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一名60医院就诊,主诉头痛和嗜睡2个月。患者既往史包括骨关节炎和高血压。社会方面,已婚,育有子女,以开卡车谋生,从未出国旅行。家族史无特殊。检查包括脑部CT,头CT突出表现为左侧基底节区强化占位性病变,伴水肿及占位效应(图,A)。在等待神经外科评估时,医生开具了大剂量地塞米松。一周后活检前,对比增强CT显示尾状核头的占位病灶体积缩小(图,B)。钆增强脑MRI显示白质小灶病变,无明显的肿块。未行活检,随后观察。脑脊液检查异常,显示有成熟的淋巴样细胞和一些较大的未成熟细胞,其中一些呈浆细胞样外观(B细胞)。虽然怀疑淋巴瘤,但结果不具诊断特征。脑脊液蛋白:,未进行脑脊液低密度脂蛋白、EB病毒和流式细胞术检测。β2微球蛋白水平和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均正常。巨细胞病毒和弓形虫血清学检测,ELISA法检测弓形虫和HIV筛查,结果均为阴性。裂隙灯检查无显著异常。患者出院,但是2周后因深静脉血栓形成再次入院。复查脑脊液细胞学,仍旧不能确诊。未检测CSF寡克隆区带或髓鞘碱性蛋白。骨髓活检和CT分期结果正常。未获做全身PET/CT检查。
思考问题:
1.本病例的鉴别诊断是什么?
2.中枢神经系统的强化病灶活检前可使用类固醇吗?
3.应该如何对患者随访?
图神经影像系列突出的表现是初始影像学异常消失,7年后复发,致使诊断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A)CT的突出表现是左基底节区强化的大占位性病灶,伴有水肿和占位效应。(B)影像证实在开始类固醇治疗1周后尾状核肿块体积缩小。脑MRI随访,影像学完全缓解(C.a[增强]和C.b[FLAIR])。(D)症状再发,伴有意识模糊和幻觉,脑MRI检查结果正常。(E)钆增强T1加权显示左颞叶数个强化病灶。(F)复查脑MRI证实左侧颞叶病变进展,怀疑恶性肿瘤。(G)完成4个周期的化疗,脑MRI出现明显的对治疗反应良好的影像学变化。
2SECTION2第二部分这个案例描绘了一个消退的肿瘤,一种增强病灶,在确诊前和只是类固醇治疗的情况下,影像观察到增强病灶独特的自发消失,或减少到不足初始肿瘤体积的70%。关于中枢神经系统所见消退的肿瘤,鉴别诊断包括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炎症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或神经结节病和脑感染性疾病(表)。其他癌症患者(包括肾细胞癌和黑色素瘤)出现消退的肿瘤比例为1:–1:。
表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消退的肿瘤
表现
CT特征
MRI特征
继发性CNS淋巴瘤
无症状;运动肌无力;感觉症状;痫性发作
2/3软脑膜受累,1/3脑实质病变
钆:首选模式,软脑膜,硬脑膜,颅神经强化
原发性CNS淋巴瘤
男:女2:1;50岁,症状:进程短,〈3月;风险因素:HIV,移植后,IgA缺乏;症状:颅内压增高,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痫性发作
幕上(75%–85%);单发或多发肿块(高密度[70%]),强化,体积小时占位效应有限,有限的周围水肿
T1:白质低信号;钆增强T1加权:高级别肿瘤均匀强化(周边厚);低级别肿瘤:无强化至中度强化;T2:信号多变;DWI:弥散受限;PI:CBV略有增加;波谱:大的胆碱峰,胆碱:肌酐比值倒置
脑弓形虫病
免疫功能低下,如艾滋病/移植受体,症状模糊
多发低密度病灶;位置:基底神经节或皮髓交界处;增强:光滑的环形强化
T1:难以定性;T2:病灶周围水肿;信号多变:高信号,坏死性脑炎等信号:脓肿;钆增强T1加权:结节/环形强化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颅内压增高,痫性发作
不规则不均匀边缘强化,中心坏死,占位效应、周围血管源性水肿;蝶形胶质瘤:累及对侧大脑半球;多灶性(20%)
PI:CBV升高;DWI:无扩散限制;波谱:胆碱峰↑,乳酸峰↑,脂质峰↑,NAA峰↓,肌醇峰↓
瘤样脱髓鞘病
女男;青年-中年;非感染后;症状(不典型多发性硬化症):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痫性发作,失语症
大(2厘米),孤立,界定不清,边缘不完整,环形强化病灶;中央坏死;病灶周围水肿;占位效应轻微
钆增强T1加权:对比强化(开环),50%;PI:平均相对脑血容量:低于胶质瘤和淋巴瘤;DWI:ADC增加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近期病毒感染或疫苗接种史,通常是儿童和青少年,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
小点状低密度,双侧和不对称白质内病灶,±环形强化
T2:区域性高信号和水肿;钆增强T1加权:±强化;DWI:外周扩散受限
多发性硬化
多种表现:复发和缓解(70%),继发性或原发性进展(10%);症状:感觉、运动、或二者混合;病灶时间和空间播散性
无特异性
T1:斑块状:呈等-低信号(慢性);
T2:斑块状:高信号;FLAIR:斑块状:高信号;钆增强T1加权:强化(活动斑块);DWI:活动斑块:弥散受限;波谱:斑块内NAA峰↓
脑脓肿
颅内压增高,痫性发作,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风险因素:全身性败血症,牙脓肿,细菌性心内膜炎
与MRI特征相似,包膜增厚,边缘均匀一致强化,中央囊腔低密度
T1:中央低信号,周边低信号(水肿),环状强化;T2/FLAIR:中央及周边高信号,脓肿壁薄边缘低信号;DWI:中央弥散受限;PI:周围水肿区域CBV↓;波谱:琥珀酸峰↑,乳酸峰↑,NAA峰↓
神经系统结节病
颅内压增高,脑神经麻痹,尿崩症,运动/感觉神经病,脊髓病;孤立的神经系统结节病:罕见
假阴性CT60%;脑积水
增强T1加权均匀强化
缩写:ADC=表观扩散系数;ADEM=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CBV=脑血容量;CNP=颅神经麻痹;DI=尿崩症;DWI=弥散加权成像;FLAI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GBM=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d=钆;ICP=颅内压;IgA=免疫球蛋白A;MBP=髓鞘碱性蛋白;MS=多发性硬化症;PI=灌注成像。
理想情况下,神经影像学病变特征上怀疑PCNSL时,糖皮质激素治疗应避免先于病灶活检,因其可妨碍组织学证实诊断。糖皮质激素治疗永远不会彻底根除肿瘤细胞并且PCNSL必然复发,这可促使组织学诊断延误。然而,没有可适用的指南来确定随访中适合的方法或期限。建议脑MRI监测的期限为5年。这个期限的提出是基于一个PCNSL病例,患者在糖皮质激素治后进入完全缓解期长达5年。到目前为止,没有糖皮质激素治疗诱导初期缓解、PCNSL消失后可超过5年再发的病例。
一年后,病人行CT及脑MRI检查,证实肿瘤影像学完全缓解(图,C.a和C.b)。进行6次腰椎穿刺术和脑脊液细胞学评估,均为非诊断性的结果。患者没有参加进一步随访。年12月,他再次发病伴有意识模糊、听力受损和幻觉。复查CT与脑MRI无明显异常(图,D)。脑脊液分析显示细胞增多,检查结果不典型,怀疑淋巴瘤。年5月,他因胸痛入院,CT肺动脉造影确诊肺栓塞(PE)。另行脑MRI检查,钆增强T1加权像左侧颞叶显示数个强化病灶,怀疑恶性肿瘤(图,E)。患者症状表现发生演变,出现记忆丧失、复杂部分性发作和共济失调。MRI证实疾病在进展(图,F)。颞叶病灶活检证实为非霍奇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CT分期排除系统性淋巴瘤,确诊PCNSL。PET/CT再次因故未做。
思考问题:
1.PCNSL的治疗策略是什么?
3SECTION3第三部分PCNSL最佳治疗方案并不确定,应参考临床试验的结果。外科手术限于立体定向活检确定组织学诊断,但在出现即将增加脑疝风险,脑积水和难以控制的占位效应情况下可以考虑外科手术。手术切除可导致神经功能缺损,治疗延期,且不能使生存获益。
状态良好的患者,联合化疗是主要治疗手段。与单用甲氨蝶呤比较,已证明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与阿糖胞苷联合方案能改善总体及完全缓解(CR)率。
多数PCNSL(~95%)CD20表达阳性,建议应用利妥昔单抗,其治疗作用为抗CD20嵌合型单克隆抗体。最近,2个回顾性观察研究报道了在HDMTX组成方案中加入利妥昔单抗可提高CR率(%vs68.4%,p=0.02;70%vs36%,p=0.01)。其中的一个研究还报道了与单独HDMTX相比,将利妥昔单抗添加至HDMTX的方案,生存数据改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26.7个月vs4.5个月,p=0.;中位总生存期在单独HDMTX组为16.3个月,不及HDMTX/利妥昔单抗组,p=0.01)。尽管支持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PCNSL证据水平低,但仍鼓励使用。目前进行的两项随机试验正在尝试建立利妥昔单抗在治疗PCNSL中的确切作用(NCT;NTR)。
放射治疗是在HDMTX研究之前的初期治疗选择,结果显示HDMTX生存率优于单独放射治疗。PCNSL对放疗敏感,但仍然属于姑息治疗。因PCNSL的弥漫浸润特性,推荐放射野包括全脑及眼部。在HDMTX基础性化疗后,联合巩固性放疗,可体现放疗在治疗PCNSL中的最佳角色。放射治疗与神经毒性风险有关,5年累积发生率25%-35%,相关死亡率30%。巩固性放疗对年龄≥65岁的病人尤具挑战性,通常是推迟到疾病进展再行放疗。同样,化疗取得CR(完全缓解)的患者,可推迟全脑放疗(WBRT)直到医生提出出现潜在的复发风险,以便尽力减少神经毒性风险。然而这种方案需要在随机试验中验证。相比之下,化疗后残留病症的患者巩固放疗是不可避免的。WBRT的最佳剂量有争议,推荐剂量为40-50Gy。一些研究表明化疗后CR的患者,WBRT剂量降低到23-30Gy时,疗效相当,耐受性更好。
本病例选择全身化疗(HDMTX/阿糖胞苷)和利妥昔单抗。经过4个周期的治疗,复查MRI证实反应良好(图,G)。治疗过程并发发热性中粒细胞减少和复发肺栓塞。化疗结束后,进行主动监测,未行巩固性放疗。
思考问题:
1.静脉血栓栓塞(VTE)和PCNSL之间是否有已知的关系?
4SECTION4第四部分恶性肿瘤和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是公认的,所有癌症患者中15%发生血栓。脑肿瘤的情况下发生VTE的风险很高,恶性胶质瘤患者28%可发生VTE。除了恶性肿瘤的固有风险外,易患风险因素包括:存在腿部麻痹、组织学诊断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年龄≥60岁、肿瘤体积大和应用化疗。一项研究发现PCNSL患者的VTE发生率为60%(25/42)。几乎所有的血栓事件都发生在治疗的前3个月。
5DISCUSSION讨论消失的肿瘤是一种复杂的诊断难题,不是一种疾病所特有。除PCNSL外,消退的肿瘤临床过程尚未被完全阐明。至于PCNSL而言,是在复发时做出诊断。文献建议,消失的肿瘤应采取为期5年的常规MRI监测形式。然而,在本文案例中单用类固醇治疗,这个消失的肿瘤保持完全缓解7年时间,此时复发被确诊为PCNSL。
有一类似的病例报告,缓解5年后症状再发,影像诊断复发。80%PCNSL肿瘤消退的患者复发通常发生在18个月内,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7个月(范围1-54个月)。妥善治疗的PCNSL远期复发(从开始诊断起≥5年)是罕见事件。一个大的系列研究结论是在适当治疗后达到CR的患者,远期复发率为4%,首次复发的中位时间为7.4年(范围5.2-14.6年)。鉴于本病例和文献报道的远期复发率,因此推荐持续的临床随访。
(全文终)
诗句赏析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Onseeingamanofvirtue,trytobe北京看白癜风最好的地方白颠风初期的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zzjj/7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