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脓肿的护理
指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脑组织的化脓性感染。病原可分为耳源性、鼻源性、血源性、隐源性或损伤性。主要表现为隐性感染、颅内压增高及脑局灶性症状和体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脑脓肿可单发也可多发,可发生在脑内的任何部位。
病因及常见疾病
根据病史分析可能病因有:无感染灶菌血症,脑外伤及术后,颅脑手术相关脓肿形成(脑出血术后脓肿形成,脑肿瘤术后脓肿),中耳炎,鼻炎,心内膜炎,先心病,呼吸系统感染,皮肤感染等。
病理过程
1、急性脑炎期:化脓菌侵入脑实质后,病人表现明显全身感染反应和急性局限性脑膜炎、脑炎的病理变化,脑炎中心部逐渐软化、坏死、出现很多小液化区,周围脑组织水肿,病灶部位浅表时可有脑膜炎症反应。
2、化脓期:脑炎软化灶坏死、液化、融合行成脓肿,并逐渐增大,如融合的小脓腔有间隔,则成为多房性脑脓肿,周围脑组织水肿,病人全身感染征象有所好转和稳定。
3、包膜形成期:一般经1~2周,脓肿外围的肉芽组织由纤维组织及神经胶质细胞的增生而初步形成脓肿包膜,3~8周脓肿包膜完全形成,包膜形成的快慢与致病菌种类和毒性及机体抵抗力与对抗生素治疗的反应有关。
检查
CT和MRI已成为诊断脑脓肿最主要的影像学方法,较典型的表现为囊壁光滑的环形强化占位灶,周围伴不同程度水肿。但也有肿瘤坏死后表现为环形强化占位,与脑脓肿不易区分。另外,脑脓肿也可有不典型影像学表现,如脓肿壁不规则、脓腔较小,加之病人临床症状不典型,造成脑脓肿误诊误治。近年来,DWI和MRS的临床应用为脑脓肿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治疗
脑脓肿的治疗方法已经非常成熟,抗菌药物、脓肿腔穿刺、开颅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手段。但脑脓肿的治疗不能用统一的标准,需要对患者采取灵活的个体化治疗。脓肿腔穿刺因创伤损伤小,已经成为现如今的主流治疗方法,尤其是脑深部或功能区脓肿尤为适用。然而对于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的患者或厚壁的多房的脓肿,开颅手术仍应作为首选,对于外伤性脓肿开颅手术能清除可能的异物并封闭可能的瘘口也应作为首选。
脓肿腔穿刺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如今立体定向技术甚至无框架的神经导航技术也得到广泛的普及,脓肿腔穿刺越来越受到受到推崇。绝大多数脓肿能通过穿刺抽吸辅助抗菌药物得到治愈,少部分病例需要多次穿刺,主要原因可能是脓腔壁厚、脓液抽吸不全、脓腔冲洗不干净所致。合理的抗菌药物治疗是必须的,一般而言需要选用广谱的透血脑屏障良好的抗菌药,常规选用的有头孢曲松,美罗培南。如果有培养结果可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必要情况下需要考虑混合感染与厌氧菌感染而选用抗菌药物。
临床表现
1、感染史:大多数病人有近期感染史,如慢性中耳炎、鼻窦炎的急性发作,肺或胸腔的化脓性感染或颅脑外伤史等。
2、病变早期:表现为脑炎、脑膜炎及全身中毒症状,包括畏寒、发热、头痛、呕吐、困倦、全身无力及颈抵抗等全身及颅内感染症状,脑脊液呈炎性改变。
3、脓肿形成后:脑脓肿呈占位性病变,导致颅内高压,严重者形成脑疝,脑脓肿破裂后引起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或脑室炎,表现为突发的高热、昏迷、全身抽搐、角弓反张,甚至死亡,脑脓肿性质和部位出现不同的局灶定位症状。
护理措施
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
协助病人做好各项检查,做好术前准备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
术前护理
1、执行神经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的变化,早起感染侵入颅内,呈持续高热,观察热型以助于诊断,按医嘱给抗生素,体温过高酌情物理降温,颅内压增高者出现脉搏、血压、意识的改变,应及时观察并记录,预防脑疝。
3、颅内压增高明显者,酌情应用脱水剂。
4、宜进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食物。
5、出现脑病灶性症状或脑膜刺激征时,应对症处理。
6、协助医生进行各项检查及治疗。
7、手术治疗的术前准备同颅内肿瘤.
术后护理
1、执行神经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了解手术情况,所行手术名称、大小、部位、失血量及术中病情变化。
3、观察病人意识、瞳孔、肢体活动、生命体征变化及有无外展神经麻痹、脑病灶症状等,并记录,必要时通知医生,对症处理。
4、根据切开部位取合理卧位,抬高床头15~30度。
5、继续应用脱水剂3~4天。
6、病情严重者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7、病人长期高热,消耗热量明显,应注意加强营养,必要时给予支持疗法。
NICU-王善红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zzjj/8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