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学会快速识别脑脓肿

脑脓肿(Brainabscess)为严重的致残甚至致死性颅内感染性疾病,为化脓性细菌侵入脑内形成的脓腔,及时正确的诊断、治疗对于脑脓肿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尤其是如何尽早尽快准确地识别出脑脓肿,就至关重要。随着高场强MR的普及,脑脓肿以其“旗帜鲜明”的特点,让大家在万千病灶中几乎一眼就认出了它,尤其在包膜期。那包膜期脑脓肿在高场强MR上有哪些特点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脑脓肿在MR各序列的特点

脑脓肿脓腔内一般呈T1WI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DWI明显高信号,ADC提示弥散受限。T2WI可见脓肿壁呈低信号环改变。T1WI增强扫描脓肿壁多呈环形强化,强化环多为薄而均匀,张力较高。

图1.左侧颞枕交界单发脑脓肿的增强MRI特点:A.脓腔内T1WI均匀低信号;B、C.脓肿壁T2WI及FLAIR呈低信号环,环周伴明显水肿;D.T1WI增强显示脓肿壁为闭环强化,内壁光滑,外壁局部毛糙;E.DWI显示脓肿腔内坏死呈高信号;F.脓肿腔内ADC值减低,提示弥散受限,脓肿周围明显血管源性水肿。

脑脓肿的好发部位、数目、形态

脑脓肿病灶可为单发或多发,好发部位依为额颞叶、额顶叶、顶叶、小脑及枕叶,多为圆形或类圆形环形强化,少数可不规则环形强化。T2WI的低信号环即可清晰显示脓肿的边界、形态。

图2.脑脓肿的好发部位及形态特点,T2WI均呈低信号环:A.右侧额叶单发脓肿;B.右侧额叶双脓肿;C.右侧顶叶单发不规则脓肿;D.右侧半卵圆中心单发多房脓肿;E.右侧颞叶多发脓肿;F.左侧小脑半球单发脓肿。

特殊脑脓肿脑脓肿的“子母征”

部分脑脓肿可呈“子母征”—大脓肿周围多发的小卫星病灶,为脓肿直接播撒形成,可呈大小环重叠强化。

图3.右侧额叶重叠环形强化的MRI特点:A.T2WI表现为外层较大的低信号环内两个较小低信号环;B.T1WI增强呈重叠环形强化;C.DWI显示内层独立两个小脓肿脓腔内高信号。

有“气液平”的脑脓肿

产气菌感染时,脓肿腔内出现“气液平”,脓腔的气液平在DWI序列中液平的弥散受限范围明显小于T2WI中的液平范围,考虑为脓腔中的气体导致了DWI的磁敏感伪影。

图4.右侧颞叶脓肿内气液平改变的MRI特点:A.T2WI显示脓腔内呈分隔的高低信号;B.T1WI增强显示脓肿壁闭环强化;C.DWI显示脓肿腔内呈分隔的高低信号,高信号范围较T2WI明显小。

脓腔内T1高信号的脑脓肿

颅脑手术术后发生脑脓肿,T1WI高信号具体机制不明,猜测可能与出血及脓腔内脓液的液化程度、脓液成分不同有关。

图5.右侧额叶术后脑脓肿:A.T1WI显示脓腔内呈高信号;B.T2WI显示脓腔内高信号;C.DWI显示脓肿腔内以高信号为主,高信号范围较T2WI小。

MRI对处在包膜期的脑脓肿诊断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尤其是T2WI及DWI。T2WI上脓肿壁均可见低信号环,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于脓肿壁上巨噬细胞的吞噬活动产生了顺磁性物质而导致该区域T1WI和T2WI时间的缩短。而脓液主要含炎性细胞、细菌、细胞碎屑和大量蛋白分泌物,为高粘稠度的液体,水分子的运动速度低,扩散运动受到限制,DWI上呈现为明显的高信号。一项荟萃分析指出DWI高信号对脑脓肿的敏感为95%,特异性为90.91%。

包膜期脑脓肿需要与囊性转移瘤及囊性坏死性脑肿瘤相鉴别。囊性脑转移瘤可发现肺部、甲状腺等部位的原发肿瘤灶,通常呈膨胀性生长、无包膜,囊变坏死区无血供,囊内炎性细胞、蛋白含量少。MRI上可见壁结节及囊内分隔,由于与脑组织的推挤作用可出现挤压带,可表现为靶环征现象,偶见暗带征,但转移瘤囊变坏死区DWI呈低信号可鉴别。而囊变坏死性脑肿瘤和脑脓肿在MRI平扫+增强扫描时有较多相似甚至相同点,但脑肿瘤的坏死囊变区主要含浆液性坏死物,粘稠度相对较低,故在DWI上表现为低信号。

最后简单总结起来就是“脓腔DWI弥散受限,脓壁T2低信号环”,可快速准确识别包膜期脑脓肿。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yfzz/94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