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超大囊型囊虫病的CT和MRI表现

实用放射学杂志年9月第32卷第9期JPractRadiol,Sept.,Vol.32,No.9·

颅内超大囊型囊虫病的CT和MRI表现

王燕冰,王军委,姚鹏鹏,张钧

(医院影像科,河南郑州

摘要:目的分析超大囊型囊虫病的影像特征,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超大囊型脑囊虫病的影像特点。5例

行CT检查,6例行MRI检查,11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其中增强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7例,经临床治疗证实15例,所有患

者血或脑脊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血凝实验(IHA)阳性。结果脑实质型11例,脑室型2例,脑膜型3例,混合型6

例;单房囊性病变8例,多囊或含分隔病变14例;囊径(长径)最短5cm,最长8cm,平均5.9cm,椭圆形7例,不规则形15例。观

察到头节者7例,囊内出现液-液平面者3例。囊周围脑实质伴水肿者4例。结论超大囊型脑囊虫病少见,结合影像、临床及实验

室检查多数可明确诊断。

关键词:脑囊虫病;计算机体层成像;磁共振成像DOI:10./j.issn.-..09.

中图分类号:R.32;R.42;R.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9--04

CTandMRIfindingsofencephalo-cysticercosiswithsuper-largecyst

WANGYanbing,WANGJunwei,YAOPengpeng,ZHANGJun

(DepartmentofRadiology,theJinshuiGeneralHospital,Zhengzhou,China)

脑囊虫病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为常见的寄生虫感染。影像表现为多发小囊状,直径约0.3~0.8cm,而直径5cm的超大囊型病变较为少见,临床多以个案报道为主[1-3],易与其他脑内囊性病变混淆。本研究对直径5cm的22例超大囊型脑囊虫病影像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其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01—-08经手术病理及实验室囊虫免疫学化验并临床治疗证实的22例超大囊型囊虫病临床资料,男20例,女2例,年龄31~73岁,平均45.6岁。30~39岁12例,40~50岁4例,50岁以上6例。CT检查5例,MRI检查6例,CT和MRI同时检查11例,其中增强检查12例。病史最长20年,最短15d。临床表现为间断癫痫发作、下肢乏力及头痛头晕等症状。

1.2检查方法CT检查采用西门子sprit扫描机及东芝16排螺旋CT,层厚5mm,间隔5mm,矩阵×。对比剂为碘海醇或碘佛醇,成人剂量为80~mL,儿童剂量为1.5~2.0mL/kg体质量。MRI检查使用Siemens1.0T及1.5T超导型MR仪,标准头颅线圈,平扫常规行横切位自旋回波(SE)序列T1WI(TRms,TE15ms)、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T2WI(TRms,TEms),矢状位T1WI(TRms,TE15ms),层厚5mm,间隔0.3mm,FOVmm×mm,矩阵×。对比剂使用Gd-DTPA,剂量为0.1mmol/kg体质量,流速2mL/s.

2结果

2.1病灶分布特点脑实质型11例,幕上10例,幕下1例;其中右顶叶2例,右额叶3例,右颞叶1例;左额叶3例,左颞叶1例,左小脑1例;脑室型2例,1例在右侧侧脑室体部,1例在左侧脑室三角区;脑膜型3例,分别位于枕大池、左侧环池及左额部蛛网膜下腔。混合型6例,大囊灶位于左顶叶3例,左颞叶2例,前纵裂1例,脑实质及脑沟、脑裂、脑池等蛛网膜下腔内均有小囊性病灶。

2.2CT及MRI表现(图1~8)颅内单发者2例,多发者20例;大囊呈单房者8例,多囊或含分隔者14例;囊径(长径)最短5cm,最长8cm,平均5.9cm;类椭圆形7例,分叶状或不规则形15例;囊内类似均匀脑脊液信号或密度者18例,囊内出现液-液平面者3例,囊内条状或点片状影者11例,其中呈“头节”样表现者7例。伴脑实质多发小囊灶(含钙化灶)者15例。12例增强中,环状强化者3例。22例囊性病变均有明显占位效应。囊灶周围轻度水肿4例;脑室变形17例,中线移位14例,继发脑积水11例,脑疝1例,其中重度脑积水6例,分别为脑膜型2例,混合型2例,脑实质型2例;胸腹及四肢肌肉内短条状钙化2例。

3讨论

超大囊型囊虫病具有明显的临床特点,以壮年发病为主,30~40岁占54.5%,男性发病率占90.9%,可能与生活饮食习惯有关。除囊虫病常见的癫痫发作、慢性高颅压、精神症状外,本组2例出现右侧肢体活动无力,考虑左顶叶囊虫病灶巨大,基底节或运动中枢神经细胞明显受压所致,临床早期常误诊为脑血栓[4]。脑囊虫病以脑内随机分布含“头节”的多发小囊性病灶为典型表现[5],巨大囊性者则较为少见。本组大囊灶伴多发小囊灶者15例,占68.2%,其中1例枕大池囊虫,术中取出10个囊灶,最大者直径7cm,最小者直径0.5cm,故同一患者,即使同一部位囊虫直径也可相差巨大。关于大囊形成原因,王影等[6]报道可能与囊虫长期寄生、多个囊虫融合、脑室脑池部位囊虫易于吸取营养有关。也有作者认为系囊虫死亡后囊壁渗透功能调节丧失[7]或脑室、脑膜型囊虫因大量吸收脑脊液所致[8]。术后大体标本显示存活囊虫壁菲薄、半透明,有一定韧性,既能和周围组织很好隔离,又易与周围组织进行营养交换,因此大囊形成更可能与囊虫自身生长能力、外界营养、生存时间及周围空间制约等综合因素有关。

22例中,单发大囊病灶仅2例,多发病灶20例,这和普通脑囊虫病发病情况相似。鉴于本组大囊灶以脑实质内寄生为主,直径最长达8cm,和脑室、脑沟、脑裂等部位囊虫直径相比差异不大,可能与脑室内囊虫长到一定程度后受制于室管膜束缚有关。大囊病变形态多不规则,与脑内常见多发囊泡型囊虫病灶显著不同,可呈分叶状、水滴状、类三角状及铸型样等,后者见于脑室型,脑膜型多成簇状、扁丘状,明显与囊虫生存空间有关。大囊呈多囊或有分隔者14例,占63.6%,考虑为多个囊虫紧邻或融合所致。部分囊内有液-液平面,考虑与病变内有少量出血或囊虫退变有关。1例囊肿突入左侧脑室前角,手术探查与脑室间有一薄壁分隔,表现较为特殊。

病变均有显著占位效应,脑膜型常挤压脑皮质内移,脑室型常致脑室明显扩大;脑实质型常致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移位。周围水肿与大囊直径不成比例,大部分囊周无水肿,少部分水肿较轻,考虑无或仅有轻微炎性反应。陆业军[9]报道囊肿越大,与人体的体液交换越多,抗原性越低,炎症反应越轻。囊壁绝大部分不强化,与梁宇霆等[10]报道一致,强化部分实为囊壁退变所致炎性反应。囊壁较薄且呈等密度或等信号,CT及MRI难以显示。

7例手术中,发现囊液清亮,壁薄呈半透明状,周围分界清楚,可完整取出,与影像表现相符。大囊内均见到“头节”,与白玉贞等[11]报道不一致。本组影像仅显示头节7例,占31.8%,考虑为头节较小,囊肿较大的缘故,容积扫描或薄层多方位扫描及重组图像更利于发现。同时“头节”的存活,也意味着囊虫的存活,这可从大囊型脑囊虫病内科治疗复检中发现大囊由低密度向等密度、边界从清晰向模糊、从不强化向强化转变,最后头节及囊肿逐渐吸收消失的过程中得以佐证。超大囊型囊虫病影像表现多样,易误诊为脑包虫、囊性星形细胞瘤、蛛网膜囊肿[12]等。包虫病好发于肝脏,子囊及蛋壳样钙化是其主要特征;囊变星形细胞瘤边缘实性部分为肿瘤本身,增强后强化不如退变囊虫壁光滑完整;蛛网膜囊肿、神经上皮囊肿与囊虫病有时鉴别困难,前两者单发多见,后者常合并脑实质多发囊虫灶,易引起蛛网膜粘连、脑积水,增强有时可见邻近脑膜强化。多发非强化囊虫有时需与较大血管周围间隙鉴别,后者一般无临床症状,有特定好发部位;环状强化病变需与脑脓肿及转移瘤鉴别,脑脓肿DWI序列呈高信号,脑囊虫病DWI为低信号;若强化环壁厚薄不均,且有原发灶者利于转移瘤诊断。外科手术是治疗方法之一,大部分患者经内科治疗也可痊愈。一般存活囊虫,杀虫药疗效好,但大囊吸收较慢,病程较长,采取适当延长每个疗程服药时间可取得与小灶性囊虫病一致疗效。总之,超大型囊虫病具备以下特征:(1)以脑实质型为主,多位于脑表面。(2)病灶张力大,壁薄,增强一般不强化。(3)囊液多呈脑脊液密度或信号,部分囊内有小结节或点片影。(4)多囊、分隔常见,或成簇聚集。(5)大囊形态多不规则或分叶状。(6)占位效应较重,周围水肿轻。(7)多发病灶为主,偶伴软组织(肌肉间束)短条状钙化灶。(8)驱虫治疗后动态变化明显。(9)临床多见于壮年男性。结合影像、临床及囊虫免疫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吴琼,牛光明.巨大脑囊虫病一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26(2):.

[2]梁奕,杜柏林.孤立性大囊型囊虫病一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31(7):.

[3]周坚,欧强,卢洪洲,等.巨大占位脑囊虫病一例[J].世界感染杂志,,8(2):.

[4]吴喜,丁建魁,额布,等.偏瘫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囊虫病2例并文献复习[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16(1):52-54.

[5]邬海博,牛广明,韩晓东,等.MRI对于各型脑囊虫病征象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

[6]王影,马云祥,王奕鹏,等.大囊型脑囊虫病33例临床分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4):.

[7]KattiMK.Proposeddiagnosticctiteriaforneurocysticercosis[J].Neurology,,58(8):-.

[8]李国放,宋军,李广兴,等.脑囊虫外科治疗77例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8(4):-.

[9]陆业军.大囊型脑囊虫病的CT诊断[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1(6):-.

[10]梁宇霆,靳二虎,马大庆,等.大囊型脑囊虫病的影像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4(1):21-24.

[11]白玉贞,韩晓东,牛广明,等.单囊型脑囊虫病的MRI表现[J].放射学实践,,26(2):-.

[12]尹仲龙,张世林,赵俊玲,等.孤立性大囊型脑实质囊虫病MRI误诊原因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6(2):98-99.

(收稿日期:-01-06;修回日期:-05-06)









































刘云涛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zlff/1356.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