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感染的CTMRI影像诊断要点医学

「医侃」每日阅读栏目,陪老师们一起“啃”医学影像那些经典实用的好书。

目前在读的是《CT、MRI诊断指南》,CT和MRI是现代医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掌握CT和MRI诊断学已成为当代影像学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

第三篇如何阅读常见疾病的CTMR

第一章:颅脑疾病

第四节颅内感染

1.颅内感染的诊断较多依靠病人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感染的部位、累及范围,有无其他并发症及治疗后的疗效观察。

2.颅内感染的诊断MRI要优于CT检查。

3.对发热病人的头颅异常多考虑颅内感染性病变。

4.对疫区病人的头颅异常要考虑到寄生虫性病变。

一、脑脓肿

(一)概述

1.脑脓肿是由化脓性细菌进入脑组织引起的炎性病变。

2.感染途经:最常见为血行感染,由身体远隔部位的感染灶经血流侵犯脑膜和脑实质;其次为直接侵犯,由颅外邻近的感染灶,如鼻窦炎或中耳乳突炎,直接或沿神经根蔓延至颅内;少数为直接感染,多在开放性颅脑损伤后病原体进入颅内引起感染。

3.病期:①急性脑炎期:脑组织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②脓肿形成早期:脑组织坏死、液化,形成脓肿,但脓肿壁较薄不完整;③脓肿形成晚期(包膜形成期):脓肿周围胶原和肉芽组织增生,包绕形成完整的脓肿壁。

4.好发部位:血行感染多发生于灰白质交界区,可多发;经中耳乳突炎直接蔓延的脓肿多发生在颞叶,常单发;鼻窦炎引起者多位于额叶。

5.临床表现:发热,头痛和局部精神症状和颅高压症状。

(二)CT诊断

1.灰白质交界区的低密度影,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附近脑沟变浅,有轻度占位效应,不强化或轻度不规则强化或不规则的弥漫性强化,邻近脑膜强化明显,结合临床症状,可提示化脓性脑炎(脑脓肿急性脑炎期)。

2.脑灰白质交界部低密度区,有完整或不完整的环状强化,壁较薄,强化也较轻,灶周有脑水肿,有占位效应,邻近脑膜强化明显,结合临床表现及病史可诊断为脑脓肿(早期)。

3.颅内低密度区,有完整的环状显著强化影,壁厚而边缘光滑,厚薄一致,灶周有脑水肿,有占位效应,邻近脑膜强化明显,结合临床表现及病史可诊断为脑脓肿(包膜形成期)。

(三)MRI诊断

1.灰白质交界区的异常信号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附近脑沟变浅,有轻度占位效应,增强扫描不强化或轻度不规则强化或不规则的弥漫性强化,邻近脑膜强化明显,结合临床症状,可提示化脓性脑炎(脑脓肿急性脑炎期)。

2.灰白质交界区的圆形类圆形异常信号灶,T1WI呈低信号,其中可见呈等信号的环状影,T2WI呈高信号,其中可见呈相对低信号的环状壁,增强扫描有完整或不完整的环状强化,壁较薄,强化较轻,灶周有脑水肿,有占位效应,邻近脑膜强化明显,结合临床表现及病史可诊断为脑脓肿(早期)。

3.颅内圆形类圆形异常信号灶,T1WI呈低信号,其中可见呈等信号的环状影,T2WI呈高信号,其中可见呈相对低信号的环状壁,增强扫描有完整的环状强化(单环或多环),强化显著,壁厚且边缘光滑,厚薄一致,灶周有脑水肿,有占位效应,邻近脑膜强化明显,结合临床表现及病史可诊断为脑脓肿(包膜形成期)。

(四)鉴别诊断

1.胶质瘤:也可表现为环状强化,不同点有:①胶质瘤的强化环壁厚薄不一,有壁结节;②胶质瘤无发热表现。

2.脑转移瘤:也可表现为环状强化,不同点有:①转移瘤病灶多发,强化形式多样,不仅有环状强化,还有结节状、斑状等多种形式的强化同时存在;②转移瘤强化环小,而周围的脑水肿特明显,呈“小病灶大水肿”表现;③转移瘤多有原发瘤病史;④转移瘤无发热表现。

3.脑内陈旧性血肿:也可表现为环状强化,不同点有:①有脑出血史;②周围水肿带轻;③无发热表现。

二、颅内结核

(一)概述

1.颅内结核多见于儿童和青年,病人常有肺结核或结核病接触史,感染途径常由血源性播散致中枢神经系统。其临床类型包括结核性脑膜炎和结核瘤。

2.病理:①结核性脑膜炎:常见于颅底部,造成脑底部软脑膜和蛛网膜的广泛炎症。脑膜表面可见白色结核结节和弥漫的脑膜炎症,邻近蛛网膜下腔特别是基底池内可见黄色胶样渗出液积聚,

晚期脑膜增厚粘连。②结核瘤:是局限性脑炎演变而来,组织学上为中心干酪样坏死的肉芽肿,成人多发于大脑半球和基底节区;儿童多见于小脑。典型部位位于皮质和皮质下区。

3.临床表现:①低热、盗汗等结核病的全身症状;②头痛、呕吐和明显的脑膜刺激征,重者可至意识障碍和昏迷;③脑脊液检查可见淋巴细胞升高、糖和氯化物均降低。

(二)CT诊断

鞍上池和外侧裂池等脑池模糊、密度增高,增强后受累脑池呈显著强化,可伴有多发小结节状或小环状强化,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为结核性脑膜炎,若同时见到有散在的小灶状钙化灶,则诊断更加明确。若同时发现脑内有结节灶,呈小结节状或小环状强化,可考虑有脑结核瘤存在。基底节区常见有梗塞灶。

(三)MRI诊断

鞍上池、外侧裂池等脑池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脑凸面脑膜增厚且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合临床表现,可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若同时见到有在T1WI与T2WI上均呈低信号的脑膜钙化,则诊断更加明确。若同时发现脑内有T1WI呈等低信号,在T2WI呈高信号的结节灶,增强扫描呈小结节状或小环状强化,可考虑有脑结核瘤存在。基底节区常见有梗塞灶。

(四)鉴别诊断

1.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要与化脓性脑膜炎鉴别,病史和临床表现是主要的鉴别点。

2.脑肿瘤:脑结核瘤要与胶质瘤和转移瘤相鉴别:①脑结核瘤多伴有结核性脑膜炎表现;②病史和临床表现。

三、脑囊虫病

(一)概述

1.脑囊虫病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寄生虫感染,是由猪绦虫的囊尾蚴寄生于人脑所引起的疾病。

2.本病以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为多发区。

3.按病变部位可分为四型:脑实质型,脑室型,软脑膜型与混合型。

4.按囊虫的病理过程可分为四期:囊泡期、胶样囊泡期、颗粒结节期和钙化结节期。①囊泡期:为脑囊虫的最早阶段,囊液透亮,囊腔内见蚴虫头节,囊周围无脑水肿。②胶样囊泡期:蚴虫头节退变死亡,囊液变混浊,囊壁萎缩、增厚,囊周围脑水肿。③颗粒结节期:囊泡缩小,囊壁增厚钙化,周围肉芽肿形成。④钙化结节期:为终末期改变,囊虫形成钙化结节。其中囊泡期为活动期,胶样囊泡期为退变期,颗粒结节期和钙化结节期为静止期(非活动期)。

5.临床表现:可因虫体的数目、所在部位和所处的病期而多种多样。一般常见的症状为癫痫发作、精神症状、脑膜刺激征和颅高压征象。囊虫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二)CT诊断

1.脑实质内直径0.5~1.0cm的囊肿,单发或多发,囊内有小点状影,囊腔周围无水肿,增强扫描无强化,要考虑脑囊虫病(活动期),结合疫区或有绦虫病感染史及囊虫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即可明确诊断。

2.直径在2cm以下的圆形或不规则低密度,增强扫描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环壁厚度均匀,周围有明显脑水肿,有占位效应,结合疫区或有绦虫病感染史及囊虫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等可诊断为囊虫病(退变期)。

3.脑内散在分布小圆形钙化,病灶周围无水肿,结合病史可诊断为囊虫病(非活动期)。

4.在疫区,见到脑积水表现,要考虑有囊虫病(脑室型或脑膜型)可能,建议MRI检查可明确病变情况。

5.上述不同部位不同病期的病灶可同时存在。

(三)MRI诊断

1.脑实质内直径0.5~1.0cm的囊肿,单发或多发,T1WI和T2WI分别为低信号和高信号,内有T1WI和T2WI分别为略高信号和低信号的点状影,囊腔周围无水肿,增强扫描囊壁和小点状影(头节)强化,结合病史即可诊断为囊虫病(活动期)。

2.直径在2cm以下的圆形或不规则病变,T1WI和T2WI分别为低信号和高信号,增强扫描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环壁厚度均匀,周围有明显脑水肿,有占位效应,结合绦虫病感染史及囊虫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等可诊断为囊虫病(退变期)。

3.脑内散在分布小圆形病灶,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病灶周围无水肿,结合病史可诊断为囊虫病(非活动期)。

4.四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内见囊状病灶,T1WI上信号稍高,其内可见小斑点,囊壁呈厚度均匀的细环状,周围脑脊液呈低信号。T2WI因与脑脊液信号差别不大而显示不清,脑室系统扩张积水,结合病史可诊断为囊虫病(脑室型或脑膜型)。

5.上述不同部位不同病期的病灶可同时存在。

(四)鉴别诊断

1.囊虫病退变期需与下列疾病鉴别:①脑转移瘤,多为欠规则的厚环状强化,实质成分较多,瘤周水肿较明显,有原发肿瘤病史;②脑结核瘤,一般为小结节状病灶,好发于脑底部,脑脊液检查及治疗随访有助于区别;③细菌性脑脓肿,有发热头痛等炎性症状和体征。

2.囊虫病非活动期需与下列病变鉴别:①生理性钙化,发生于基底节区,小脑齿状核区;②结节性硬化,钙化多在脑室旁;③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及Fahr病,钙化以两侧基底核或小脑齿状核为主,形态不规则。

颅内肿瘤的CTMRI影像诊断要点#医学影像每日笔记30#

小看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价格多少
治白癜风海口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jbzd/8825.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