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氯霉素药理及临床解析

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耐氯霉素菌株以及氟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众多新品种的出现,氯霉素仅限用于治疗那些危及生命而又无其他药物可用的疾病。氯霉素有多种剂型,口服制剂有氯霉素(Choramphenicol)和氯霉素棕榈酸酯(ChoramphenicolPalmitate),注射剂为氯霉素琥珀酸酯(ChoramphenicolSuccinate)。后两者为前体药物,须经水解才能释放出有抗菌活性的氯霉素。

口服后吸收迅速而完全,0.5h可达有效治疗浓度,2~3h达血药峰浓度;血浆蛋白结合率为50%~60%,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和体液,在肝、肾组织中浓度较高,其余依次为肺、脾、心肌、肠和脑。可透过血脑屏障,脑膜有炎症时,可达血药浓度的45%~89%,新生儿及婴儿患者可达50%~99%;也可透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循环,胎儿血药浓度可达母体血药浓度的30%~80%;还可透过血眼屏障进入房水、玻璃体液,并可达治疗浓度;尚可分泌至乳汁、唾液、腹水、胸水以及滑膜液中。氯霉素可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抑制胞内菌,故对伤寒杆菌等细胞内感染有效。

在肝内游离药物的90%与葡萄醛酸结合为无活性的氯霉素单葡萄糖醛酸酯。在24h内,80%以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由肾小管分泌排泄。t1/2为1.5~4h,肾功能损害者,t1/2可延长至3~4h,肝硬化、腹水及黄疸患者的t1/2可延长至12h。上述患者应避免使用氯霉素,必须应用时,应该减少药量并监测血药浓度,以防毒性反应。

氯霉素为广谱抗生素,针对病原体不同,如在低浓度时即对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具有强大杀菌作用,一般为抑菌剂。对革兰阴性菌较革兰阳性菌为强,对革兰阳性菌作用弱于青霉素和四环素类;能有效地抑制立克次体、螺旋体、支原体等其他病原微生物;对分枝杆菌、真菌、衣原体、病毒和原虫无效。

氯霉素目前几乎很少用于全身治疗。但由于其脂溶性高,较强的组织、血脑屏障和血眼屏障穿透力及对细胞内病菌有效等特性,仍可用于治疗某些严重感染。

1.伤寒和其他沙门菌属感染 是敏感菌株所致伤寒、副伤寒的选用药物,肠炎一般不宜应用,如病情严重,有合并败血症可能时仍可选用;在成人伤寒、副伤寒沙门菌感染中,以氟喹诺酮类药物为首选。

2.细菌性脑膜炎 耐氨苄西林的B型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或对青霉素过敏患者的奈瑟菌脑膜炎、敏感的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可作为选用药物之一。

3.脑脓肿 尤其耳源性,常为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氯霉素与青霉素合用可治疗脑脓肿。

4.严重厌氧菌感染 如脆弱拟杆菌所致感染,尤其适用于病变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者,可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应用治疗腹腔感染和盆腔感染。

5.其他严重感染 无其他低毒性抗菌药可替代时治疗敏感细菌所致的各种严重感染,常与氨基糖苷类合用。

6.立克次体感染 可用于Q热、洛矶山斑点热、地方性斑疹伤寒等的治疗。

7.细菌性眼部感染 氯霉素易透过血眼屏障,全身或局部用药均能在角膜、虹膜、巩膜、结合膜、晶体、房水及视神经等部位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是治疗敏感菌引起的各种眼部感染的有效药物,但对衣原体感染无效。

氯霉素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有:

①与剂量有关的可逆性骨髓抑制:常见于血药浓度超过25mg/L的患者,临床表现为贫血,并可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少数可发展为粒细胞性白血病。一旦发现应及时停药,2~3周后可恢复正常;

②与剂量无关的骨髓毒性反应:常表现为严重的、不可逆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为特异反应性,与服药剂量和疗程长短无关,有数周或数月的潜伏期,停药后仍可发生,一般是不可逆性的,死亡率可达到50%。

早产儿和新生儿,因不能有效使氯霉素脱毒,且肾脏排泄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均易导致氯霉素蓄积而干扰线粒体核糖体的功能,出现呕吐、低体温、呼吸抑制、发绀(灰婴由此得名)和休克,40%的患者在症状出现后2~3日内死亡。较大的儿童和成人在用药剂量过大或肝功能不全时也可发生。

偶尔可见恶心、呕吐和腹泻,儿童则罕见,也可因导致正常菌群改变而出现口腔或阴道白假丝酵母菌感染。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患者则容易诱发溶血性贫血。可引起末梢神经炎、球后视神经炎、视力障碍、视神经萎缩及失明。也可引起失眠、幻视、幻听和中毒性精神病。长期口服氯霉素可因肠道菌群被抑制而使维生素K合成受阻,诱发出血倾向。

如何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偏方
白癜风初期怎样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ysbj/6034.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