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章答案及解析
一、A11、A
造血物质缺乏:缺乏铁、维生素B12、叶酸、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是小儿贫血最常见的原因。
2、E
羊奶中缺乏叶酸,长期服用易患巨幼红细胞贫血。(此知识点在小儿小儿营养与喂养章节中的混合喂养中有提及)
3、B
骨髓检查是确诊白血病的主要依据。
二、A21、D
婴幼儿时期,当出现各种感染或贫血时,肝脾和淋巴结可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出现肝脾淋巴结的肿大,外周血液中出现幼稚细胞,称为骨髓外造血。这是儿童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
三、B1、1、C
肝脏在胚胎6~8周开始造血,4~5个月达高峰,生后4~5天停止。
2、D
骨髓造血期:胚胎第6周开始出现骨髓,但至4~5个月才开始造血活动,生后成为唯一的造血场所。
一、A11、B
预防早产儿缺铁性贫血,早产儿从2个月开始补充铁剂,足月儿从4个月开始。
2、A
轻中度贫血患儿应根据自身状况合理安排休息和运动,限制危险性较大的活动;严重贫血者应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担。
3、C
缺铁性贫血的患儿服用铁剂后的疗效判断:用药2~3天后,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5~7天达高峰,1~2周后Hb逐渐上升,通常治疗3~4周达到正常。
4、A
服用铁剂与稀盐酸和(或)维生素C、果糖等同服,促进铁吸收;忌与影响铁吸收的食品如茶、咖啡、牛乳、钙片等同服。
5、D
口服铁剂在两餐之间,可减少铁剂对胃肠黏膜的刺激,又利于吸收。
二、A21、E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应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再继续用药8周以增加铁的储备;铁剂与维生素C同服可以增加吸收;在两餐之间服用能够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与牛奶同服不利于铁剂的吸收。只有选项E是正确的。
三、A3/A41、1、C
根据患儿的喂养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判断患儿最有可能的诊断是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2、A
该患儿一直是人工喂养,未加辅食,奶制品中铁的含量普遍较低且吸收较少,因此患儿的喂养不当是造成贫血的主要原因。
3、C
该患儿病情较重,应给予铁剂治疗,并应同时补充维生索辅助治疗。
2、1、B
该患儿是由于未及时添加辅食引起的缺铁性贫血,应给予铁剂治疗。
2、A
缺铁性贫血的患儿,用铁剂治疗2~3天后即可检查出网织红细胞的上升,5~7天达高峰,1~2周后血红蛋白逐渐上升,通常在治疗3~4周后可达到正常水平。
3、C
血红蛋白90~60g/L属于中度贫血。
四、B1、1、A
羊奶中缺乏叶酸,长期服用易患巨幼红细胞贫血。
2、C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有消化道的出血,应避免服用坚硬、多刺激性食物。
3、B
动物血、黄豆、肉类含铁丰富,可预防缺铁性贫血。
一、A11、C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在吃蚕豆和接触樟脑丸等诱因作用下会发生溶血表现。
二、A21、E
根据骨髓象及临床表现可判断患儿为白血病。
一、A11、E
由于低蛋白血症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和电解质外渗到组织间隙引起水肿,因此低蛋白血症是肾病综合征水肿的主要原因。
2、C
小儿泌尿系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肠道革兰阴性菌,80%以上是大肠埃希菌。
3、B
小儿泌尿系感染最主要的感染途径是上行感染。
4、C
婴儿每日尿量为~ml,幼儿为~ml,学龄前儿童为~ml,学龄儿为~1ml。
5、D
少尿的标准:婴幼儿每天尿量少于ml,学龄前儿童少于ml,学龄儿少于ml。
6、B
小儿无尿是指24小时尿量低于50ml,新生儿每公斤体重少于0.5ml/h。
7、D
A组β溶血性链球菌为急性肾小球肾炎前驱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
一、A11、E
采用隔日清晨顿服法,可减轻肾病综合征患者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
2、A
急性肾小球肾炎时,由于肾小球基膜因免疫损伤而断裂,血浆蛋白、红细胞等漏出,在酸性尿中红细胞破坏后尿液呈浓茶色,中性或弱酸性尿中呈洗肉水样。
3、B
急性肾炎应用青霉素及敏感药物7~10天以清除体内感染灶。
4、B
急性肾炎小儿起病2周内应卧床休息,待水肿消退,血压正常,肉眼血尿消失后可下床轻微活动;血沉正常后可上学,但需免上体育课;尿阿迪计数正常后可恢复正常生活。
二、A21、E
急性肾炎小儿起病2周内应卧床休息,可减轻心脏负担,减少水钠潴留,减少并发症。
2、B
激素类药物会影响钙的吸收,因此患儿长期用药可能会出现骨质疏松,应及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
3、E
患儿严重水肿应注意保持皮肤的干燥清洁,使用橡胶单不透气容易造成皮肤的潮湿或破溃。
三、A3/A41、1、C
根据患儿的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判断患儿为单纯性肾病。
2、B
肾病患儿应适当摄入高生物效价的优质蛋白,量控制在1.5~2g/kg左右。
3、A
肾病患儿首先的治疗药物为肾上腺皮质激素。
四、B1、1、B
泌尿系感染时大量饮水,增加尿量起到冲洗尿路的作用。
2、A
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出现严重水肿、尿少时控制饮水,有利于控制水肿的程度,减轻循环负担。
3、C
肾病综合征初期明显水肿时短期限制钠的摄入,病情缓解后不再继续限盐。
一、A11、D
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少尿伴氮质血症时,应限制水和钠盐的摄入,限制蛋白质的入量,供给高糖饮食以满足热量的需求。
2、B
急性肾小球肾炎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水肿、少尿、血尿、高血压。
3、B
根据临床表现以及患儿的急性肾炎病史,可判断患儿为严重循环充血。
4、A
急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的病因是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感染后的一种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呼吸道感染至肾炎发病约1~2周,而皮肤感染则稍长,约2~3周。
5、B
急性肾小球肾炎在实验室检查时通常会出现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升高,血清总补体是降低的。
6、D
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升高一般出现在肾炎型肾病患儿检查中。(教材外内容,理解即可)
7、C
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使用青霉索治疗的目的是彻底清除残存感染灶。
8、B
肾病综合征患儿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使用激素治疗,易合并各种感染。
二、A3/A41、1、A
患儿的尿量每日ml仍处于少尿的状态,所以应限制水的摄入,量出为入。
2、D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可判断患儿为急性肾小球肾炎。
3、C
该患儿由于尿量减少,导致了水钠潴留,血浆容量增加而出现了严重循环充血的表现。
2、1、B
患儿有少尿和水肿的表现,因此首优的诊断为体液过多。
2、A
目前患儿的首优护理问题是体液过多。休息可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功能,增加心排血量,使肾血流量增加,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水钠潴留,减少潜在并发症发生;同时由于静脉压下降,降低了毛细血管血压,而能使水肿减轻。故此时护理措施最应强调的是使患儿绝对卧床休息。
基础知识-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一、A1
1、①分泌生长激素的器官是
A、胸腺B、性腺C、下丘脑D、肾上腺E、腺垂体
2、①小儿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是
A、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B、生长激素缺乏症
C、垂体性侏儒症D、儿童糖尿病E、尿崩症
3、①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最主要病因是
A、甲状腺不发育或发育不良B、甲状腺激素合成途径缺陷
C、激素缺乏D、孕母服用抗甲状腺药物E、碘缺乏
4、①地方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原因是
A、甲状腺先天性缺陷B、甲状腺功能减退
C、孕母饮食中缺碘D、甲状腺肿瘤E、甲状腺切除
5、①儿童糖尿病较常见的类型为
A、1型B、2型C、3型D、4型E、5型
二、B
1、①A.生长激素B.垂体前叶C.甲状腺素D.甲状腺E.胰岛素
1、垂体性侏儒症患儿缺乏的是
A、B、C、D、E
2、新生儿筛查可以检测的激素是
A、B、C、D、E
3、糖尿病患儿缺乏的激素是
A、B、C、D、E
实践能力
一、A1
1、④甲状腺素制剂作用较慢,一般达最佳效力的时间为
A、5周B、4周C、3周D、2周E、1周
二、A2
1、④2个月男婴,临床诊断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使用甲状腺素片治疗2周后出现发热、多汗、脉速、体重减轻、易激惹,可能是患了
A、甲状腺功能减低B、甲状腺功能亢进
C、甲状腺结节D、甲状腺肿瘤E、甲状腺炎
三、A3/A4
1、④3岁小儿,因生长发育迟缓来院就诊,表现为身材矮小、智力落后。经检查诊断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1、在入院评估中发现该患儿精神、食欲差,嗜睡、少哭少动,根据该患儿所患疾病,护士还可能发现的问题是
A、体温过高B、心动过速C、腹胀,便秘D、喂养过度E、神经兴奋性增加
2、对于此类疾病,为预防神经系统功能损害应当及时开始治疗,正确的时间是
A、生后1~2个月B、生后3~4个月C、生后5~6个月
D、生后7~8个月E、生后9~10个月
2、④10岁男孩,体重40kg,因酮症酸中毒急诊入院,经抢救病情稳定,诊断为1型糖尿病。
1、该患儿每日所需热卡为
A、~1kcalB、1~1kcal
C、1~0kcalD、2~2kcal
E、2~2kcal
2、为防止胰岛素注射过量引起的危险,护士应当指导患儿做到
A、合理控制饮食B、积极锻炼身体
C、固定注射部位D、随身携带糖块
E、保持皮肤清洁
四、B
1、④A.20%B.30%C.40%D.50%E.60%
1、糖尿病患儿出现低血糖时可以使用葡萄糖溶液静脉注射,其正确的浓度是
A、B、C、D、E
2、糖尿病患儿每日脂肪供给的热能约占总热能的
A、B、C、D、E
专业知识
一、A11、③生长激素缺乏症患儿出现临床症状的年龄多在
A、出生时B、1岁C、2岁D、3岁E、4岁
2、③生长激素缺乏症的患儿出现临床症状的年龄多在
A、出生时B、1岁以后C、2岁以后D、3岁以后E、4岁以后
3、③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患者的治疗原则是
A、甲状腺素治疗维持到症状好转
B、甲状腺素治疗维持到学龄期结束
C、甲状腺素治疗维持到青春期开始
D、甲状腺素治疗到青春期结束
E、甲状腺素维持终生治疗
4、③约40%的糖尿病患儿第一次就诊时表现为
A、多尿B、烦渴C、消瘦D、精神呆滞E、酮症酸中毒
5、③甲状腺功能不足可以引起
A、智能障碍B、代谢亢进C、生理功能亢进
D、生长发育加速E、蛋白质合成增加
6、③新生儿最早出现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表现是
A、腹胀B、嗜睡C、喂养困难
D、生长发育迟缓E、生理性黄疸时间延长
7、③符合散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特点的是
A、由于孕母饮食中缺碘造成
B、出生时多无症状出现
C、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
D、第二性征发育提前
E、高度黏液性水肿
二、A2
1、③18个月小儿,因体格发育迟缓来院就诊,诊断为垂体性侏儒症。目前治疗使用生长激素替代疗法,父母询问何时可以停止用药,正确的回答是
A、治疗应持续到青春期结束为止
B、治疗应持续到体重正常为止
C、治疗应持续到身高正常为止
D、治疗应持续到骨骺愈合为止
E、治疗应持续终生
2、③10岁小儿,因多尿、烦渴、疲乏来院就诊,经检查空腹血糖为10mmol/L,临床诊断为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护士指导其控制饮食时,每日正确的热卡摄入量是
A、1kcalB、1kcalC、kcalD、kcalE、2kcal
基础知识
一、A1
1、①胎儿时脊髓末端在
A、第1腰椎下缘B、第2腰椎下缘
C、第3腰椎下缘D、第4腰椎下缘E、第5腰椎下缘
2、①小儿出生时大脑的重量约为
A、gB、gC、gD、gE、g
3、①婴儿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
A、呼吸道B、皮肤黏膜C、消化道D、脐部E、中耳炎、鼻窦炎
4、①病毒性脑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属于
A、肠道病毒B、虫媒病毒C、疱疹病毒D、腮腺炎病毒E、副流感病毒
5、①出生时导致脑性瘫痪常见的原因是
A、缺氧B、外伤C、核黄疸D、羊水栓塞E、胎儿期感染
6、①新生儿及出生2个月以内的婴儿患化脓性脑膜炎阳性球菌感染常见为
A、大肠埃希菌B、副大肠埃希菌C、金黄色葡萄球菌
D、脑膜炎双球菌E、肺炎链球菌
7、①出生时存在,生后3~4个月消失的反射是
A、颈肢反射B、觅食反射C、握持反射D、拥抱反射E、角膜反射
二、A2
1、①男,6个月。左耳流脓2天后出现高热、抽搐2次。查体:左外耳道牵涉性疼痛,前囟紧张,脑膜刺激征阳性。最可能诊断为中耳炎合并
A、败血症B、病毒性脑炎C、化脓性脑膜炎D、脑脓肿E、高热惊厥
实践能力
一、A1
1、④对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处理,正确的是
A、保持安静,头侧位以防窒息
B、硬脑膜下穿刺时应侧卧位,固定头部
C、重症患儿输液速度宜快,防止休克
D、颅压高时应适量放出脑脊液
E、硬脑膜下积液者可穿刺放液,每次不少于30ml
2、④一患儿因脑炎昏迷,为防止坠积性肺炎发生,主要的护理措施是
A、观察面色B、观察神志C、监测生命体征
D、监测瞳孔变化E、翻身拍背雾化吸痰
二、A2
1、④8岁女孩,因四肢瘫痪就诊,以“吉兰-巴雷综合征”收入院。目前出现呼吸表浅、咳嗽无力、呼吸道分泌物增加等表现,其最适宜的护理诊断是
A、皮肤完整性受损B、躯体移动障碍C、清理呼吸道无效
D、呼吸型态改变(机械呼吸)E、营养失调
专业知识
一、A1
1、③治疗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其使用抗生素的时间至少是
A、3~7天B、7~10天C、10~14天D、15~20天E、3周以上
2、③吉兰-巴雷综合征儿童脑脊液检查的特征性表现是
A、蛋白质含量增高B、细胞数量增多
C、蛋白细胞分离D、糖含量正常E、细菌培养阴性
3、③痉挛型脑瘫患儿脑损伤的部位为
A、小脑B、脑干C、锥体系D、锥体束E、大脑皮层
4、③暴发型化脑常见致病菌为
A、大肠埃希菌B、肺炎双球菌C、脑膜炎双球菌
D、流感嗜血杆菌E、金黄色葡萄球菌
5、③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唯一有效的药物是
A、神经兴奋剂B、神经抑制剂C、镇静剂
D、抗生素E、安眠剂
二、A2
1、③男,8岁。老师反映上课动作过多,不能安静听课和完成作业,干扰课堂秩序,但智力正常。最可能的诊断是
A、大脑发育不全B、癫痫小发作
C、注意力缺陷多动症D、脑瘫E、精神分裂症
2、③患儿,1岁,高热,呕吐10小时。面色灰暗,嗜睡,前囟隆起,颈软,怀疑化脓性脑膜炎,为协助诊断最重要的检查是
A、血培养B、脑脊液C、血常规D、大便常规E、咽拭子培养
3、③男性患儿,4岁,以“化脓性脑膜炎亚急性型”收入院。经脑脊液涂片革兰染色明确为流感嗜血杆菌感染,使用氨苄西林治疗。目前已经治疗1周,患儿病情稳定。患儿家长询问此药要用多久,护士正确的回答是
A、3~7天B、7~10天C、10~15天D、15~20天E、21天以上
专业的白癜风医院北京白癜风治好要多少钱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zzjj/6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