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医术怎么样 https://zghy.org.cn/item/435904504229974016作者:吴志丹单位:医院检验科病例介绍患者,男,62岁,因“反应迟钝16小时”于2月23日入院。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10年,有“脑梗死”病史,经治疗后未遗留明显的后遗症。入院诊断:脑梗死、2型糖尿病;计划完善头颅MRI、心电图等检查;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奥扎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疏血通、丁苯酞改善循环,纳洛酮营养神经,阿托伐他汀保护血管内皮等治疗。25日,头颅MRI+ASL示:右侧枕叶占位伴周围组织脑水肿,部分副鼻窦炎。修正诊断:颅内占位性病变,2型糖尿病。27日,患者转入神经外科接受进一步诊治。同日,头颅波谱成像,头颅增强3.0T示:右侧顶叶占位伴瘤周水肿,结合波普分析,考虑脓肿可能性较大,给予万古霉素+美罗培南+甲硝唑抗炎治疗。3月7日,患者左侧肢体乏力较前加重,言语欠清,左上肢肌力3级,左下肢肌力4级,共济运动检查左侧肢体未能完成,患者复查头颅MRI示右侧额顶部占位增大,周围壁强化明显,考虑脑脓肿扩大。次日,患者在全麻定位下行脑脓肿穿刺术,抽出脓性黄色恶臭液体15ml,继续予万古霉素联合美罗培南+甲硝唑抗感染。13日,复查血常规发现血小板计数危急值14*/L,给予血小板输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3月16日,临床考虑血小板降低为药物源性,予以停用甲硝唑。次日复查血小板计数82*/L,20日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见下图。讨论该患者在静滴甲硝唑注射液期间发生血小板减少,追问病史以往未发生类似情况且无家族史,停用甲硝唑后血小板在短时间内回升,且未再出现下降,可以认为其血小板减少系甲硝唑所致。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药品说明书上写明不良反应包含“白细胞减少等,一般为可逆性,停药后自行恢复”。检验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遇到血小板降低的情况需甄别是否为假性降低,其可能原因主要有:
采血不畅、混匀不均或血量与抗凝剂比例失调导致血小板聚集或稀释;
抗凝剂(包括EDTA和/或肝素和/或柠檬酸)依赖的假性血小板降低;
血小板体积过大或过小导致仪器计数错误;
药物的干扰如当血液镁离子浓度2.84mmol/L可导致仪器检测血小板计数降低。
总结
排除药物干扰因素需要检验与临床沟通协作,共同探讨分析,不仅有助于提高检验人员分析问题的能力,更能帮助临床医生准确研判病情减少不必要的血小板输注,最终使患者受益。
编辑:小冉审校:okay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zzjj/12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