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质控笔记即可订阅目前,医院经历了无数次的感染,但是,其中很多案例没有查出真正的原因——由于我们在微生物层面上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足,导致我们一直没有抓到真正的敌人。我们是鼓励感控人员每天下病房的。而下病房时候看什么?我们总结了几个方面:一、确定医院感染,二、收集住院病人感染相关信息,三、感染防控及相关知识的宣教、培训,四、督查感控制度与流程的实施,五、采集环境微生物标本,六、医院感染暴发调查,七、查找感控隐患。相较于出现院内感染暴发时要做的无数次相关调查,其实这仍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我自己觉得最重要的,应该是查找隐患。医院里经常强调的是,感控通道要下去,核心是要去查是否有感控隐患,尤其是否有院内感染暴发的隐患。一家医院,连续多年没有院内感染暴发是不可能的,医疗差错一定是存在的,但是,关键是不要有低级错误,而且犯了错误后要有及时修正的机会,不能在院内蔓延开。我们的工作更多是在发现有问题的苗头时,去加以纠正。在概念界定方面,先来讨论“隐患”,其定义是:潜藏或不易发现的危险或祸患,hiddentrouble;latentdanger;lurkingperil;hiddendanger;snakeinthegrass。而什么叫“感控隐患”?这是我个人总结的定义:在医疗活动中,潜藏或不易发现的导致感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前,我们从临床的宏观水平观测得比较多:进手术室戴口罩和帽子了么?勤洗手了么?诸如此类的问题。那么,从微生物角度看感控隐患又是怎样的?我们以病房里的饮水机为例,展示从微生物角度如何查找感控隐患:作为普通的护士或感控人员,看到饮水机,会觉得有感染的隐患吗?它会有微生物的污染吗?如果污染,会污染到哪一些部位、部件?估计微生物污染的严重程度是怎样的?常见污染微生物种类是什么?有引起干扰的证据吗?如果发生了感染,有什么样的改善措施,消除微生物污染?干预的效果如何?为此,我们曾做过一个监测。饮水机有冷水口和热水口两个出口。试验发现,热水口放出来的水在90度以上,细菌已经杀光;而冷水口的细菌浓度在每毫升10万个以上。很多人觉得喝了这个水并没有拉肚子,或认为拉肚子的原因是中午吃了西瓜或冰淇淋,但还可能是从这个冷水口里喝了一杯菌落汤。这就是现代的感控战争基本思路,不能依靠蛮力或热情,而要有微生物知识——感控不是仅仅去洗手,而是有技术含量的。一个发生在美国的案例,也是年到年全球感控重大事件之一,即医院于年发生了一起ERCP相关CRKP暴发。该事件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大一次CRE暴发,有10例感染、28例定植。其引起了媒体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zlff/11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