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约有万人死于心血管病,预计到年中国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还将增长50%以上。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有效没效,关键还是在用药。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引起中风最常见的病因。目前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的比例约50%,但在使用降压药的患者中,仅大约30%的病人血压控制在适当水平。
很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都要服用一种名为华法林的抗凝药。按照说明书,一次吃一片3毫克就可以,但有人吃了正合适,有人吃半片就会大出血,有人吃两三片还不管用。现在临床医师用药原则上都是遵循治疗指南,但指南针对的是群体,而人体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有的治疗心慌等症状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长期应用的疗效一般在50%左右,即例患者可能只有50人有效,另50人没有效!
为什么有这种差异?是因为每个人的遗传基因不同、性别及身高体重不同、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方式等不同,这些差异导致了疗效的差异。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用药?正确的方法是精准医疗指导下的个体化用药。
基因检测可以精确的了解患者身体差异,根据检测结果及后天因素综合分析后制定精准的用药指导,一方面减少了治疗用药及其相应的毒副作用,另一方面也能节约医疗成本。因此,用药前做个基因检测会让患者更安全,药效更精准。
想知道答案?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答案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ysbj/9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