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来了,小伙伴们最爱的游泳季节也来了,一听到游泳这词儿就让人感觉到阵阵凉意;“浪里小白条们”已经摩拳擦掌做起伸展运动,准备在泳池里来一场“翻江倒海”了。
但是,有的小伙伴在游泳后出现了耳朵疼痛、闷胀,甚至听力下降的情况;让一些跃跃欲试的小伙伴打消了游泳的念头。
夏季,人群中高达96%的人曾患分泌性中耳炎,且复发率高,但大家不必过度担心,因为一部分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可以自愈,绝大多数经过合理治疗也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仅部分需要进一步的手术治疗。
我们有个常识性的误区:急性中耳炎是因为泳池水进到外耳道里导致的,其实不然,通常进入耳朵的水都被外耳和中耳之间的一道“门”阻挡,医学上将这道门称为:鼓膜。
通常鼓膜完整、外耳道没有创面的情况下,外耳道进水是不会引起中耳炎。
但如果游泳过程中发生呛水,水通过咽鼓管到达我们的中耳,正好泳池的水消毒不到位,那就有可能引发中耳炎。
小小中耳炎,为什么会要命?
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眩晕、耳朵流水流脓等症状时,医院检查。急性中耳炎只要经过及时、规范、有效的治疗,完全可以控制病情。
但是该病一旦发生急性向慢性的转化,这意味着会反复发作,使治疗难度加大。同时,病人症状也会加重,由最初的耳痛、听力下降、耳鸣、耳闷发展为耳内长期间断或持续性流脓、鼓膜穿孔等。如若脓液流进颅内,可造成脑膜炎、脑脓肿,甚至威胁生命。
游泳引发的中耳炎,青少年易高发,因为青少年的咽鼓管发育不成熟,一旦鼻腔呛水,细菌或霉菌很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腔造成感染。
因此,青少年游泳时应戴上耳塞、鼻夹等防护措施,不要进行高空跳水和扎猛等容易呛水的动作。
如果耳外道不慎进水,应立刻将头向入水侧倾斜,辅以单脚跳动,让其自然流出,再用棉签轻轻探入外耳道擦拭干净;如果出现耳闷、疼痛、头晕等不适症状,医院就诊。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zzjj/14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