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
医院普外的重症病房是我这一个月来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经过了大半年的实习,我对很多科室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同时我也变得麻木,失去了对疾病最初的重视。每一个患者来了就按照流程——记录信息、询问病史、按照模板下医嘱,之后全部交给带教老师处理。渐渐地把这个过程变成了无脑操作,终于,有一天出了纰漏。
这是一个5岁的小男孩,主因“间断腹痛3天伴发热、呕吐,呕血1天”入院。于入院3天前清晨无诱因出现发热、腹痛,体温最高40℃。腹痛为间断性,以下腹部为著,伴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呕吐后腹痛未见明显缓解,伴腹泻、腹胀。于当地诊所就诊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感冒”,予阿奇霉素、布洛芬等药物治疗,发热、腹痛未见明显减轻。1天前因呕吐黑色物,怀疑呕医院行腹部彩超示:腹腔积液,余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孩子未规律接种疫苗,其他情况一切正常。
++++
++++
每天早晚查房最让我难以直视的就是在普通病房等他回归的父母,因为病因未明治疗未见效,他仍然在重症病房独自挣扎,而他的父母每天只能通过医生的转述来想象孩子在病房里的情况。
他还疼吗?
他还有没有发烧?
他今天恢复的怎么样?
他……
什么时候可以回来
++++
老师们积极寻找解决办法,而我只能旁观无能为力。
实习以来,每次看到患者和家属或悲伤或痛苦或麻木的表情,我都有一种隐隐的心脏被攥着的感觉,我想这种感觉我可能永远无法摆脱了,在未来行医过程中的每一次无力中都会伴随出现。可是无力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我一开始就问出来他有关节痛的病史,就能早一天请风湿科会诊,他就能早一天从重症出来和父母团聚。
人不到万不得已的痛苦或焦灼是不会来寻求医生的帮助的。
所以我想我一定要把这个病人死死的印在脑海里,他的主诉,他的临床表现,他的病情演进,他的治疗思路……
ICU
从这个小男孩的病例我体会到了小儿外科疾病的特点:
1.根据年龄的不同,疾病谱的差异很大。例如:<1岁的婴儿,腹痛常考虑的疾病是肠套叠,但>1岁的幼儿,常常考虑阑尾炎。2.小儿外科感染性疾病常表现很严重的以高热为主的全身中毒症状。可能是幼儿的免疫功能低下,加之体温调节功能不稳定导致的。白细胞升高较成人明显,一般在左右。阑尾淋巴组织丰富,阑尾壁薄,肌层组织少,发炎后淋巴水肿严重,可造成阑尾腔梗阻,血运障碍,容易穿孔。大网膜发育不全,穿孔后多形成弥漫性腹膜炎,且难于粘连形成局限性脓肿。3.年龄越小的孩子在询问病史和查体上的困难越大。要想触诊到“小豆豆”的腹肌紧张基本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孩子看到穿白衣的就开始哭得声嘶力竭,根本找不到放松的时机来触诊。4.小儿的手术麻醉方法只有全麻,麻醉风险很大。5..小儿用药十分受限。往往在基本控制感染后就停用抗生素,恢复主要依靠宝宝自己。6.关于小儿疾病的诊断思路和成人有很大差异。如阑尾炎术后发热,成人多考虑感染发生,但小儿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合并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甚至免疫功能缺陷等等。++++
生病是一个人最脆弱无助的时候,是一个十分渴望父母安抚的时候。
但是在重症之内,孩子痛苦的呻吟无人抚慰;
重症之外,家长充满绝望和希望地等待只言片语。
我特别喜欢NICU主任的一句话:
文:小泽泽
排版:小泽泽
审核:Fei、小老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zzjj/12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