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中心医疗集团神经外科团队经过40多年持之以恒的科研攻关和新技术引进,在进行基础治疗的同时,将PET-CT、立体定向工作站、图像引导和虚拟技术相结合,手术水平达到省内甚至国内领先水平,在死亡线上,一次次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混合现实技术接轨医疗前沿
混合现实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开花结果,并在世界范围内由中国神经外科专家最先应用到了临床。在这次全球范围内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竞赛大潮中,中国神经外科终于在混合现实技术的领域中实现了弯道超车的夙愿。在市中心医疗集团神经外科团队的手术中,这项最前沿的技术,已经开始率先应用。81岁的高先生家住胶州市,两个月以前出现了发作性言语不清、肢体无力、行走困难等症状。在家人的陪同下,医院进行检查:颅脑CT、MR显示颅内有多发性占位;全身PET-CT扫描显示左侧顶叶、枕叶、左侧丘脑有多发性结节,代谢增高。影像检查过后,医生考虑老人有脑恶性病变。但要想最终确诊,还要进行活检穿刺。于是,高先生来到了市中心医疗集团神经外科就诊。
接诊后,神经外科刘伯晨主任为高先生做了详细检查,在认真分析完PET-CT影像后,便尽快为他安排了取活检手术。然而,这并不是一次普通的取活检手术,手术中成功运用了混合现实技术,精准穿刺,准确取出活检组织。刘伯晨介绍,目前已经进行了5例借助于混合现实技术的手术。手术的成功进行,也意味着混合现实技术在市中心医疗集团神经外科手术的运用逐渐推广,成为国内最早一批实现这一技术的团队。
多模态解剖影像重合现实混合现实技术到底有何神奇之处呢?高先生的手术由神经外科刘伯晨、赵明媚主任和宁铁英、高强、袁少勇等医师共同完成。术前,医生对患者进行CT、MR检查,取得了解剖图像,再行PET-CT检查,获得了脑内肿瘤的功能代谢图像,根据PET-CT图像找到脑内肿瘤代谢最活跃部位,决定了最佳手术活检靶点。两种图像优势互补,使医生在了解生物代谢信息的同时获得精准的解剖定位,可以对疾病做出全面、准确的判断。接下来,医生将PCT-CT的数据与CT/MR数据进行图像融合,得到脑立体定向的定位图像。虚拟混合现实技术赋予医生一双透视的眼睛,手术中的医生可以看见大脑内的重要结构和肿瘤进行手术。
通过手术影像可以看到,医生们戴上HoloLens眼镜、手持ipad,一切准备就绪。“在医生视野下,可以看到患者病变位置的全息影像,如同有了‘透视眼’,能够清楚地看到肿瘤、血管及穿刺道信息,将虚拟的影像与病人脑部融合,实现数字化匹配,医生在操作时对内部结构一目了然。”刘伯晨说:“我们术前的脑立体定向工作站精确地规划了活检的靶点、入颅点、脑内穿刺路径。完全避开了脑内的重要结构、大血管,误差小于1mm。术中虚拟现实技术使医生看到蓝色的肿瘤,红色的血管,紫色、绿色的虚拟的穿刺针和活检钳,最终准确取出活检组织。我们结合PETCT图像,融合到脑立体定向的CT/MR定位图像上,决定最有价值的活检靶点;术中虚拟现实技术给了我们透视的眼睛;脑立体定向精准导向让我们成功取出了肿瘤组织。这个手术微创、精准、安全,是现代精准医学最完美的范例。”活检手术取得成功,老人的疾病最终得到确诊——脑胶质母细胞瘤,考虑到老人的年龄、病情以及身体状况,医生建议进行较保守放射治疗。40年逐步探索生命禁区
“在这次取活检手术中,如果没有混合现实技术,为保证穿刺到肿瘤活跃组织,提高穿刺成功率,通常我们需要多穿刺几个部位,但是借助混合现实技术,就能做到一击即中,提高了活检手术的准确度和安全性。”刘伯晨说。医院神经外科这些年的发展,刘伯晨感触颇深。神经外科创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刘伯晨年毕业到科室工作,当时CT刚刚开始发展,医生们对大脑的了解也非常有限,大脑有着重要的结构、大血管和功能区,一旦发生意外损伤不可逆,对于神经外科大夫来说,选择手术入路是最重要的,即使是资深大夫,挑战也非常大。现代医学不断向着微创、精准的方向发展,在其他科室医生大展拳脚的时候,神经外科医生一时间却无法施展自己。
然而,影像学革命性的进步为神经外科医生们探索生命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神经外科成为最具活力、最具发展空间和临床进步最快的专业,精准医学成为现代医学最新潮流。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市中心医疗集团神经外科团队已经实现将脑立体定向技术与功能性的PET-CT,高分辨率核磁、图像融合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相结合,手术水平达到省内甚至国内领先水平。“以前就是手术前给病人带上头架,做好参照系,用CT或者核磁扫描出图像,然后通过立体定向工作站选择入颅点,模拟出整个路径。现在,引入PET-CT,能够最大限度找到肿瘤活跃区,提高精准度,手术中使用混合现实技术进行再验证。此外,对于一些普通的开颅手术,也可以借助于混合现实技术,让手术更合理、更科学,最大限度减少病人的损伤。”刘伯晨说。
填补多项省、市级技术空白
近年来,市中心医疗集团神经外科已经走上了以现代脑立体定向、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神经血管内介入技术等的微侵袭技术为特色的高技术、快速发展的道路。以微创技术为特色,治疗脑肿瘤、脑血管病、脑外伤、脑出血、脑脓肿、脑积水、脑寄生虫等疾病。据了解,最初的技术跨越,就是从立体定向技术开始的。
“立体定向技术有两大方向,一是神经功能性疾病,主要是治疗帕金森病,但费用特别高,再就是病灶。”刘伯晨说,医院进修学习,自己渐渐意识到,医院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公益性,将立体定向技术主攻脑出血、脑肿瘤、脑脓肿、脑寄生虫病以及其他占位性病变等的应用。神经外科现有我市首台计算机辅助CT/MR脑立体定向手术计划系统,填补多项省、市级技术空白。在脑立体定向仪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治疗,将高血压脑出血以往40—60%的死亡率,降低到了8%以下。并改进了脑立体定向仪,这项技术已获得三项国家专利,居国内领先地位。
来源:青岛晚报
编辑:范俊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yfzz/8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