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颅内感染是指由化脓性细菌所致的感染。颅内感染主要有脑膜炎、脑炎、脑脓肿等。病原体可能是细菌、病毒、寄生虫、支原体、衣原体、霉菌、立克次体等。
以损害脑实质为主→脑炎
以损害脑膜为主→脑膜炎
上述两者同时明显损害→脑膜脑炎
颅内感染途径:
1.血型感染
2.直接感染
3.神经干逆行感染
二、临床特点
本病通常为暴发性或急性起病,少数为隐袭性发病。
1.初期常有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全身不适等。
2.并且有咳嗽、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
3.头痛比较突出,伴呕吐、颈项强直、全身肌肉酸痛等,精神症状也比较常见,常表现为烦躁不安、谵妄、意识朦胧、昏睡甚至昏迷。
4.有时可出现全身性局限性抽搐。检查均可发现明显的脑膜刺激征,包括颈项强直。
5.由于脑实质受累的部位与程度不同,可出现失语、偏瘫、单瘫,及一侧或双侧病理征阳性等神经系统的病灶性体征。
6.由于基底部炎症长累及颅神经,故引起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固定、眼外肌麻痹、斜视、复视、周围性面瘫、耳聋及吞咽困难等。
7.颅内压增高也比较常见,有脑疝形成。
三、护理问题
1.头痛:与感染的性质、程度及个体反应有关。
2.体温过高:与颅内感染、脑炎、脑脓肿有关。
3.体液不足:与发烧、高热、意识水平降低、呕吐、腹泻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意识水平改变、感染、摄入量减少、呕吐、食欲减退等有关。
5.潜在并发症癫痫发作:与脑水肿、脑炎、脑膜炎有关。
四、护理措施
一)高热的护理
1.头置冰袋,物理降温。
2.体温持续超过39℃给予电子冰帽、酒精擦浴。
3.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绝对卧床休息。每4小时测体温1次,并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鼓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出汗后及时更衣,注意保暖。
4.体温超过38.5℃时,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以减少大脑对氧的消耗,防止高热惊厥,并记录降温效果。
二)抽搐的护理
1.加床档,防止坠床。
2.对于意识障碍及烦躁不安的患者,要加强防护的措施,以免发生意外,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3.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阻塞。
4.平卧位,头偏向一方,以利于口腔分泌物和呕吐物排出,防止吸入性肺炎。
5.保护患者,四肢大关节处用约束带,防止骨折。
三)生命体征
1.若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瞳孔改变、烦躁不安、呕吐频繁、四肢肌张力增高等惊厥先兆,提示有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的可能。
2.若患者出现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忽大忽小或两侧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血压升高、应注意脑疝及呼吸衰竭的存在。应密切观察、详细记录、以便早发现,给予抢救。
四)做好抢救药品及器械的准备
准备好氧气、吸引器、呼吸机、脱水剂、呼吸兴奋剂等。
五)药物治疗的护理
了解各种药物的要求及不良反应。如静脉用药:20%甘露醇ml应20-30min内输完,避免渗出血管外,防止出现静脉炎。在输液的过程中有些液体的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加重脑水肿,保护好血管,保证静脉输液通畅,记录24小时的出入量。
六)生活的护理
协助患者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生活护理。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做好皮肤护理,及时清除大小便,保持臀部干燥,必要时给予气垫床、造口袋,预防压疮的发生。注意患者安全,躁动不安或惊厥时防止坠床及舌咬伤。
七)心理及饮食的护理
1.关心患者了解患者的生活情况,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心理,耐心解释用药的目的,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2.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的饮食,必要时给予营养支持疗法,如(三升袋、脂肪乳)。保证足够热量摄入,按患者热量需要制定饮食计划(营养液),给予高热量、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预防呕吐发生。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可进知护小栈店铺购买护士书籍护士鞋帽等相关用品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yfzz/10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