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部分为考点,在您学习之后若想做相应习题,请返回到主界面并回复”T“,习题与考点相对应,一同更新~谢谢,学习愉快!
一、舒适(一)概念(★★)
1.舒适指个体身心处于轻松自在、满意、无焦虑、无疼痛的健康、安宁状态时的一种自我感觉。也是患者最希望能通过护理而得到满足的基本需要之一。
舒适包括生理舒适、心理、精神舒适、环境舒适、社会舒适。最高水平的舒适表现为情绪稳定、心情舒畅、精力充沛、感到安全和完全放松,身心需要均能得到满足。
2.不舒适指个体身心不健全或有缺陷,生理、心理需求不能全部满足,或周围环境有不良刺激,身体出现病理改变,身心负荷过重的一种自我感觉。
表现为烦躁不安、紧张、精神不振、消极失望、失眠、疼痛、乏力,难以坚持正常工作和生活。疼痛通常是不舒适中最为严重的表现形式。
(二)影响舒适的因素(★★)1.身体因素个人卫生状况不佳、姿势或体位不当、保护具或矫形器械使用不当、疾病影响。
2.心理社会因素焦虑或恐惧、角色适应不良、生活习惯改变、自尊受损、缺乏支持系统。
3.环境因素不适宜的社会环境、物理环境。
(三)促进病人舒适的护理措施(★★★)1.预防为主,促进舒适保持病室环境整洁、加强生活护理、协助重症患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维持适当的姿势和舒适的卧位等。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亲切的语言、尊敬的称呼,听取患者对治疗、护理的意见,并鼓励他们。
2.加强观察,去除诱因通过患者的非语言行为及不舒适的症状,判断患者的舒适程度,找出并积极去除影响舒适的因素。
3.采取措施,消除或减轻不适
4.互相信任,给予心理支持
室内环境整洁,保持个人卫生,维持适当姿势;去除不适因素,减轻或消除不适,给予心理支持。
(四)患者舒适的卧位(★★★)1.卧位的要求(1)卧床姿势应尽量符合人体力学的要求,体重平均分布于身体的各个部位,关节维持于正常的功能位置,体内脏器在体腔内拥有最大的空间。
(2)体位变换
应经常变换体位,至少每2小时变换一次。
(3)身体活动
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患者身体各部位每天均应活动。
(4)受压部位
应加强皮肤护理,预防压疮的发生。
(5)保护隐私
根据需要适当地遮盖患者的身体,促进患者身心舒适。
2.卧位分类根据卧位的自主性可将卧位分为主动、被动和被迫三种。①主动卧位
患者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见于轻症患者、术前及恢复期患者。
②被动卧位
常见于昏迷、极度衰弱的患者。
③被迫卧位
如肺心病患者由呼吸困难而被迫采取端坐卧位。
主动卧位——轻症、术前和恢复期;被动卧位——昏迷、极度衰弱;被迫卧位——特殊患者。
3.常用卧位(1)仰卧位1)去枕仰卧位①姿势:
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腿伸直,自然放置。将枕横立于床头。
②适用范围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的患者。采用去枕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可防止呕吐物误人气管而引起窒息或肺部并发症。
椎管内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的患者。采用此种卧位,可预防颅内压减低而引起的头痛。
2)中凹卧位①姿势:
抬高头胸部10°~20°,抬高下肢20°~30°
②适用范围:
休克患者。抬高头胸部,有利于保持气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从而改善缺氧症状;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增加心排出量而使休克症状得到缓解。
3)屈膝仰卧位①姿势:
患者仰卧,头下垫枕,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膝屈起,并稍向外分开。检查或操作时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
②适用范围:
腹部检查或接受导尿、会阴冲洗等。
(2)侧卧位1)姿势:
患者侧卧,两臂屈肘,一手放在枕旁,一手放在胸前,下腿伸直,上腿弯曲。
2)适用范围①灌肠、肛门检查及配合胃镜、肠镜检查等。
②预防压疮。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便于护理局部受压部位,可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③臀部肌内注射(上腿伸直,下腿弯曲)。
(3)半坐卧位1)姿势:①摇床法:
患者卧于床上,以髋关节为轴心,先摇起床头支架使上半身抬高,与床成30°~50°,再摇起膝下支架,以防患者下滑。必要时,床尾可置一软枕,垫于患者足底。放平时,先摇平膝下支架,再摇平床头支架。
②靠背架法:
如无摇床,可在床头垫褥下放一靠背架。将患者上半身抬高,下肢屈膝,用中单包裹膝枕垫于膝下,中单两端的带子固定于床缘,以防患者下滑。床尾足底垫软枕。其余同摇床法
2)适用范围①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患者。采取半坐卧位可减少局部出血。
②心肺疾病引起呼吸困难的患者。采取半坐卧位,由于重力作用,部分血液滞留于下肢和盆腔,使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减轻肺淤血和心脏负担;同时膈肌位置下降,胸腔容量扩大,肺活量增加,利于气体交换,改善呼吸困难症状。
③腹腔、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患者。采取半坐卧位,可使腹腔渗出液流入盆腔,促使感染局限。同时可防止感染向上蔓延引起膈下脓肿。此外,可减轻腹部切口缝合处的张力,缓解疼痛,促进舒适,并有利于切口愈合。
④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患者。
(4)端坐位1)姿势:
扶患者坐起,身体稍向前倾,床上放一跨床小桌,桌上放软枕,患者可伏桌休息。并用床头支架或靠背架将床头抬高70°~80°,使患者同时能向后倚靠;膝下支架抬高15°~20°。必要时加床档,以保证患者安全。
2)适用范围
心力衰竭、心包积液、支气管哮喘发作的患者。患者由于极度呼吸困难而被迫日夜端坐。
(5)俯卧位1)姿势
患者俯卧,两臂屈曲放于头的两侧,两腿伸直;胸下、髋部及踝部各放一软枕,头偏向一侧
2)适用范围①腰背部检查或配合胰、胆管造影检查时。
②脊椎手术后或腰、背、臀部有伤口,不能平卧或侧卧的患者。
③胃肠胀气导致腹痛时,采取俯卧位,使腹腔容积增大,可缓解胃肠胀气所致的腹痛。
(6)头低足高位1)姿势:
患者仰卧,将一软枕横立于床头,以防碰伤头部。床尾用支托物垫高15~30cm。不宜过长时间使用。颅内高压者禁用。
2)适用范围①肺部分泌物引流,使痰易于咳出。②十二指肠引流术,有利于胆汁引流。③妊娠时胎膜早破,防止脐带脱垂。④跟骨或胫骨结节牵引时,利用人体重力作为反牵引力。
(7)头高足低位1)姿势:
患者仰卧,床头用支托物垫高15~30cm或根据病情而定,床尾横立一枕。
2)适用范围①颈椎骨折患者作颅骨牵引时,用作反牵引力。②减轻颅内压,预防脑水肿。③颅脑手术后的患者。
(8)膝胸卧位1)姿势:
患者跪卧,两小腿平放于床上,稍分开;大腿和床面垂直,胸贴床面,腹部悬空,臀部抬起,头转向一侧,两臂屈肘,放于头的两侧。
2)适用范围①肛门、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及治疗。②矫正胎位不正或子宫后倾。③促进产后子宫复原。
(9)截石1)姿势
患者仰卧于检查台上,两腿分开,放于支腿架上(支腿架上放软垫),臀部齐台边,两手放在身体两侧或胸前。注意遮挡患者及保暖。
2)适用范围①会阴、肛门部位的检查、治疗或手术,膀胱镜、妇产科检查、阴道灌洗等。②产妇分娩。
二、疼痛(一)概述(★★)1.概念疼痛是伴随着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
2.疼痛的共同特征(1)疼痛提示个体的防御功能或人的整体性受到侵害;(2)疼痛是个体身心受到侵害的危险警告,常伴有生理、行为和情绪反应;(3)疼痛是一种身心不舒适的感觉。
(二)疼痛的原因(★★★)1.温度刺激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作用于体表,受伤的组织释放组胺等化学物质,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疼痛。
2.化学刺激化学物质如强酸、强碱,可直接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疼痛。
3.物理损伤如刀切割、针刺、碰撞、身体组织受牵拉、肌肉受压、挛缩等,均可使局部组织受损,刺激神经末梢而引起疼痛。
4.病理改变体内某些管腔堵塞,组织缺血、缺氧,空腔脏器过度扩张,平滑肌痉挛或过度收缩,局部炎性浸润等均可引起疼痛。
5.心理因素心理状态不佳能引起局部血管收缩或扩张而导致疼痛。此外,疲劳、睡眠不足、用脑过度等可导致功能性头痛。
(三)影响疼痛的因素(★★★)个体所能感觉到的最小疼痛称为疼痛阈。个体所能忍受的疼痛强度和持续时间称为疼痛耐受力。
1.年龄是影响疼痛的重要因素之一。婴幼儿对疼痛的敏感程度低于成人,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性又逐步下降。
2.社会文化背景患者生活在鼓励忍耐和推崇勇敢的文化背景中,往往更能够耐受疼痛。患者的文化教养也会影响其对疼痛的反应和表达方式。
3.个人经历个体对任何一种单独刺激所产生的疼痛,都会受到以前类似疼痛经验的影响。
4.注意力当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其他事物时,痛觉可以减轻甚至消失。
5.情绪积极的情绪可减轻疼痛,而消极的情绪可使疼痛加剧。
6.疲乏患者疲乏时,对疼痛的感觉加剧,耐受性降低,尤其是长期慢性疾病的患者尤为明显。
7.个体差异自控力及自尊心较强的人常能忍受疼痛;善于表达情感的患者主诉疼痛的机会较多。当患者一人独处时,常能忍受疼痛。
8.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家属或亲人陪伴,可以减少患者的孤独和恐惧感,从而减轻疼痛。
9.治疗及护理因素治疗和护理操作都有可能使患者产生疼痛的感觉,护士在操作时,应尽可能以轻柔、熟练的动作来完成,并尽量满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用言语安慰患者。
(四)对疼痛病人的护理(★★★)1.减少或去除引起疼痛的原因
2.合理运用缓解或解除疼痛的方法(1)药物止痛药物止痛仍然是目前解除疼痛的重要措施之一。1)在疼痛原因未明确诊断前,不能随意使用任何镇痛药物,以免掩盖症状,延误病情。
2)对于癌性疼痛的药物治疗
①原则为:
按药效的强弱依阶梯顺序使用;使用口服药;按时、联合服药;用药剂量个体化。
②方法为:第一阶段:
选用非阿片类药物、解热镇痛药和抗炎类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主要适用于轻度疼痛的患者;
第二阶段:
选用弱阿片类药,如氨酚待因、可待因、曲马朵、布桂嗪等:主要适用于中度疼痛的患者;
第三阶段:
选用强阿片类药,如吗啡、哌替啶、美沙酮、二氢埃托啡等。主要用于重度和剧烈癌痛的患者;
辅助用药:
在癌痛治疗中,常采取联合用药的方法,即加用一些辅助药以减少主药的用量和副作用。常用辅助药有:弱安定药,如艾司唑仑和地西泮等;强安定药,如氯丙嗪和氟哌啶醇等;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
(2)患者自控镇痛泵的运用(3)物理止痛(4)针灸止痛
(三)恰当地运用心理护理的方法减轻心理压力、分散注意力。
(四)积极采取促进患者舒适的措施正确的姿势、提供舒适整洁的病床单位、良好的采光和通风设备、适宜的室内温湿度等,
(五)健康教育视患者情况,选择相应的健康教育内容。一般应包括:疼痛的机制、疼痛的原因、如何面对疼痛、减轻或解除疼痛的各种技巧等。
减少或去除诱因,合理缓解疼痛,心理治疗辅助,提高舒适度,进行健康教育。
三、休息与睡眠(一)概述(★★)1.休息的意义和条件(1)意义
缓解疲劳、减轻压力、促进身心舒适和精力恢复。
(2)条件①身体方面身体舒适是保证有效休息的重要条件。②心理方面情绪紧张和精神压力则会导致患者睡眠形态的改变。③环境方面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应积极为患者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的环境。④睡眠方面睡眠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休息的重要因素。
2.睡眠的意义、原理和分期(1)意义
睡眠是一种周期发生的知觉的特殊状态,由不同时相组成,对周围环境可相对的不做出反应。睡眠是休息的一种重要形式,任何人都需要睡眠,通过睡眠可以使人的精力和体力得到恢复,可以保持良好的觉醒状态,这样人才能精力充沛地从事劳动或其他活动。
(2)原理
睡眠由睡眠中枢控制。睡眠中枢位于脑干尾端,向上传导冲动作用于大脑皮质(或称上行抑制系统),与控制觉醒状态的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作用相拈抗,从而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相互转化。
(3)分期1)分期:
①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慢波睡眠又称正相睡眠或非快速眼球运动唾眠(NREMsleep);快波睡眠又称异相睡眠或快速眼球运动睡眠(REMsleep)。
2)各期表现(见下表)睡眠各阶段变化睡眠分期
特点
生理表现
脑电图特点
NREM期第Ⅰ期
可被外界的声响或说话声惊醒
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均匀,脉博减慢
低电压α节律,频率为8-12次/秒
第Ⅱ期
可进入睡眠状态,但仍易被惊醒
全身肌肉松驰,呼吸均匀,脉搏减慢,血压、体温下降
出现快速、宽大的梭状波,频率为14-16次/秒
第Ⅲ期
睡眠逐渐加深,需要巨大的声响才能使之觉醒
肌肉十分松弛,呼吸均匀,心跳缓慢,血压、体温继续下降
梭状波与δ波交替出现
第Ⅳ期
为沉睡期,很难唤醒,可出现梦游和遗尿
眼肌活跃,眼球迅速转动,梦境往往在此时期出现
全身松弛,无任何活动,脉博、体温继续下降,呼吸缓慢均匀,体内分泌大量生长激素
缓慢而高的δ波,频率为1或2次/秒
REM期
心率、血压、呼吸大幅度波对,肾上腺素大量分泌,肾上腺素大量分泌。除眼肌外,全身肌肉松弛,很难唤醒
呈不规则的低电压波形,与第一期相似
(二)促进病人休息的护理措施(★★★)
1.增加身体的舒适
在协助患者休息时,护士应帮助患者调整姿势和体位,减轻或消除各种原因造成的不适,协助患者得到有效的休息。
2.促进心理的放松
3.保证环境的和谐
保持环境的安全、安静、整洁和舒适,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病床、合理的空间、适宜的光线、必要的遮挡,并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及空气的清新流动。
4.保证足够的睡眠
护士在协助患者休息的过程中,要全面评估影响患者睡眠的因素及患者个人的睡眠习惯,综合制定促进睡眠的措施,保证患者睡眠的时间和质量,以达到有效的休息。
身体要舒适,心理要放松,环境要和谐,睡眠要充足。
(三)促进病人睡眠的护理措施(★★★)
1.满足患者身体舒适的需要
睡前帮助患者完成个人卫生护理、避免衣服对患者身体的刺激和束缚、避免床褥对患者舒适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卧位、放松关节和肌肉、保证呼吸的通畅、控制疼痛及减轻各种躯体症状等。
2.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轻松愉快的心情有助于睡眠,当患者感到焦虑、不安失望时,不要强迫其入睡。指导患者做一些放松活动来促进睡眠。
3.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病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一般冬季为18~22℃,夏季为25℃左右。湿度保持在50%~60%。降低噪音,保证空气的清新和流动,及时清理病房中的血、尿、便、呕吐物、排泄物等。
4.合理使用药物
对使用安眠药的患者,护士必须掌握安眠药的种类、性能、应用方法、对睡眠的影响及副作用,并注意观察患者在服药期间的睡眠情况及身心反应,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5.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
6.睡眠障碍的特殊护理措施
对发作性睡眠的患者,应选择药物治疗,护士应指导患者学会自我保护,注意发作前兆,减少意外发生,告诫患者禁止从事高空、驾车、水上作业等工作,避免发生危险;
对于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护士应指导其采取正确的睡眠姿势,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对梦游症的患者,应采取各种防护措施,将室内危险物品移开,锁门,避免发生危险。
四、活动
(一)概述(★★)
1.活动的意义
(1)适当的活动可以保持良好的肌张力,增强运动系统的强度和耐力,保持关节的弹性和灵活性,增强全身活动的协调性,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2)适当的运动可以加速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氧和能力,增强心肺功能,,同时还可以促进消化、预防便秘;
(3)活动还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促进身心放松,有助于睡眠,并能减慢老化过程和慢性疾病的发生。
2.活动受限的原因
疼痛、运动、神经系统功能受损、运动系统结构改变、营养状态改变、损伤、精神心理因素、某些医护措施的执行等。
3.活动受限对机体的影响
(1)对皮肤的影响形成压疮。
(2)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①腰背痛;
②肌张力减弱、肌肉萎缩;
③骨质疏松、骨骼变形,严重时会发生病理性骨折;
④关节僵硬、挛缩、变形,出现垂足、垂腕、髋关节外旋及关节活动范围缩小。
(3)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体位性低血压:
一是由于长期卧床造成的肌肉无力;二是患者长期卧床,血液循环量下降,头部供血不足,由卧位突然直立时,小动脉尚未收缩,造成血压的突然下降,导致患者出现眩晕等低血压的症状。
2)深静脉血栓形成:
病变主要累及四肢浅静脉或下肢深静脉。主要原因是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
(4)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限制有效通气和影响呼吸道分泌物的排除,最终导致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5)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负氮平衡、营养不良、便秘。
(6)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长期平躺时出现排尿困难,若长期存在,形成尿液潴留。由于机体活动量减少,尿液中的钙磷浓度增加,因同时伴有尿液潴留,进而可形成泌尿道结石、泌尿系统感染。
(7)对心理状态的影响
焦虑、恐惧、失眠、自尊的改变、愤怒、挫折感等。
(二)促进活动的护理措施(★★★)
1.选择合适的卧位
2.保持脊柱生理弯曲
3.预防压疮
4.维持关节的活动性
5.肌肉的等长练习和等张练习
(1)等长练习
可增加肌肉张力而不改变肌肉长度的练习称为等长练习,因不伴有明显的关节运动,又称静力练习。
(2)等张练习
指对抗一定的负荷作关节的活动锻炼,同时也锻炼肌肉收缩。因伴有大幅度关节运动,又称动力练习。
进行肌肉锻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以患者的病情及运动需要为依据,制定适合患者的运动计划,应及时给予赞扬和鼓励,以增强其康复的信心。
2)肌肉锻炼前后应作充分的准备及放松运动,避免出现肌肉损伤。
3)严格掌握运动的量与频率,以达到肌肉适度疲劳而不出现明显疼痛为原则。
4)如锻炼中出现严重疼痛、不适,或伴有血压、脉搏、心律、呼吸、意识、情绪等方面的变化,应及时停止锻炼,并报告医生给予必要的处理。
5)注意肌肉等长收缩引起的升压反应及增加心血管负荷的作用,高血压、冠心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慎用肌力练习,严重者禁作肌力练习。
肌肉锻炼时要注意:依据病情制定运动计划,锻炼前充分准备,运动要适量,不适时停止锻炼,心血管疾病严禁肌肉练习。
?~~~记得答题哦~~~
北京能治疗白癜风吗什么是白癜风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zzjj/6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