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风—突如其来的变故(2)
1.中风有哪些类型
中风后才知道,临床上中风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是指供应某一部位的脑血管阻塞,导致该部位脑细胞的死亡和脑组织的坏死,主要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中风)和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组织短暂性、缺血性、局灶性损害所致的功能障碍,一般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正常,但可以反复发作。脑梗死又分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脑血栓形成是指由于颅内供应脑的动脉血管壁因动脉粥样硬化等自身病变使管腔狭窄、闭塞,并在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造成脑局部急性血流中断,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功能障碍。出血性中风是指脑血管破裂后,血液进入脑组织,压迫、破坏该部位的脑组织。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也是出血性中风的一种,常因脑动脉瘤破裂引起。
备忘录:
中风一般包括两大类:一类为缺血性中风,主要包括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另一类是出血性中风,主要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2.中医对中风怎么分类
医院住院期间,主管医生常会询问我的症状变化与饮食起居,同时望舌号脉,最后开出中药处方。医生解释说,中医最大特色就是“辨证论治”,即收集疾病过程中一系列症状,提炼出病变本质,再确立治法方药。同一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或者疾病发生的阶段以及个人体质有异,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方药则区别更大。中风的中医常见分类见表1。
表1中风的中医常见分类
证治分类
临床表现
中经络
(意识清醒)
风痰入络
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肌肤不仁,手足麻木,言语不利,口角流涎,或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舌苔薄白,脉浮数
风阳上扰
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眩晕,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呕吐呃逆,突然发生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清,或手足重滞等症状,舌红苔黄,脉弦
阴虚风动
平素耳鸣头晕,腰酸,突发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甚或半身不遂,舌质暗红,苔腻,脉弦细数
中脏腑
(神志不清)
闭证
痰火郁闭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紧握,大小便闭,肢体强硬,伴有颜面潮红,气粗口臭,身热,躁动不安,大便干燥,口唇红,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阴闭
神志不清或混糊,牙关紧闭,口噤不开,面白唇暗,痰涎壅盛,静而不烦,两手紧握,四肢欠温,大小便闭,舌苔白腻,脉沉滑而缓
脱证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鼻鼾息微,手撒肢冷,目合口张,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无力,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恢复期
气虚血瘀
肢体偏枯失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气短乏力,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肝肾亏虚
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3.中风该与哪些病作鉴别
(1)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的鉴别要点见表2。
表2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的鉴别要点
缺血性中风
出血性中风
发病年龄
多为60岁以上
多为60岁以下
起病状态
安静或睡眠中
动态起病(活动中或情绪激动)
起病速度
10余小时或1-2天症状达到高峰
10分钟至数小时症状达到高峰
全脑症状
轻或无
头痛、呕吐、嗜睡、打哈欠等高颅压症状多见且较重
意识障碍
无或较轻
多见且较重
神经体征
多为非均等性偏瘫(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质支)
多位均等性偏瘫(基底节区)
CT检查
脑实质内低密度灶
脑实质内高密度灶
脑脊液
无色透明
可有血性
(2)中风需与颅内肿瘤相鉴别:颅内肿瘤多起病缓慢,逐渐加重,颅高压症状(如头痛、呕吐)明显,脑部CT或MRI检查有助于鉴别。
(3)中风需与脑炎相鉴别:脑炎为感染性疾病,多伴有发热、头痛、呕吐、癫痫发作等症状,行头部CT及MRI或腰穿脑脊液检查可鉴别。
(4)中风还需与脑脓肿、脑外伤、多发性硬化等疾病相鉴别。
备忘录:
中风首先需区别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还需与脑肿瘤、脑炎、脑脓肿、脑外伤、多发性硬化等疾病相鉴别。
4.中医体质判定与中风
今天与主管医生聊天时,他谈到我的体质问题,“您属于瘀血质,瘀血质是体内有血液运行不畅的潜在倾向或瘀血内阻的病理基础,并表现出一系列外在征象的体质状态,这也是会发生中风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回头想想,发病前我的状态,还真如他所说:瘦削,面色晦暗,皮肤容易出现瘀斑、身体无缘无故疼痛;口唇经常是暗淡或紫色的,刷牙的时候可以看到舌头颜色偏暗而且上面有瘀点,舌下静脉突出,黑眼圈,皮肤干燥,还容易掉头发;脾气也不好,易烦躁,还老忘事。中医讲血气凝滞,犹如积秽沟渠,必多壅塞,便形成瘀血体质,气血运行不通畅,在内外因的诱发下,容易发生中风。
我的体质,据医生的说法,是可以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调节的。例如在精神方面,保持乐观、欢乐的情绪,因为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理性地克服情感上的冲动,做到“发之于情”、“止之于理”;饮食方面,多吃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食物,如山楂、黑豆、香菇、葡萄酒等;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动静结合,不可贪图安逸,否则将加重气血淤滞,还可参与有益于促进气血运行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易筋经或者各种舞蹈、健身操等,使全身气血畅通:通过上述措施,调整和改善瘀血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预防中风发生有重要作用。看来生病前我不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暴饮暴食、缺乏运动,真是与改善体质的健康生活方式背道而驰。
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体质的差异在身体正常和异常情况下都可以表现出来。正常情况下表现为每个人器官功能、代谢和对外界刺激反应等的个体差异;身体发生异常情况时则表现为是否容易患某种疾病,发生病变的类型、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中的个体差异。
总之,每个人都有其体质特点,这种特点或隐或现地体现于健康或疾病过程中。目前中医体质学说将体质基本上分为9种,除瘀血质外,还包括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其中,阴虚质、气虚质、瘀血质、痰湿质与中风发病密切相关。
(1)阴虚质:由于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以阴虚内热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体质特征:体形瘦长,手足心热,平素易口燥咽干,鼻微干,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少苔。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发病倾向:平素易患有阴亏燥热的病变,或病后易表现为阴亏症状。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而致虚阳偏亢,复因劳倦或情志改变,五志过极,致风阳暴张,虚风内动即可发为中风。
情志调护:安神定志,以舒缓情志。
饮食调护:多食一些滋补肾阴的食物如芝麻、糯米、绿豆、乌贼、龟、鳖、海参、鲍鱼、螃蟹、牛奶、牡蛎、蛤蜊、海蜇、鸭肉等。忌吃辛辣刺激性食品,忌吃温热香燥、煎炸爆炒、性热上火的食物。
活动调护:做中小强度的运动,如打太极拳、八段锦等。避免在炎热的夏天,或闷热的环境中运动。多选择游泳,不宜桑拿。
(2)气虚质:由于元气不足,以气息低弱,机体、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质状态。
体质特征:肌肉不健壮,平素语音低怯,气短懒言,肢体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象虚缓。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胆小不喜欢冒险。平素体质虚弱,卫表不固易患感冒;或病后抗病能力弱,易迁延不愈;易患内脏下垂、虚劳等病。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行滞涩,经络不畅;或气虚卫外不固,脉络空虚,风邪乘虚而人中经络,气血痹阻,肌肉筋脉失于濡养而发中风。清代名医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沿用至今,提示中风病人存在气虚质。
情志调护:不可过度劳神,避免过度紧张,不宜过思、过悲。
饮食调护:选择营养丰富而且易于消化的食品。宜选用补气药膳调养身体,如小米、扁豆、红薯、牛肉、兔肉、猪肚、鸡肉、鸡蛋、马铃薯等。忌辛辣、燥热、酒类等生火动血之品。
活动调护:不宜进行强体力运动,采用低强度、多次数的运动方式,适当地增加锻炼次数。不宜做大负荷运动和大出汗的运动,忌用猛力和做长久憋气的动作。
(3)瘀血质:指体内有血液运行不畅的潜在倾向或瘀血内阻的病理基础,并表现出一系列外在征象的体质状态。
体质特征:瘦人居多,常平素面色晦暗,皮肤偏暗或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易患疼痛,口唇暗淡或紫,舌质暗有点、片状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象细涩或结代。性格心情易烦,急躁健忘。易患出血、瘕、中风、胸痹等病。
(4)痰湿质:由于水液内停而痰湿凝聚,以黏滞重浊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体质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性格偏温和、稳重恭谦、和达、多善于忍耐。痰湿之人多见形体肥胖,风痰走窜经络,气血运行不利,或痰热蒙蔽清窍,均可发生中风。
情志调护:适当增加社会活动,开阔眼界。学会运用倾诉、听音乐、适当运动的多种方式自我排遣,舒畅心情。
饮食调护:宜清淡,少食肥甘厚腻、生冷滋润之品。可选用赤小豆、扁豆、蚕豆、花生、枇杷叶、文蛤、海蜇、竹笋等。
活动调护:运动时应当避开暑热环境,秋高气爽,登高而呼,有助于调理脾胃,清热化湿。宜选择中小强度较长时间的全身运动,如散步、慢跑、乒乓球、羽毛球。运动负荷强度较高时,要注意运动的节奏,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
备忘录:
体质是相对稳定的特质,“相对稳定”意味着体质是可变的。导致体质可变性的原因一是人体的自发性内因,如年龄等,二是外界随机性环境因素,如饮食、起居、疾病等。在辨清体质的前提下,通过积极的干预,调整和改善体质,消除不利因素对中风发生发展的影响,对预防中风发生有重要的作用。
5.如何辨中风的闭证与脱证
今天,隔壁床来了一位新的病人老林,据说跟我一样得的是中风。他的老伴告诉我们,老林有高血压病史,没有系统地服用降压药。昨晚为女儿婚姻的事情生气。气头上,家里人发现老林有点不对劲,脸色发青、发暗,接着一下子晕倒了,叫了好几声都没回应。嘴巴闭得很紧,牙齿咬得很紧,想要给他喂点开水都弄不开嘴巴。两手也很用力地握拳,像抓什么东西似的,全身都僵硬掉了。家里人吓坏了,医院了。
回想我发病的情形跟老林不太一样。听我女儿说,当时我一下子晕倒后,嘴巴张得挺大的,两手是摊开的,而且还汗流不止,手脚冰冷,大小便都跑出来了,全身软绵绵,没有一点力气。经询问医生才知道,中风病分两个不同的证。老林是典型的闭证,而我是典型的脱证。
6.中医的虚、风、痰、火、气、血与中风有什么关系
生病后开始研究中医。中风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而其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之神明失用。病因有很多方面,其中与“虚、风、痰、火、气、血”这六者关系最为密切。
首先“虚”,主要是阴虚、气虚。年老体弱或者久病耗伤气血,气血虚弱。阴血亏虚失去凉润柔和之性,筋脉失去滋养,又不能制约阳气相对亢盛,所以出现手脚抽动、肌肉跳动、痉挛。气虚就是动力不足,推动血液无力,血液流动不畅形成瘀血,阻滞脑脉,出现中风。
“风”主要讲的是“肝风”。《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劳倦内伤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出现眩晕欲仆、口眼歪斜、肢体麻木震颤。
“痰”主要是“风痰、湿痰”。“百病皆由痰作祟”。脾失健运或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郁互结,携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发为中风。
“火”主要是“肝火、心火”。“情志过极化火”或“气郁化火”,故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
“气”主要是“气逆”,是指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以脏腑之气逆上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怒则气上”,因此暴怒最容易出现气逆伤肝。肝为藏血之脏,所以血随气逆,壅遏脑络出现中风。
“血”主要是“血瘀”,是指血液运行迟缓,流行不畅,甚至血液停滞的病理状态。血瘀脑窍是导致中风的重要因素。
备忘录:
中风离不开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者,这六个因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都容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引起昏仆偏瘫,发为中风。
7.中风如何进行中医急救
在很多人眼里,中医是四平八稳的“慢郎中”,对于急症的治疗束手无策。中医除了治未病、治大病之外,还有一种神奇的功效——治急症。在住院期间,有幸跟一位老专家学习了昏迷中医徒手急救法,适用于中风急救。希望更多的病友从中受益,特记录如下。
(1)人中:
手法操作:以拇指指甲点切人中穴,并向上推压鼻中隔。
指感:酸、胀、麻直达鼻根部,甚者泪水溢出。
作用:醒脑开窍。
适用:适用于虚脱、晕厥、昏迷及休克。
(2)素髎:位于督脉经鼻柱上端鼻尖软骨中,有动静脉鼻背支,分布于筛前神经鼻外支。
手法操作:以拇指指腹托住鼻尖下方,用食指及中指夹住鼻翼两侧,三指并力向鼻上方推压。
指感:使鼻根部出现明显酸、胀、麻感,甚者泪水溢出。
作用:醒脑开窍、升高血压及兴奋呼吸中枢。
适用:昏迷、休克(出血陛低血压及呼吸衰竭性休克)。
图1人中穴与素髎穴
(3)机关穴:位于下颌骨升支中点后缘。相当于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骨面上。
手法操作:医者用拇指、食指抓住耳郭中间部分提起作为固定点,两手中指指尖同时点按两侧穴位。
作用:醒脑开窍、开口噤。
适用:各类昏迷、休克病人同时合并牙关紧闭者。
图2机关穴
(4)中冲: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手法操作: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并用。食、中指固定病人中指,拇指指甲交叉点切穴位。
指感:酸胀沿中指传到手心(劳宫或大陵穴)。
作用:醒脑开窍、宽胸理气、解胸闷胸痛。
适用:各类昏迷、休克病人(尤其心源性休克者)。
图3中冲穴
(5)虎边穴:位于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内缘。
手法操作:医者用拇指指尖带指腹点按该穴至掌骨骨面上。注意两侧穴位同时选用。
指感:酸、胀、麻直达手心或至后溪穴(位于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作用:醒脑开窍,伸散五指。
适用:各类昏迷、休克病人(尤其双手握固者)。
图4虎边穴
中风病人往往可在数分钟内有生命危险,医院。因此,学会急救常识,极有意义,可以为病人赢得宝贵的生存时间。
备忘录:
徒手急救法简便易行,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施以救急。可以为病人争得一段时间,为后期的抢救创造条件。
8.预测中风的恢复情况
相信得过中风的病友跟我一样,对主管医生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医生,我这病重不重?什么时候能好?能恢复成什么情况?以后还会不会复发?这些问题都涉及疾病的预后。所谓预后,就是指预测疾病的可能病程和结局。一般可对其以下几方面进行预测:
(1)生命危险指数
判断中风病人有无生命危险,可从以下6个方面观察(见表3)。
表3中风病人生命危险指数
神志
神志改变越严重,其康复的效果就越差
体温
体温波动是患者病情危险的征兆,预后也往往较差
出血
引发消化道出血,属于病情危重,死亡率高
肢体
出现肢体反复抽搐,表明颅内压升高,脑部缺血、缺氧较重
年龄
年龄越大的患者,康复的效果越差
血压
血压越高,康复效果越差
(2)上下肢的功能能否得到恢复(表4)
表4上下肢功能恢复预测
上肢
手部仍能自主地进行简单的活动,上肢的功能基本可恢复正常;
在发生中风的1个月以后才能做简单的手部活动,上肢的功能难以恢复正常还取决于其在病情稳定以后进行康复训练的时间,及早地进行康复训练可促进病人神经和肌肉功能的恢复
下肢
仰卧,将其患侧下肢伸直并向上抬起,若能够抬起且其膝关节能够伸屈,将有可能恢复到独立行走的程度;
若患侧下肢不能抬起,仅能在床上做屈伸动作,或虽不能屈伸,但将患者扶起后其膝关节能够保持弯曲而不向两侧倾斜,将有可能恢复到扶拐行走的程度;
若患侧下肢半年后仍不能抬起、屈伸,则恢复行走的可能性极小
(3)疾病是否会复发
所有中风的病人,若其原来所患有的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或高脂血症、心脏病变如心房纤颤等基础疾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将会发生第二次中风。
备忘录:
中风的恢复情况取决于多个方面。要结合中风的性质(即是中经络还是中脏腑)、病情的轻重和治疗的情况,以及自身身体素质、精神状况和发病后的康复训练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当然,也提示我们,疾病本身的情况固然重要,我们如何对待疾病也是决定预后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治愈白癜风要多少钱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yfzz/6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