

D、每2小时为他翻身按摩一次

E、请家属观察皮肤是否有破损

D

压疮的预防

  控制压疮发生的关键是预防,预防压疮的关键是去除病因,对危重和长期卧床等易发生压疮的病人,应经常观察受压皮肤情况,严格交接班,以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和杜绝压疮的发生。

  因此,要做到“七勤”,即勤观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勤交班。

  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鼓励和协助长期卧床的病人经常更换体位: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间隔时间可根据病情和局部皮肤情况及时调整,必要时每1小时翻身一次。建立床头翻身记录卡。翻身时应尽量将病人身体抬起,避免拖、拉、推等动作,以防擦伤皮肤。此题选择最佳答案。

3、4-患者女性,剖宫产术后6~8小时不能自行排尿,拟进行导尿,应为患者安置的体位是

A、膝胸位

B、右侧卧位

C、去枕仰卧位

D、头低足高位

E、屈膝仰卧位

E

屈膝仰卧位

  1)要求:病人仰卧,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膝屈起并稍向外分开。

  2)适用范围:①腹部检查的病人,腹肌放松,利于检查;②导尿的病人,利于暴露操作部位。

4、4-患者男性,38岁,因不明原因出现无痛血尿,拟行膀胱镜检查,患者应取的体位为

A、俯卧位

B、膝胸位

C、截石位

D、头低足高位

E、去枕仰卧位

C

截石位

  (1)要求:病人仰卧在检查台上,两腿分开并放于支腿架上,臀部齐床沿,两手放于身体两侧或胸前。注意遮挡及保暖。

  (2)适用范围

  1)会阴、肛门部位的检查、治疗、手术。

  2)产妇分娩时。

5、4-患者男性,35岁,颅内手术后,护士嘱患者头部翻转不可过剧,目的是防止可能引起的并发症为

A、休克

B、脑疝

C、脑栓塞

D、脑出血

E、脑干损伤

B

根据病人进行的颅内手术的种类不同,并发症可能有多种,如脑栓塞、脑疝、休克、脑干损伤、脑出血等。但是只有脑疝是因头部翻转过剧引起的。

颅内手术后,头部翻转过剧引起颅腔内压力分布不均,脑组织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从而引起脑疝。因此一般只卧于健侧或平卧。

6、4-患者女性,55岁,以支气管扩张入院,患者慢性咳嗽,有大量脓痰,在进行体位引流时采取的体位是

A、头高足低位

B、头低足高位

C、屈膝仰卧位

D、侧卧位

E、俯卧位

B

头低足高位

  (1)要求:病人仰卧,枕头横立于床头(保护头部),床尾垫高15~30cm。

  (2)适用范围

  1)肺部分泌物引流,使痰液易于咳出。

  2)十二指肠引流,以利于胆汁引流。

  3)妊娠时胎膜早破,以防止脐带脱垂。

  4)跟骨及胫骨结节牵引时,以利用人体重力作为反牵引力。

7、4-患者男性,65岁,诊断为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后,护士嘱患者取半坐卧位的目的是

A、减轻局部出血

B、减轻肺部淤血

C、防止腹膜粘连

D、减轻伤口缝合处张力

E、使静脉回流血量减少

D

半坐卧位

  (1)要求:摇床,摇起时,先摇床头支架呈30°~50°角,再摇膝下支架,以防病人身体下滑;放平时,先放平膝下支架,再放床头支架。

  (2)适用范围

  1)心肺疾患引起呼吸困难的病人。原因:①在重力作用下,膈肌下降,胸腔容量加大,且腹腔内脏器对心、肺的压力减轻,增加肺活量;②部分血液滞留在下肢和盆腔,回心血量减少,减轻肺部淤血和心脏负担,改善呼吸困难。

  2)胸、腹、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病人。原因:①腹腔渗出液可流入盆腔,使感染局限化;②防止感染向上蔓延引起膈下脓肿。

  3)腹部手术后病人。原因:减轻腹部切口缝合处的张力,缓解疼痛,利于伤口愈合。

  4)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病人。原因:减少局部出血。

  5)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病人。原因:使病人逐渐适应体位变化,利于向站立过渡。

8、4-患者男性,33岁,全麻术后呕吐严重,为防止吸入性肺炎或窒息的发生,卧位应注意

A、头向后倾

B、头向前倾

C、头偏向一侧

D、抬高头部15°

E、保持头部水平位

C

俯卧位

  (1)要求:病人俯卧,两臂屈肘放于头两侧,两腿伸直,在胸、腹、髋部及踝部的下面各放一软枕,头偏向一侧(使舒适且利于呼吸)。

  (2)适用范围

  1)腰、背部检查,配合胰、胆管造影等。

  2)腰、背、臀部有伤口或脊椎手术后,病人不能平卧或侧卧。

  3)胃肠胀气所致腹痛。原因:可使腹腔容积增大,以缓解胃肠胀气。

9、4-患者女性,31岁,甲状腺术后,患者血压平稳,护士为其采取半坐卧位的目的主要是

A、减轻局部出血

B、预防感染

C、避免疼痛

D、改善呼吸困难

E、有利伤口愈合

A

半坐卧位

  (1)要求:摇床,摇起时,先摇床头支架呈30°~50°角,再摇膝下支架,以防病人身体下滑;放平时,先放平膝下支架,再放床头支架。

  (2)适用范围

  1)心肺疾患引起呼吸困难的病人。原因:①在重力作用下,膈肌下降,胸腔容量加大,且腹腔内脏器对心、肺的压力减轻,增加肺活量;②部分血液滞留在下肢和盆腔,回心血量减少,减轻肺部淤血和心脏负担,改善呼吸困难。

  2)胸、腹、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病人。原因:①腹腔渗出液可流入盆腔,使感染局限化;②防止感染向上蔓延引起膈下脓肿。

  3)腹部手术后病人。原因:减轻腹部切口缝合处的张力,缓解疼痛,利于伤口愈合。

  4)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病人。原因:减少局部出血。

  5)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病人。原因:使病人逐渐适应体位变化,利于向站立过渡。

10、4-患者男性,35岁,因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呼吸极度困难不能平卧,焦虑不安,作为值班护士,应帮助其取

A、端坐位

B、仰卧位

C、俯卧位

D、中凹卧位

E、头低足高位

A

端坐卧位

  (1)要求:病人坐位,身体稍前倾,跨床小桌放于床上,桌上放软枕,病人可伏于桌上休息。

  摇起床头支架呈70°~80°角,膝下支架呈15°~20°角,病人背部也可向后靠。

  (2)适用范围:急性肺水肿、心包积液、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的病人,因极度呼吸困难而被迫端坐。

11、4-患者男性,25岁,因车祸导致颅脑损伤,患者躁动不安,为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使用宽约束带约束其手腕,应重点观察的是

A、神志是否清醒

B、衬垫是否垫好

C、卧位是否舒适

D、局部皮肤颜色

E、约束带是否扎紧

D

使用约束带时,局部必须垫衬垫,松紧适宜,并经常观察局部皮肤颜色(一般每15~30分钟观察一次),必要时按摩局部,以促进血液循环。

12、4-患者男性,62岁,行结肠癌根治术,术前护士为其留置导尿,应安置的卧位为

A、仰卧位

B、半坐卧位

C、左侧卧位

D、膝胸卧位

E、屈膝仰卧位

E

仰卧位:

①去枕仰卧位:用于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的病人,可防止呕吐物流入气管,而引起窒息及肺部并发症;用于脊椎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的病人,预防脑压减低而引起头痛(穿刺后,脑脊液可自穿刺处渗出至脊膜腔外,形成脑压过低,牵张颅内静脉窦和脑膜等组织而引起头痛,去枕仰卧可减轻症状)。

②休克时卧位:适用于休克病人,抬高头胸部,有利于呼吸,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血回流。

③屈膝仰卧位:①腹部检查的病人,腹肌放松,利于检查;②导尿的病人,利于暴露操作部位。

13、4-患者男性,22岁。面部有开放性伤口,清创缝合后该患者应采取的卧位是

A、头高足低位

B、半坐卧位

C、仰卧位

D、膝胸位

E、侧卧位

B

适用范围

  1)心肺疾患引起呼吸困难的病人。原因:①在重力作用下,膈肌下降,胸腔容量加大,且腹腔内脏器对心、肺的压力减轻,增加肺活量;②部分血液滞留在下肢和盆腔,回心血量减少,减轻肺部淤血和心脏负担,改善呼吸困难。

  2)胸、腹、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病人。原因:①腹腔渗出液可流入盆腔,使感染局限化;②防止感染向上蔓延引起膈下脓肿。

  3)腹部手术后病人。原因:减轻腹部切口缝合处的张力,缓解疼痛,利于伤口愈合。

  4)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病人。原因:减少局部出血。

  5)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病人。原因:使病人逐渐适应体位变化,利于向站立过渡。

14、4-患者男性,60岁。3天前感冒诱发支气管哮喘发作,呼吸困难,有轻微发绀,神志清醒。应采用的卧位是

A、仰卧

B、侧卧

C、端坐位

D、半坐卧位

E、随意卧位

C

端坐位适用范围:急性肺水肿、心包积液及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由于极度呼吸困难,病人被迫端坐。

半坐卧位适用于心肺疾患引起的呼吸困难。胸、腹、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病人。腹部手术后病人。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的病人。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病人。

15、4-患者女性52岁,因交通意外致颈椎骨折,右侧面部擦伤,失血约ml,经救治后病情稳定,拟行颅骨牵引治疗。患者的体位应为

A、侧卧位

B、中凹卧位

C、去枕仰卧位

D、头高足低位

E、头低足高位

D

头高足低位

  (1)要求:病人仰卧,枕头横立于床尾,床头垫高15~30cm。

  (2)适用范围

  1)颈椎骨折病人进行颅骨牵引时,以利用人体重力作为反牵引力。

  2)减轻颅内压,以预防脑水肿。

  3)开颅手术后病人。

赞赏

长按







































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坑不坑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zzjj/8273.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