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45小儿发热临床合理

编者按

合理用药是指根据疾病种类、患者状况和药理学理论选择最佳的药物及其制剂,制定或调整给药方案,以期有效、安全、经济地防治和治愈疾病的措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邀请我国著名医药专家孙忠实、王汝龙、贡联兵、章友康、张石革等,开展常见病合理用药系列讲座。这些讲座,以临床用药指南和作者多年用药经验为依据,针对用药中容易忽视的问题、混淆的概念、发生的错误,结合国内外药物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深入浅出地予以介绍。

小儿发热临床合理用药

疾病概述

发热是指人的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当口腔温度超过37.3℃或直肠温度超过37.6℃,昼夜间波动超过1℃时即为发热。发热(发热)是指人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当直肠温度超过37.6℃、口腔温度超过37.3℃、腋下温度超过37.0℃,昼夜间波动超过1℃时即为发热,一般发热在38.5℃以下为低热,超过39℃时即为高热,40.0℃以上为超高热。发热是指致热原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发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部分情况下可有生理性体温升高。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防御(保护措施)反应,其机制为感染、细菌内毒素与其他外源性致热原进入人体后,与粒细胞、单核细胞等相互作用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导致下丘脑体温中枢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引起人体发热。其原因是感染(细菌、结核分支杆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或感冒、肺炎、伤寒、麻疹、蜂窝织炎等传染性疾病)所伴发症状,也可以是非感染(组织损伤、炎症、过敏、血液病、结缔组织病、肿瘤、移植排斥反应、恶性病或其他疾病)的继发后果。有时女性在经期或排卵期也会发热;另外,服药也可能引起发热,一般则称为“药物热”。一般的的低热我们建议采用物理的降温方法,如退热贴、温水沐浴、多喝白开水、敷冰袋、50%乙醇搽浴等。在孩子发热超过38.5℃以上时,我们可选择退热药口服。

临床表现

发热的主要表现是体温升高、脉搏加快、头痛,突发热常为0.5~1天,持续热为3~6天,无名热(发热待查)可持续1周~2月。(1)您的孩子伴有头痛、四肢关节痛吗?(头痛、咽喉痛、畏寒、乏力、鼻塞或咳嗽,可能伴有感冒)(2)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吗?(白细胞计数高可能有细菌感染;白细胞计数正常或低于正常值,可能有病毒感染)(3)儿童伴有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麻疹黏膜癍吗?(皮肤有麻疹黏膜瘢,全身斑丘疹,可能是麻疹。儿童或青少年伴有耳垂为中心的腮腺肿大,多为流行性腮腺炎。2~10岁儿童有轻度发热、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1~2天后出现皮疹,发热与发疹可同时发生,或发热略早于发疹可能是患水痘。5~15岁儿童发热、第2天皮肤出现无痛性粟粒样红色丘疹、皮肤弥漫性潮红、口周苍白、颌下淋巴结肿大,可疑为猩红热)(4)发热有间歇期吗?(表现有间歇发作的寒战-高热-继之大汗,可能是化脓性感染或疟疾)(5)有持续性和波动性高热吗?(如24小时内波动持续在39~40℃,居高不下,伴随寒战、胸痛、咳嗽、吐铁锈痰,可能伴有肺炎)(6)发热的病程如何?(起病缓慢,持续发稽留热,无寒颤、脉缓、玫瑰疹、肝脾肿大,可能伴有伤寒;如为长期找不出原因的低热,一般为功能性发热,应认真治疗)发热时为什么常伴有痛感?孩子在发热时常常伴有疼痛感,这是由于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而发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也是多种疾病的前驱症状。人对疼痛刺激反应的表现不仅仅是疼痛,且常还引起一些生理功能的紊乱,如失眠、恐惧、紧张、焦虑、肢体收缩等。所以在发热的同时常常伴随疼痛(头、躯干、四肢、肌肉、关节)。这多是由于组织细胞遭受损伤后的炎症所致,炎症除了在外观上通常伴有众所熟知的症状如红肿、发热和发炎外。在人体中合成的一种物质前列腺素在炎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具有持续性扩张血管作用,使毛细血管的渗透量增加,并促进白细胞外渗等,使组织细胞间隙增大,从而使局部组织出现肿胀和疼痛感。有时婴幼儿发热为什么还引起惊厥?高热惊厥俗称“抽风”,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全身性或局限性肌群强直性和阵挛性会不能控制的抽搐(收缩),多数伴有精神意识上的障碍。小儿惊厥发病率比成人多,约为成人的10倍,尤以婴幼儿多见,是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引起婴幼儿惊厥的原因很多,常见是感染细菌、病毒所致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百日咳、伤寒、痢疾等,这些疾病除可使婴幼儿中毒而发生惊厥外,还因为其发高热而引起惊厥,常称为热惊厥。这种惊厥多在发热时出现,时间较短,惊厥停止后人便清醒,且在一次发热中极少发生两次以上惊厥。热退惊厥便停止。但可反复发作,一发烧便产生惊厥,这种惊厥多发生在6岁以内学龄前儿童。另外,颅内感染如大脑炎、脑膜炎、脑脓肿、脑内寄生虫病等,除发热可引起惊厥外,因其病变发生脑内,大脑的有关部位受到刺激也可引起惊厥,有一些不发热的疾病如破伤风、癫痫、脑外伤、脑癌、低钙血症、低血糖症、维生素D缺乏所致的佝偻病等,也会引起惊厥。高热惊厥是一种常见在6个月至6周岁的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中,约有3%的孩子会在发烧或体温较高时会出现的一种抽搐现象。惊厥与孩子爸爸的关系较大,爸爸在小时候有过惊厥史,孩子的发生惊厥的几率就大,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第2次惊厥的几率逐年降低,6周岁以上儿童发生高热惊厥的几率就很小了。

药物治疗

一.西药

发热基本上为对症治疗,服药将体温降至正常并缓解疼痛。常用解热镇痛药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贝诺酯、安乃近(仅限于滴鼻)等。

1.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泰诺、必理通、百服宁)解热作用强,镇痛作用较弱,但作用缓和而持久,对胃肠道刺激小,正常剂量下对肝脏无损害,可作为退热药的首选,儿童一次10~15毫克/公斤体重,每隔4~6小时给予1次;或一日毫克/平方米,分4~6次服,每隔4~6小时给予1次;12岁以下的小儿每24小时不超过5次量,一般不超过3天。或采用直肠用栓剂,一次20毫克/公斤体重,每隔6小时给予1次。

2.布洛芬的镇痛作用较强,比阿司匹林强16~32倍;抗炎作用较弱,退热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但较之持久。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轻,易于耐受,为此类药物中对胃肠刺激性最低的。布洛芬儿童一次5~10毫克/公斤体重,一日3次,每隔4~6小时给予1次,24小时内不得超过4次;栓剂1~3岁一次50毫克,>3岁一次毫克如发热不缓解间隔4~6小时重复给予1次,24小时不得超过毫克。

3.阿司匹林服后吸收迅速而完全,解热镇痛作用较强,作用于下丘脑体温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强而起到解热作用。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对正常体温几乎无影响。儿童一日30~60毫克/公斤体重,分4~6次服用或一次5~10毫克/公斤体重,婴幼儿发热可选用阿苯片(每片含阿司匹林毫克、苯巴比妥10毫克),3岁以下儿童一次1~2片,3岁以上儿童酌增剂量。

4.贝诺酯为对乙酰氨基酚与阿司匹林的酯化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产生镇痛、抗炎和解热作用。对胃肠道的刺激性小于阿司匹林,作用时间较阿司匹林及对乙酰氨基酚长。口服小儿贝诺酯维生素B1颗粒(每袋含贝诺酯毫克、维生素B13毫克),对2~6月婴儿,一次1/3~1/2袋,6月~1岁婴儿一次1/2袋,1~3岁幼儿一次1袋,一日2~3次。

5.滴鼻用安乃近溶液片对5岁以下儿童高热时紧急退热,滴鼻:用前将安乃近溶液片2片溶于2ml配套溶剂中,振摇溶解。两侧鼻孔滴鼻给药。1.3个月以下婴儿,每次2~3滴。2.3个月~1岁婴儿,每次4~5滴。3.1~3岁幼儿,每次5~6滴,必要时过15分钟可再滴一次。4.3岁以上小儿适当增加滴数。第二次可于4小时后给药。5.滴鼻时,小儿取平卧位,头稍低,将药液按规定滴数滴入鼻腔,滴后用手轻捏鼻翼,以防止药液外流和在鼻内迅速分布。

6.小儿氨酚烷胺颗粒(优卡丹)口服。1-2岁儿童:一次半包;2-5岁,一次1包;5-12岁,一次1-2包。一日2次。温开水冲服。

二.中药

传统医学对发热的辨证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如对外感发热可分为外感风寒证、外感风热证、外感暑湿证、半表半里证、热在气分证、热入营分证、热入血分证和湿热蕴结证8种类型。内伤发热也可分为肝郁发热等7证。

1.外感风寒证:患儿表现怕冷、轻度发热、头痛、流清鼻涕、咽喉痛或不适、咽痒、口不渴,可选(1)保婴丹:0至6个月小儿,每次服半瓶,每日1次。6个月至1岁,每次服1瓶,每日1次。1岁以上至2岁,每次服1瓶,每日2次。2岁以上,每次服1瓶半,每日2次。

(2)小儿至保锭口服,一次1丸,一日2~3次。(3)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开水冲服。周岁以内,一次0.5袋;一至三岁,一次1袋;四至六岁,一次1.5袋;七至十四岁,一次2袋;一日4次,3天为一个疗程。(4)风寒感冒颗粒口服,一次1袋,一日3次。3岁以下小儿酌减。(5)荆防颗粒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3次。3岁以下小儿酌减。(6)发汗解热丸。幼儿有低热、鼻塞、流涕、轻咳等,可服用妙灵丹,每服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下。3岁以下小儿酌减。

2.外感风热证:发热明显、轻微怕风、汗出不畅、头痛、咽喉红肿疼痛、痰黏、口渴,可选(1)小儿清热宁颗粒,开水冲服,1岁-2岁每次4g,一日2次,3岁-4岁每次4g,一日3次;6岁-14岁每次8g,一日2-3次。(2)小儿清咽冲剂开水冲服,一岁内每次服3g,一岁至五岁每次服6g,五岁以上每次服9-12g,一日2-3次。(3)小儿感冒冲剂,温开水冲服,一日3次,一次周岁以下6克,1~3岁8克,4~7岁12克,8岁以上均酌加。如大便干结者用牛黄清热散,口服,一次1.5g;小儿酌减。

3.外感暑湿证:发热、微弱怕风、流浊鼻涕、头晕、恶心、小便少、有中暑症状,可服用藿香正气软胶囊口服。一次2-4粒,一日2次。小儿酌减。还可选用广东凉茶、玉叶解毒颗粒、甘和茶。

4.半表半里证:病邪在表里之间,出现寒热往来或既有表证,又有里热,恶寒发热,口苦咽干,脉弦。可服用儿童回春颗粒,口服,一岁以下婴儿一次服1/4包,1~2岁服1/2包,3~4岁服3/5包,5~7岁服1包,一日2~3次。还可选用防风通圣丸、银柴颗粒、柴胡口服液。

5.婴幼儿发高热且有高热惊厥史,可先服用紫雪散,口服。一次1.5-3g,一日2次;周岁小儿一次0.3g,五岁以内小儿每增一岁递增0.3g,一日一次;五岁以上小儿酌情服用。。

三.中西药复方制剂药

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优卡丹)温水冲服。儿童用量如下:1-3岁,10-15kg,一次0.5-1袋,一日3次。4-6岁,16-21kg,一次1-1.5袋,一日3次。7-9岁,22-27kg,一次1.5-2袋,一日3次。10-12岁,28-32kg,一次2-2.5袋,一日3次。

用药提示

1.对乙酰氨基酚不良反应:偶尔可引起恶心、呕吐、出汗、腹痛、皮肤苍白等,少数病例可发生过敏性皮炎(皮疹、皮肤瘙痒等)、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贫血、肝功能损害等,很少引起胃肠道出血。药物相互作在长期饮洒或应用其他肝酶诱导剂,尤其是应用巴比妥类或抗惊厥药的患者,长期使用本品时,更有发生肝脏毒性的危险。长期大量与阿司匹林及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合用时,有明显增加肾毒性的危险。避免同时应用抗病毒药齐多夫定

禁用与慎用:对本品过敏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12岁以下儿童服用本品,疗程不宜超过5天。对实验室检查的干扰:①血糖测定,应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时可得假性低值,而用己糖激酶/6~磷酸脱氢酶法测定时则无影响;②血清尿酸测定,应用磷钨酸法测定时可得假性高值;③尿5-羟吲哚醋酸(5-HIAA)测定,应用亚硝基萘酚试剂作定性过筛试验时可得假阳性结果,定量试验不受影响。用药期间出现皮疹、荨麻疹等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药。

2.布洛芬不良反应:本品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低,一般为轻度的肠、胃部不适,偶有皮疹和耳鸣,头痛及转氨酶升高等,也有引起胃肠道出血而加重溃疡的报道。药物相互作用:

合并抗凝治疗的患儿,服药的最初几日应随时监测其凝血酶原时间。本品与其它解热镇痛抗炎药物同时使用可增加胃肠道的副作用,并可能导致溃疡。禁用与慎用:有消化道溃疡史患儿,肾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不全及高血压患儿慎用。对本品或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有过敏反应者禁用。活动期消化道溃疡者禁用。

3.阿司匹林

不良反应:胃肠功能紊乱,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大剂量长期服用可引起胃炎、隐性出血,加重溃疡形成和消化道出血等。大剂量长期服用,可抑制凝血酶的合成,增加出血倾向。少数特异体质患者,可出现荨麻疹、粘膜充血、哮喘等过敏反应。药物相互作用:乙醇可加剧本品对胃粘膜的损害作用。若与香豆素类抗凝药合用,可增加出血倾向。可抑制丙磺舒、磺吡酮的促尿酸排泄作用,大剂量尤为明显。若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同服,胃肠道不良反应增加,抗炎作用降低。禁用与慎用: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以及肝、肾功能不良的患者应慎用或禁用。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和血友病、哮喘者禁用。12岁以下的儿童服用本品有瑞氏综合征的危险,尤其是儿童在水痘或流感病毒感染期间更易诱发,应慎重。

其他:手术前一周应停用,以免出血。若在餐后与碳酸钙同服,可减少胃肠道反应的发生,但不宜与碳酸氢钠同服,因后者可加速本品的排泄而降低疗效。

4.贝诺酯不良反应:可有轻度恶心、烧心、消化不良及便秘。偶可引起皮疹、嗜睡、头晕及定向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罕见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引起Reye’s综合症。长期用药可影响肝功能,并有引起肝细胞坏死的报道。长期应用有可能引起镇痛药性肾病。药物相互作用:

乙醇可加剧本品对胃粘膜的损害作用。若与香豆素类抗凝药合用,可增加出血倾向。可抑制丙磺舒、磺吡酮的促尿酸排泄作用,大剂量尤为明显。若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同服,胃肠道不良反应增加,抗炎作用降低。禁用与慎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对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过敏者禁用。不满3个月的婴儿不宜使用。

5.滴鼻用安乃近溶液片,不良反应:常规剂量无不良反应发生。长期应用可致粒细胞减少,因此必须按以上用法和用量使用或遵医嘱。禁忌:有吡唑酮类药物过敏史者禁用。其他:配制后的滴鼻液放置超过6天不宜再用。长期使用者应做血象检查。

6.小儿氨酚烷胺颗粒(优卡丹)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有时有轻度头晕、乏力、恶心、上腹不适、口干、食欲缺乏和皮疹等,可自行恢复。禁用与慎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因缺乏新生儿和1岁以下婴儿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新生儿和1岁以下婴儿禁用本品。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精神病史或癫痫病史患者慎用。其他:用药3-7天,症状未缓解,请咨询医师或药师。服用本品期间不得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

7.保婴丹用药期间忌食生冷荤腥、油腻燥热之物。

8.小儿柴桂退热颗粒不良反应:有腹泻、皮疹、瘙痒、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报告。禁忌:对本品及所含成份过敏者禁用。用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9.风寒感冒颗粒用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风热感冒者不适用,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有汗,口渴,鼻流浊涕,咽喉红肿热痛,咳吐黄痰。服药三天后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发热咳嗽加重,并有其他严重症状如胸闷、医院就诊。

10.荆防颗粒用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风热感冒者不适用,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有汗,口渴,鼻流浊涕,咽喉红肿热痛,咳吐黄痰。

11.牛黄清热散肝肾功能不全者禁服。本品含有朱砂,不宜大量服用,也不宜少量久服。

12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优卡丹)主要成分:对乙酰氨基酚mg,体外培育牛黄5mg,马来酸氯苯那敏0.5mg。不良反应有时有轻度头晕、乏力、恶心、上腹不适、口干、食欲缺乏和皮疹等,可自行恢复。禁忌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常见病合理用药: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1——高血压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2——冠心病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3——心律失常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4——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5——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6——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7——调脂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8——治疗咳嗽药物合理应用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9——治疗哮喘药物合理应用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10——治疗感冒药物合理应用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11——治疗过敏性鼻炎药物合理应用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12——治疗结核病药物合理应用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13——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合理应用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14——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药物合理应用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15——治疗炎症性肠病药物合理应用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16——治疗腹泻药物合理应用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17——治疗便秘药物合理应用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18——治疗幽门螺菌感染药物合理应用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19——治疗急性胰腺炎药物合理应用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20——抗排异药临床合理应用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21——治疗前列腺增生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23——治疗痛风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24——造影剂临床合理应用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25——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26——运动系统慢性损伤临床合理应用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27——治疗关节痛和关节炎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28——治疗偏头痛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29——治疗癫痫病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30——癌症镇痛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31——肠外肠内营养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3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合理应用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33——1型糖尿病临床合理应用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34——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临床合理应用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35——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临床合理应用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36——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合理应用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37——尿崩症临床合理用药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38——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合理用药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39——多发性硬化临床合理用药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4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合理用药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41——重症肌无力临床合理用药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42——脑出血临床合理用药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43——足月胎膜早破行阴道分娩临床合理用药

常见病合理用药讲座44——小儿便秘临床合理用药

明明白白使用OTC讲座系列:

耳疮

牙痛

风热喉痹(急性咽炎)

鼻鼽

虚火喉痹(慢性咽炎)

阴痒

湿疹(中药篇)

痤疮(中药篇)

月经不调

痛经

头痛

失眠

黄疸

胁痛

腹痛

泄泻

呕吐

胃痛

便秘

发热

咳嗽

感冒

慢性肝炎辅助治疗

晕动病

滴虫阴道炎

痤疮

疖痈

湿疹

跌打损伤

关节痛

牙龈炎

牙痛

咽炎

外耳炎

结膜炎

叶酸缺乏症

维生素A缺乏症

维生素B12缺乏

维生素B6缺乏症

过敏性皮肤病

便秘

腹胀

恶心呕吐

贫血

咯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byjs/110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