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特色治疗

左艳丽,现医院回医药脑病科工作,年研究生毕业宁夏医科大学,硕士学位。专业方向:中医回医防治心脑血管病的临床和理论研究。先后发表论文6篇,参与国基金课题研究2项,省级、市级和校级课题多项。

贾戌生,年生,宁夏银川市人。江西中医药大学针推专业级学生。热衷中医回医民族传统医术,酷爱民族传统医学文化,有志于民族医学的弘扬和光大。回医李氏马刺针刀高陵流派第三代传人。

概念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国外又称为“溃疡性大肠炎”或“特发性结肠炎”。中医称为“痢疾”、“泄泻”、“便血”、“肠风”和“脏毒”。

本病可发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20~40岁,女性多于男性。

病因

本病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炎症性肠病,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免疫因素与遗传因素有关,而其他各种因素多是诱发因素。

(一)免疫因素

1.体液免疫

本病患者免疫球蛋白常有升高,并可在血清中找到多种非特异性的抗结肠抗体。

2.细胞免疫

本病的发生与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有关。

3.免疫复合体

免疫复合体可能是产生本病的局部病变的原因之一。

(二)遗传因素

多数学者认为遗传因素是UC发病的重要因素。

有关数据表明,炎症性肠病患者与普通人群相比,其家族发病率较高,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

  此外,本病的发生具有地区性差异,欧美国家的家族性及发病率明显高于亚洲人群。在种族差异上白种人发病率高,黑种人发病率低。

(三)肠道菌群失调

有学者认为肠道内致病菌与正常菌群的比例失调是UC发病的触发点。

(四)环境因素

一系列研究表明,饮食不当、劳累、精神紧张、吸烟、阑尾切除、服用避孕药、妊娠等,都可以使易感者对肠道细菌的免疫反应能力下降,导致了肠道对正常菌群的耐受性降低,从而诱发了溃疡性结肠炎。

(五)感染因素

感染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密切相关,感染可促使溃疡性结肠炎发生,但具体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六)其他因素

食物过敏,精神障碍,以及一氧化氮、血管损伤与血小板聚集、抗内皮细胞抗体等因素均与UC发生有关。

临床表现

1.便血

便血是UC的早期和最主要症状,早期是鲜血或暗色血便,后期是黏液或脓血便。鲜血多为直肠溃疡,一般血量比较大。出血日久,可导致贫血。

2.腹痛

重症和活动期,腹痛比较明显,疼痛拒按,在排便后或给予止痛剂方可缓解。

3.里急后重

急于想排便,但排出不畅,肛门重坠,多伴有脓血便。排便次数多。

4.腹泻

是否腹泻和腹泻的次数,反映溃疡侵犯的范围,如果仅发生在直肠,大便一般会成形,也很少会腹泻。但如果累及全结肠,就会出现腹泻,最多时可达日行数十次,消瘦严重。

5.肠外症状

偶尔会伴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肝功能障碍和皮肤病变及发热等。

检查

1.腹部触诊

左下腹部或下腹部可有压痛,病重出现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应注意是否并发急腹症。

2.内镜检查

这是UC目前最重要的检查手段。镜下见肠段黏膜充血、水肿、粒状突起、多发性点状或斑片状浅小糜烂或溃疡,表面有黏液或黄白苔。肠黏膜较脆弱,镜角擦过易出血,由于水肿和淋巴组织增生,可见假性息肉。

3.X线检查

肠黏膜皱襞纹理紊乱,肠管边缘模糊,重者肠管边缘可见毛刺状或锯齿状变化。如见圆形充盈缺损,常为假性息肉,重者肠袋消失,肠管呈狭长的铅管状。

4.实验室检查

(1)粪便检查

肉眼可见有血、脓、黏液,急性期镜下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巨噬细胞,大便培养无致病菌。

(2)血液检查

重病患者多有轻中度贫血,血红蛋白减少,白细胞正常。

(3)免疫学检查

1)体液免疫活动期测免疫球蛋白,可见IgG、IgM、IgA增高,以IgG明显增高最为多见。

2)细胞免疫部分患者T、淋巴细胞百分数低于正常。

5.病理检查

可见黏膜炎性细胞浸润,异性上皮细胞增生,腺体排列异常,上皮纤维化,有隐窝形成等。

诊断

1.临床表现

典型临床表现为慢性腹泻、黏液血便,腹痛呈慢性反复发作或持续性,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少数患者典型症状不明显,只出现便秘或无明显血便,应结合辅助检查协助诊断。仔细询问患者各项既往病史,注意有无关节、口腔、眼、皮肤、肝脾等肠外表现。

2.乙状、纤维结肠镜

(1)受累结肠黏膜呈多发性浅表溃疡,伴有充血、水肿,病变多由直肠起始,往往累及其他结肠,为弥漫性分布。

(2)肠黏膜外观粗糙不平,呈细颗粒状,组织脆弱易出血或覆盖脓性分泌物,似一层薄苔附着。

(3)结肠袋往往变平或变钝,有时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假性息肉。

3.钡餐灌肠检查

(1)结肠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或结肠呈管状外观。

(2)多发性溃疡或有多发性假性息肉表现。

(3)结肠黏膜活检病理变化呈现炎症反应,同时常可见黏膜糜烂、隐窝脓肿、结肠腺体排列异常及上皮改变。

分类

1.按病情

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2.按临床过程

可分为初发型、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和急性暴发型。

3.按病变范围

可分为直肠炎和乙状结肠炎、左半结肠炎、右半结肠炎、区域性结肠炎和全结肠炎。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并发症可有中毒性结肠扩张;肠穿孔;大出血;息肉;癌变;小肠炎;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的并发症,如关节炎、皮肤黏膜病变和眼部病变。

治疗

UC一旦确诊,应尽快接受系统治疗。

现代医学治疗

1.一般疗法

轻中度:进食高营养、易消化食物。注意休息,防止过劳。

重度:禁食,静脉给以营养要素,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症状。卧床休息。

2.药物治疗

(1)氨基水杨酸类常用的药物有柳氮磺吡啶(SASP)、奥沙拉嗪和美沙拉嗪。

(2)糖皮质类激素常用药物有强的松、强的松龙,为抑制UC急性活动期炎症的有效的药物之一。

(3)免疫抑制剂适用于激素无效或依赖,及不能行手术治疗者。

(4)益生菌制剂可以与上面任何药物配合使用。

(5)中药治疗临床多以健脾温肾,祛湿化瘀为治疗原则。

3.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是治疗UC的首要治疗方法,但当内科治疗无效或者伴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时要选择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经腹结肠切除、全结直肠切除加永久性末端回肠造口或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重建“新”直肠以恢复肠道连续性。是否需要手术及具体手术方式需要医生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病情做出最终决策。

中医药特色治疗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以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其发病原因及机理尚不完全清楚,该病缠绵难愈,易复发,且有癌变倾向,已被WHO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因中医药治疗UC具有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以及副作用少的特点,可以长期维持康复治疗。

病因病机

对于UC的病因,中医认为多因禀赋异常,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所致。上述5种相关因素,可能是单独致病,更可能是多种病因合力致病,病位在脾胃与大小肠。其发病机理为浊邪壅塞肠中,传导失司,气机不通,气血壅滞,肠络受损,下痢赤白。现代中医医家对病机主要有如下一些认识:①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血淤为局部病理变化;②证属本虚标实,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慢性静止期或慢性持续活动期则多表现为脾肾两虚或虚实夹杂;③虚中有实,虚实夹杂,脾胃虚弱贯穿于整个病程中,初发期和反复发作期以邪气盛为主兼见脾虚;缓解期多邪退正虚,脾虚为主兼见邪实,而血瘀肠络为局部病理改变,更使本病迁延难愈;④本病发病关键是湿热留滞大肠,其病变可涉及血分,且兼夹证繁杂。在基本病机基础上,有偏寒偏热之别,偏寒者多兼气虚阳虚,偏热者多兼营热阴虚;⑤本病也有可能是“毒瘀致痈”,具体而言是一种“肠胃生痈”,乃因毒邪壅滞气血所致。总体上看,多数医家对UC的认识可以归纳为:脾气亏虚为发病之本,湿热邪毒为致病之标,瘀血阻络贯穿疾病始终,内疡形成为局部病理变化。

辨证分型及治法

由于病因病机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因此UC辨证有虚实之分,证型之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了本病的辨证分型标准,即:湿热内蕴,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肝郁脾虚,阴血亏虚,气滞血淤的证型。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提出辨治方法:湿热蕴结证治以清利湿热,佐以理气行滞;脾虚湿滞证治以健脾化湿,佐以理气行滞;肝旺脾虚证治以抑肝扶脾,理气行滞;脾肾阳虚证治以温肾暖脾,固涩止泻;气滞血瘀证治以行气活血,佐以健脾运湿。临床多数治疗UC的报道符合上述的原则与标准,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也有许多医家根据自己临床经验及对该病的认识将本病分为不同的证型,进行辨证论治。有学者认为本病主要病位在肠,同时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常施以调肝和脾助运、芳香化湿泄浊、清利湿热理肠导滞、活血通络止痛、健脾益气升阳及温肾暖脾涩肠诸法。还有将“溃结”辨证分为肝郁犯脾、肝脾失调,湿热犯脾、脾为湿困,脾胃虚寒与脾肾阳虚型。如有人将UC分作大肠郁热型、脾虚夹湿热型及脾肾阳虚型。还有将本病分型为湿热困脾阻滞肠胃、肝郁胃滞、肠络淤阻、寒热交织肠胃、脾肾阳虚,认为总的治法应为清热、渗湿、导滞、温中、补虚、固涩六法。也有将UC分为湿热蕴结、肝脾不和、脾胃虚寒、肾阳虚衰进行治疗。有人将其分为肝脾湿热、肝郁脾虚、脾虚夹湿、脾阳虚、脾肾阳虚五证型。还有总结文献各证型出现的频率依次为: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淤血阻络证、寒热错杂证。更有用平衡中焦法将UC分为升降失常、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三型。

中药复方治疗的临床研究

在辨证分型确立治法基础上,临床医家运用中药复方对UC进行治疗,取得一定疗效。

1单纯内服治疗有人采用自拟当归活血汤(当归、黄柏、生地等),治疗30例UC,总有效率92.7%。有人采用健脾清肠汤(党参、焦白术、陈皮等),治疗62例UC,以柳氮磺胺吡啶(SASP)、氟哌酸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32%,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人运用温里化痰法(熟附子、干姜、党参等)治疗60例UC,对照组用SASP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还有将例UC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口服乌梅败酱方煎剂(乌梅、茯苓、黄连等)和对照组口服虎地胶囊与美沙拉嗪肠溶片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两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2单纯保留灌肠治疗有人应用肠康液大肠水疗系统给药(白术、白芍、防风等制成药液,用大肠水疗治疗机注入结肠并作适当保留)治疗30例UC,对照组口服SASP片,并用甲硝唑等保留灌肠,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7%,两组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有人用黄桂灌肠剂(大黄、黄芩、黄柏等)治疗47例UC,对照组以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保留灌肠,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有人用结肠汤(黄芪、党参、白术等)加云南白药保留灌肠治疗36例UC,并与氢化可的松等保留灌肠治疗作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1%,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还有应用三黄汤加减保留灌肠(黄连、黄柏、黄芩等)治疗76例UC,对照组用灭滴灵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4%,两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3内服加保留灌肠或结合其它疗法治疗有人采用健脾愈疡汤内服(黄芪、炒党参、山药等),配合灌肠方灌肠(地榆、白及、石菖蒲等)综合治疗本病,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与对照组(口服补脾益肠丸,SASP灌肠)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有人采用口服愈肠胶囊(黄芪、山药、茯苓等)结合灌肠制剂(大黄、败酱草、白及等)治疗例UC,结果总有效率85.9%。有人以辨证分型内服中药(湿热内蕴型投白头翁、黄柏、黄连等,脾胃虚弱型投党参、白扁豆、陈皮等,脾肾阳虚型投补骨脂、肉豆蔻、赤石脂等,肝郁脾虚型投白芍、当归、肉豆蔻等,阴血亏虚型投玄参、生地黄、麦冬等,气滞血瘀型投桃仁、当归、川牛膝等)配合保留灌肠(败酱草、丹参、白及等)治疗本病67例。结果总有效率97%,其中对湿热内蕴型疗效最好。有人应用口服乌白汤(乌梅、白头翁、黄连等),配合中药保留灌肠(乌梅、白头翁、黄连等)治疗90例,对照组口服SASP,配合甲硝唑、地塞米松保留灌肠,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7%。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还有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内服、针灸法及中药灌肠法治疗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6.9%。

预后

UC是一种慢性疾病,也就意味着,会很顽固,会反复发作,但一般不会危及生命。

预防

该病的特点是容易反复发作并迁延难愈,所以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经济及心理压力。许多患者会感觉戴了一顶重重的帽子,整天压地自己喘不过气来。

因此一旦患病,调理好心理状态非常重要。正确对待疾病,树立起打长久战的信心,保持心情愉悦,让自己充满正能量,身体的正气旺盛才能战胜疾病。

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太过劳累。暴发型、急性发作和严重慢性型患者,应卧床休息。

应进食柔软、易消化、富有营养和足够热量的食物。宜少食多餐,补充多种维生素可以促进溃疡的愈合。少食生、冷、油腻及多纤维素的食物。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注意食品卫生,避免肠道感染诱发或加重本病。忌烟酒、辛辣食品、牛奶和乳制品。

自我调养生息的同时要严格遵照医生的嘱咐,按时吃药定期复查才是保证疾病痊愈的前提。









































北京治疗白癜风术哪家医院好
专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yfzz/5723.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