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学

年,WHO提出了胃肠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类,将该肿瘤分为4类:①神经内分泌肿瘤(neroendocrinetumours,NETs),其中包含了NET1级(类癌)和NET2级;②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Carcinomas,NECs),其中有小细胞癌和大细胞癌;③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ixedAdenoneuroendocrineCarcinoma,MANEC);④部位特异性和功能特异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同时,根据核分裂象计数和Ki-67指数的高低将该类肿瘤分为三个组织级别,即低级别(G1,核分裂象为1个∕10HPF,Ki-%),中级别(G2,核分裂象为2~20个∕10HPF,Ki-67为3%~20%)和高级别(G3,核分裂象>20个∕10HPF,Ki-67>20%)。根据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以及身体远处器官组织转移情况对该类肿瘤进行了临床分期。

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是一种高分化NENs,低级别恶性肿瘤。肿瘤细胞与正常原肠(gut)神经内分泌细胞类似,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物(常弥漫强阳性表达CgA和Syn)和某些部位相关性激素标记物,细胞核具有轻到中度的异型性,核分裂象少。根据增殖指数和组织学特征常为1级和2级,相当于WHO年分类中的类癌。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carcinomas,NECs)是一种低分化NENs、高级别恶性肿瘤,由小细胞或中~大细胞构成,有时可见类似NETs中的器官样结构;弥漫表达神经内分泌分化标记物(Syn弥漫表达,CgA局灶或弱阳性表达),核异型性明显,可见多灶性坏死,分裂象活跃(20个/10HPF),按照增殖分数和组织学归为高级别(3级)。本肿瘤相当于以往的小细胞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或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

年WHO分类如下:

神经内分泌瘤(NET)

NETG1(类癌)………………/3

NETG2…………………………/3

神经内分泌癌(NEC)…………/3

大细胞NEC………………………/3

小细胞NEC………………………/3

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3

EC细胞,5-羟色胺生成性神经内分泌瘤………………/3

神经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0

胃泌素瘤…………………………/3

L细胞,胰高血糖素样肽和PP/PYY生成性肿瘤……/1

生长抑素生成性神经内分泌瘤…/3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endocrinetumours,PETs)是较少见的源于胰腺内分泌细胞的肿瘤,按分泌激素的类型进行分类,包括胰岛素瘤、胰高血糖素瘤、胃泌素瘤、血管活性肠多肽分泌瘤(VIP瘤)、生长抑素瘤等,其中,15~30%为无功能性肿瘤。

胰岛素瘤是最常见的PETs,占所有PETs的50%,90%是位于胰腺内的实质性肿瘤,在胰腺头部、体部、尾部的分布一致,90%的肿瘤直径<50px且40%<25px,90%的肿瘤为良性。

胃泌素瘤是仅次于胰岛素瘤的PETs,占所有PETs的20%~30%,患者常常具有卓艾综合症(Zollinger–Ellisonsyndrome,ZES)表现,并且20%的患者具有多发性内分泌肿瘤1型(multipleendocrineneoplasiatype1syndrome,MEN1)的家族史或者相应表现。60%的胃泌素瘤在发现时是恶性的且伴有肝脏的转移,而在MEN1的患者中恶性机率更高。转移通常出现在胰腺周围淋巴结和肝脏,但也有骨转移的报道。90%的胃泌素瘤出现在“胃泌素三角”区域,是位于胰腺颈部和体部交界的中间区域。胃泌素瘤比胰岛素瘤更易出现在胰腺外,大小从7.5px~75px不等,而且比胰岛素瘤的血供要少。

其他功能性的PETs都很少见,通常伴随着MEN1,且多数是恶性的:60%~70%的胰高血糖素瘤,50%~80%的VIP瘤,50%~70%的生长抑素瘤是恶性的。VIP瘤分泌血管活性肠肽,占PETs的3%,超过80%的VIP瘤位于胰腺内尤其是尾部,但也可以发生于胰腺外,特别是后腹膜交感神经链和肾上腺髓质。胰高血糖素瘤主要位于胰腺的体部和尾部,通常较大(50px~px),发现时常常出现转移,主要是肝脏,也可以是淋巴结和肠系膜。预后差。生长抑素瘤的56%~75%位于胰腺内,但高达50%的生长抑素瘤位于十二指肠,可以伴发神经纤维瘤病。生长抑素瘤生长非常缓慢且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因此发现时常常较大。高达90%的生长抑素瘤出现转移,主要位于肝脏,也可以是淋巴结和骨转移。

非功能性的PETs包括胰腺多肽瘤(pancreaticpolypeptide-secretingtumors,PPomas)以及那些不分泌任何激素的肿瘤,不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因而比较隐匿。因为没有早期的临床症状,因此发现较晚,主要是由于占位效应所致,肿瘤生长缓慢但发现时较大,将近60%~90%为恶性。

临床表现

诊断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最首要的依据是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胰岛素瘤:患者表现包括①反复发作性低血糖症,即Whipple三联症—空腹和运动促使低血糖症发作(其他诱发因素有饥饿、劳累、精神刺激、月经来潮和发热等);发作时血糖2.8mmol/L,供糖后低血糖症状迅速缓解。②交感神经兴奋性表现,如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对低血糖代偿反应。③脑功能障碍。患者的上述临床表现易被误诊为癫痫、癔症或眩晕症,应注意加以区别。空腹血浆胰岛素及胰岛素释放指数等指标是实验室最常用的诊断指标。

胃泌素瘤的胃酸分泌过多导致难治性多发胃溃疡的发生,卓艾综合症和腹泻。胰高血糖素瘤具有特征性的皮肤坏死松解性游走性红斑,常常起于腹股沟和会阴,也可以累及口腔黏膜。其他症状包括高血糖症、口腔炎、外阴炎、贫血、消瘦、腹泻和精神障碍。VIP瘤是胰岛D1细胞的良性或恶性肿瘤,由于D1细胞分泌大量血管活性肠肽而引起严重水泻、低钾血症、胃酸缺乏或胃酸过少,故又称为WDHA或WDHH综合征。

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往往在其他腹部检查中发现或因腹部无痛性肿块就诊,可伴腹部肿胀、隐痛等一些不典型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肿瘤对周围脏器压迫症状。

影像学诊断

CT是最常用的诊断和分期技术,MDCT具有更多的优势,扫描速度快可以减少运动伪影,团注追踪技术有助于准确把握动脉期,薄层重建和多平面重建有助于提高分辨率和多方位的观察。

由于90%的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直径常≤50px,因此通常不造成胰腺形态的改变,平扫常常呈现为等密度,因此增强扫描显得尤为重要。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为富血供肿瘤,故动脉期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表现为“纽扣征“;部分肿瘤可出现边缘环形强化。少见的表现包括平扫呈现高密度且伴有钙化,罕见的表现为低血供、囊性,呈现为低强化。肿瘤边界清楚,有时可突出胰腺边缘,胰腺期和门脉期扫描肿瘤可持续强化或变为等密度。多期扫描尤其是动脉期扫描对胰岛素瘤的检出尤为重要。囊性的PETs往往是良性的,且常为无功能性的,与胰腺囊性肿瘤的鉴别比较困难。

胃泌素瘤的诊断具有挑战性,尤其是位于胰腺外的时候。与胰岛素瘤一样,胃泌素瘤也是富血供的肿瘤,尤其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jbzd/118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