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分类计数

中国卫生部医政司编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关于白细胞分类计数正常参考值如下:

细胞类别 成 人中性粒细胞法定比例 百分率杆状核0.01~0.~5%分叶核0.50~0.~70%嗜酸性粒细胞0.~0..5~5%嗜碱性粒细胞0~0.~1%淋巴细胞0.20~0.~40%单核细胞0.03~0.~8%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如下:

中性粒细胞: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创伤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等。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减少多见于传染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结核、伤寒、疟疾、黑热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减少无意义。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

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其颗粒表面有一层膜包裹,可分1~4型,颗粒中含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酸性磷酸酶、吞噬素(phagocytin)、溶菌酶、β葡糖苷酸酶、碱性磷酸酶等。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

绝大部分的粒细胞属中性粒细胞。每微升血液中约有个中性粒细胞。由于这些细胞的细胞核的形态特殊,又称为多形核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平均只有6-8小时,它们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作用,而且进入组织后不再返回血液中来。在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约有一半随血流循环,通常作白细胞计数只反映了这部分中性粒细胞的情况;另一半则附着在小血管壁上。同时,在骨髓中尚贮备了约两万五千亿个成熟中性粒细胞,在机体需要时可立即动员大量这部分粒细胞进入循环血流。   

二、来源:

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在骨髓、血液和结缔组织的分布数量比是28:1:25,成年人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5%一70%。中性粒细胞属多形核白细胞的一种,由于其数量在粒细胞中最多,因此有人将多形核白细胞指中性粒细胞。   

三、作用: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当炎症发生时,它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由于它们是藉糖酵解获得能量,因此在肿胀并血流不畅的缺氧情况下仍能够生存,它们在这里形成细胞毒存在破坏

细菌和附近组织的细胞膜。由于中性粒细胞内含有大量溶酶体酶,因此能将吞噬入细胞内的细菌和组织碎片分解,这样,入侵的细菌被包围在一个局部,并消灭,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扩散。当中性粒细胞本身解体时,释出各溶酶体酶类能溶解周围组织而形成脓肿。

中性粒细胞的细胞膜能释放出一种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在酶的作用下,由它再进一步生成一组旁分泌激素物质,如血栓素和前列腺素等,这类物质对调节血管口径和通透性有明显的作用,还能引起炎症反应和疼痛,并影响血液凝固。

中性粒细胞内含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颗粒中含有髓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髓过氧化物酶是中性粒细胞所特有,即使在有强吞噬作用的巨噬细胞中也极少或完全没有这种酶。在细胞化学上,一般将这种髓过氧化物酶作为中性粒细胞的标志。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所谓趋化作用,就是细胞向着某一化学物质刺激的方向移动。对中性粒细胞起趋化作用的物质,称为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粗细胞膜上有趋化因子受体,受体与趋化因子结合,激活胞膜上的钙泵,细胞向前方伸出片足,使细胞移向产生趋化因子的部位。

中性粒细胞的片足与产生趋化因子的异物接触后,接触处周围的胞质形成隆起即伪足,接触部位的细胞膜下凹,将异物包围,形成含有异物的吞噬体或吞噬泡。中性粒细胞膜表面有IgGFc受体和补体C3受体,可加速吞噬作用。被吞噬的异物裹有抗体和补体时,与中性粒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而加强了细胞对它的吞噬作用,称为调理作用。

细胞随着吞噬作用的开始,导致细胞膜紊乱而引起呼吸爆发,细胞耗氧量增加,产生大量的过氧化物及超氧化物等细胞毒性效应分子,对寄生虫具有杀伤活性。在IFN-γ和TNF刺激下,则可产生更多的过氧代谢阴离子,杀死胞外寄生虫。中性粒细胞在杀死吞噬的细菌等异物后,本身也死亡,死亡的中性粒细胞称为脓细胞。

中性粒细胞受细菌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作用时,细胞的颗粒内容物向细胞外释放。释出的酸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可以分解血管基膜、肾小球基膜、结缔组织的胶原蛋白与弹性蛋白以及血浆中的补体C5、C15和激肽原等。其分解产物有的又是中性粒细跑趋化因子,能吸引更多的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释放的物质中,还有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粒细胞不动因子(NIF)、激肽酶原、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凝血因子、白三烯等。

除了在抗感染中起重要的防御作用外,中性粒细胞可引起感染部位的炎症反应并参与寄生虫感染引发的变态反应,从而引起免疫病理损害。抗体直接作用于组织或细胞上的抗原,中性粗细胞通过其Fc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IgGFc段结合,发挥ADCC作用,从而导致细胞毒型变态反应损害;当抗原抗体比例适合而形成19S大小的免疫复合物,不易被吞噬,沉积于毛细血管壁,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至局部。中性粒细胞通过Fc受体和C3b受体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并吞噬之。吞噬过程中脱颗粒,释放出一系列溶酶体酶类,造成血管和周围组织的损伤;在IgE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的部位,也有中性粒细胞的聚集,说明中性粒细胞也参与了速发型变态反应导致的病理损害。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2)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

血液

一般

血浆造血干细胞

淋巴系细胞WBC

T细胞:细胞毒CD8+,辅助CD4+/调节性,γδ,自然杀伤性T细胞,记忆T细胞

B细胞:浆细胞,记忆B细胞

NK细胞(LAK细胞)

裸细胞

髓系细胞WBC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组织细胞,Kupffer细胞,尘细胞,小神经胶质细胞,破骨细胞,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异物巨细胞)

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前体

树突状细胞(Langerhans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

原始巨核细胞巨核细胞PLT

红系细胞RBC

网织红幼红细胞

人体百科-免疫系统/免疫学

系统

自适应与先天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补体(过敏毒素)·固有

抗原与抗体

抗原(超抗原,变应原)·半抗原

表位(线性,构象)

抗体(单株抗体,多株抗体,自身抗体)·多株B细胞反应·同种异型·同种型·遗传型

免疫复合物

免疫细胞/白细胞

淋巴系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

髓系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网状内皮系统

专职型APCs: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

免疫与耐受

作用:免疫性·自身免疫·过敏·炎症·交叉反应性无作用:耐受(中枢耐受,外周耐受,克隆无能,克隆缺失)·免疫缺损

免疫遗传学

体细胞超突变·V(D)J重组·免疫球蛋白类型转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人类白细胞抗原

免疫物质

细胞因子·调理素·溶细胞素

其他

诊断免疫学

人体百科-骨髓细胞-血液(WBC与RBC)

细胞/HSCs

髓样/CFU-GEMM

CFU-GM

CFU-G:粒细胞

粒细胞生成(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CFU-M:单核细胞/MPS

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生成(原单核细胞·前单核细胞·单核球)巨噬细胞·组织细胞·库佛氏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破骨细胞·上皮样细胞·巨大细胞(朗汉斯巨细胞、异物巨细胞、图顿巨细胞)

CFU-DL

树状细胞·朗格汉斯细胞

普通

髓单核细胞

CFU-Baso

粒细胞(嗜碱性球)

CFU-Eos

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MEP

CFU-Meg

血小板生成(原巨核细胞·前巨核细胞·巨核细胞·血小板)

CFU-E

红血球生成(前红血球芽球·嗜碱性红血球芽球·多色性红血球芽球·正色性红血球芽球·网状红血球·红血球)

CFU-Mast

肥大细胞前体

非细胞

血浆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描述:细胞呈圆形,直径13-15μm。胞质内充满粗大、整齐、均匀、紧密

切片下的嗜酸性粒细胞

排列的砖红色或鲜红色嗜酸性颗粒,遮光性强。细胞核的形状与嗜中性白细胞相似,通常有2-3叶,呈眼镜状,深紫色。嗜酸性粒细胞容易破碎,颗粒可分散于细胞周围。   

参考值

: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5%;其绝对值为0-0.7×10^9/L。

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目有明显的昼夜周期性波动,清晨细胞数减少,午夜时细胞数增多。这种细胞数的周期性变化是与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量的昼夜波动有关的。当血液中皮质激素浓度增高时,嗜酸性粒细胞数减少;而当皮质激素浓度降低时,细胞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的胞质内含有较大的、椭圆形的嗜酸性颗粒。这类白细胞也具有吞噬功能。   

作用

①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当嗜碱性粒细胞被激活时,释放出趋化因子,使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到同一局部,并从三个面限制嗜碱性粒细胞的活性:一是嗜酸性粒细胞可产生前列腺素E使嗜碱性粒细胞合成释放生物活性物质的过程受到抑制;二是嗜酸性粒细胞可吞噬嗜碱性粒细胞所排出的颗粒,使其中含有生物活性物质不能发挥作用;三是嗜酸性粒细胞能释放组胺酶等酶类,破坏嗜碱性粒细胞所释放的组胺等活性物质。

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在对蠕虫的免疫反应中,嗜酸性粒细胞有重要的作用。这类粒细胞的细胞膜上分布有免疫球蛋白Fc片断和补体C3的受体。在已经对这种蠕虫具有免疫性的动物体内,产生了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IgE。蠕虫经过特异性IgE和C3的调理作用后,嗜酸性粒细胞可借助于细胞表现的Fc受体和C3受体粘着于蠕虫上,并且利用细胞溶酶体内所含的过多氧化物酶等酶类损伤蠕虫体。在有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等情况时,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临床意义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

(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

(2).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达10%或更多。某些寄生虫感染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倒置白细胞总数高达数万,90%以上为嗜酸性粒细胞,为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

(3).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可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轻中度增高

(4).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有不同程度增高,有的可伴有幼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6).某些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大多减少,但猩红热时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7).其他: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也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eosinopenia):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其临床意义甚小。

①嗜碱性粒细胞简介与作用简介

嗜碱性粒细胞这类细胞的颗粒内含有组织胺、肝素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肝素有抗凝血作用,组织胺可改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过敏性慢反应物质是一种脂类分子,能引起平滑肌收缩。机体发生过敏反应与这些物质有关。嗜碱性细胞在结缔组织和粘膜上皮内时,称肥大细胞,其结构和功能与嗜碱性细胞相似。   

特点

嗜碱性粒细胞(B)的突出特点是胞质内含粗大、大小分布不均、染成蓝紫色的嗜碱性颗粒。颗粒可覆盖在细胞核上,因之细胞核虽亦呈分叶状,但常不清楚。嗜碱性颗粒的特点与肥大细胞的颗粒相似,但两种细胞的关系尚待研究。图为比较嗜

碱性粒细胞(B)与中性粒细胞(N)和嗜酸性粒细胞(E)颗粒的区别。   

②嗜碱性粒细胞参考正常参考值

全屏显示该表格百分值0~0.01或(0%—1%)

绝对值0~0./L   

异常结果分析

嗜碱性粒细胞增高:

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罕见)、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有嗜碱性粒细胞增高,骨髓纤维化症、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后也可见嗜碱性粒细胞增高。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嗜碱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参考值很低,故其减少无临床意义。   

③特殊细胞——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简介

此种细胞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正常人血片中极少见到。在红细胞再生加速,且有紊乱现象时,可能因为胞浆中的核糖体发生聚集变性后着色所致。   

计数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

Baso-philicstipplingerythrocytecount   

正常参考值

0~0.或(0.01%)   

异常结果分析

增高:见于铅、汞、银、铋等金属中毒及苯胺、硝基苯等中毒时,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肿瘤等

您看此文用了分秒,点击右上角分享至朋友圈,只需一秒哟~

分享是一种美德









































北京治疗白癜风价格
郑州白癜风治疗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zzjj/66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