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头痛(次要) (一)概述头痛是指颅内或颅外疾病对头部疼痛敏感结构的刺激,造成头颅上半部(眉毛、耳轮上部、枕外隆突连线以上)的疼痛。 对疼痛敏感的头颅结构包括颅外结构(头皮、皮下组织、肌肉、帽状腱膜、骨膜、黏膜、颅外血管)和颅内结构(颅内动脉、静脉、静脉窦、脑膜、Ⅴ、Ⅹ、Ⅺ对颅神经、颈1-2神经、丘脑感觉中继核等组织)。上述某一或数个结构一旦受累,就可产生头痛。 (二)常见原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特点 1.常见病因 按疾病累及头部疼痛结构和不同,头痛可分为8类: 1)颅与颅外结构疾病:颅骨、眼(青光眼等)、口腔、五官科(副鼻窦、乳突)炎症或肿瘤或肉芽肿等疾病。 2)外伤性头痛:颅脑外伤、脑震荡后综合征。 3)血管性头痛:继发性血管性头痛(发热、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Tolosa-Hunt综合征、高血压、重度子痫前期、癫痫后、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和颞动脉炎、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缺氧、高二氧化碳血症等);原发性血管性头痛(偏头痛、丛集性头痛)。 4)肌源性头痛:继发性肌收缩性头痛;原发性肌收缩性头痛(紧张性头痛)。 5)脑膜疾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各种急性和慢性脑膜炎和脑膜脑炎、脑膜癌病。 6)脑脊液动力学变化:颅内压增高,交通性、阻塞性和正常压力性脑积水,颅内占位病灶(各种脑瘤、囊虫病和包虫病等寄生虫病、脑脓肿、转移瘤、肉芽肿等),颅低压性头痛。 7)反射性头痛:咳嗽性头痛。 8)精神性头痛:癔症性头痛、妄想等精神性头痛、抑郁性头痛。 2.临床表现头痛可局限于某一侧、枕部或全头部。双颞或枕部持续性钝痛或头部束带紧扎样头痛,无搏动性也无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疼痛部位有压痛,不影响日常生活的头痛,则为肌收缩性头痛(紧张性头痛)。 颞侧或双颞侧,全头部的搏动性头痛,头痛持续数小时或1天。头痛时伴恶心、呕吐,甚至腹泻,面色苍白等自主神经症状,且有畏光和(或)畏声,睡眠后减轻,反复发作,此为血管性头痛。出现下列表现之一者应高度疑为器质性病变的头痛,应深入检查:①首次发作剧烈头痛;②亚急性起病头痛,数周内持续性进行加重;③头痛过程逐渐出现视盘水肿;④头痛伴有强迫头位;⑤慢性头痛过程出现癫痫、言语障碍、瘫痪等神经系统损害。 4.伴发症状及临床意义强迫头位,头位变化时头痛加重或意识障碍,见于四脑室肿瘤和寄生虫、后颅窝或颅脊交界处肿瘤。头痛伴有视神经盘水肿和恶心、呕吐,见于各种原因造成的颅内压增高或高血压脑病。直立后数分钟头痛逐渐加重,平卧后头痛缓解、平卧位脑脊液压力低于7OmmH2O,则为颅低压性头痛。 头痛伴发热,脑膜刺激征,见于各种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伴脑实质损害表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癫痫、失语、认知障碍、意识障碍等)。见于脑血管意外、脑炎、脑肿瘤、脑挫裂伤。 (三)例题 例题1.下列哪项是引起头痛的颅脑病变? A.颅底凹入症 B.颅骨肿瘤 C.颈椎病 D.三叉神经痛 E脑肿瘤
『正确答案』E
例题2.下列哪项是引起头痛的全身性疾病? A.三叉神经痛 B.偏头痛 C.贫血 D.脑供血不足 E.脑外伤后遗症
『正确答案』C
例题3.下列哪项是引起头痛的颅外病变? A.脑震荡 B.蛛网膜下腔出血 C.脑栓塞 D.颅骨肿瘤 E脑膜炎
『正确答案』D
例题4. A.神经功能性头痛 B.脑内寄生虫 C.青光眼或脑瘤 D.偏头痛 E颅内压增高 4.应用麦角胺可缓解
『正确答案』D
5.头痛伴视力障碍可见于
『正确答案』C
6.头痛伴癫痫可见于
『正确答案』B
7.头痛伴神经功能紊乱者
『正确答案』A
十四、意识障碍(重要) (一)概述意识障碍是指人对自身及外界环境的觉醒、警觉水平和进行感知、认识和理解并作出适宜反应能力的丧失所表现出的一组神经功能缺失综合征。 意识障碍包括意识清醒水平的障碍和(或)意识内容(认知和理解并作出适宜反应能力的高级神经活动)的障碍的两个方面。 (二)常见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特点 1.颅内疾病 (1)天幕上局限病变。 (2)天幕下局限病变。 (3)脑弥漫性病变。 (4)癫痫性昏迷。 2.颅外疾病 (1)缺乏正常代谢物质。 (2)内脏疾病(内源性中毒)与内分泌病。 (3)外源性中毒。 (4)水、电解质或酸、碱平衡障碍: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碱中毒;血钠、血镁或血钙的过高或过低症;低磷血症。 (5)体温调节紊乱:中暑、高热或体温过低。 (6)感染:败血症、急性中毒性脑病等。 (7)癌肿:癌性脑病。 清醒意识必须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上行投射系统完整。特异性上行投射系统是各种感觉传入通路的总称。人体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接受躯体感觉冲动,经各传导束终止于丘脑特异性核团,再投射到大脑皮质相应的感觉区,引起大脑皮质的觉醒。丘脑非特异性核团冲动途经脑干时发出侧支或脑干网状结构;后者弥散地作用于整个大脑皮质,使大脑皮质处于醒觉状态,称为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丘脑下部则接受来自内脏的感觉冲动及体液性刺激,激活大脑边缘系统,称为丘脑下部激活系统。大脑皮质受到这两种激活系统的调节与维持,保持觉醒状态。大脑皮质又通过皮质网状束的离皮质联系,向网状结构传递反馈神经冲动,以调节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活动。 因此,凡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丘脑下部激活系统或大脑皮质发生器质性或可逆性病变时,均可引起上述回路损害出现意识障碍,损害或抑制脑干网状结构引起醒觉障碍。双侧大脑半球的急性广泛损害或功能抑制(如代谢性脑病)固然可以引起急性意识障碍或昏迷;一侧大脑半球的急性广泛病变,尤其是主侧半球,亦可发生意识障碍。颅内局灶病变一般不引起意识障碍,但由于病变的性质、部位、大小,病变发生发展速度及伴随的病理变化(脑循环障碍、脑水肿,颅内高压等)不同,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例如,局灶病变小但伴有广泛脑水肿(如脑转移癌),或脑脊液循环阻塞而引起颅内高压(如第四脑室肿瘤),可产生意识障碍;病变侵犯间脑部位也可早期发生意识障碍,并且进展迅速。缓慢发展的大脑局灶病变一般无意识障碍,但如合并脑疝,病人可迅速进入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分嗜睡、意识模糊、昏睡和昏迷四种表现形式。其中昏迷是严重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持续的中断或完全丧失,分三阶段: (1)轻度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可出现防御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吞咽反射可存在。 (2)中度昏迷对周围事物及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对剧烈刺激可出现防御反射。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眼球无转动。 (3)深度昏迷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深、浅反射均消失。
无意识自发动作
压眶疼痛反应
唤醒反应
腱反射
瞳孔对光反射
生命体征
嗜睡
有
明显存在
呼唤有反应
存在
存在
稳定
昏睡
有
存在
大声呼唤有反应
存在
存在
稳定
浅昏迷
可有
迟钝
无
存在
存在
无变化
中昏迷
很少
重刺激可有
无
消失
迟钝
轻度变化
深昏迷
无
无
无
消失
消失
显著不稳定
Glasgow昏迷评分法
睁眼反应
得分
言语反应
得分
运动反应
得分
能自行睁眼
4
能对答,定向正确
5
能按吩咐完成动作
6
呼之能睁眼
3
能对答,定向有误
4
刺痛时能定位,手举向疼痛部位
5
刺痛能睁眼
2
胡言乱语,不能对答
3
刺痛时肢体能回缩
4
不能睁眼
1
能发音,无语言
2
刺痛时双上肢呈过度屈曲
3
不能发音
1
刺痛时四肢呈过度伸展
2
刺痛时肢体松弛,无动作
1
评定睁眼、语言及运动反应,三者相加表示意识障碍程度,最高15分,表示意识清醒,8分以下为昏迷,最低3分,分数越低表明意识障碍越严重。 (三)例题
例题1符合浅昏迷的临床表现是
A.对疼痛刺激有反应B.可以唤醒C.无意识的自主运动消失D.四肢腱反射消失E.生命体征不稳定
『正确答案』A
例题2符合中度昏迷表现的是A.对光反射存在B.角膜反射存在C.眼球无转动D.对剧烈刺激无反应E.腱反射存在
『正确答案』C
例题3.下列引起意识障碍的疾病,其中哪项属颅内感染? A.高血压脑病 B.脑梗塞 C.脑血栓形成 D.脑型疟疾 E.癫痫
『正确答案』D
例题4意识障碍伴瞳孔散大可见于 A.颠茄类中毒 B.吗啡类中毒 C.巴比妥类中毒 D.有机磷农药中毒 E.毒蕈类中毒
『正确答案』A
例题5意识障碍伴瞳孔缩小可见于 A.颠茄类中毒 B.有机磷农药中毒 C.酒精中毒 D.氰化物中毒 E.癫痫
『正确答案』B
例题6中度昏迷与深昏迷最有价值的鉴别是 A.各种刺激无反应 B.不能唤醒 C.无自主运动 D.深浅反射均消失 E.大小便失禁
『正确答案』D
例题7 A.高血压脑病 B.颅内高压症 C.吗啡、巴比妥类中毒 D.流行性脑膜炎 E.重度休克 1.意识障碍伴发热
『正确答案』D
2.意识障碍伴呼吸缓慢
『正确答案』C
3.意识障碍伴高血压
『正确答案』A
十五、抽搐(次要) (一)概述抽搐指骨骼肌的强直性、持续性的收缩或间隙性的收缩或二者兼有的发作,抽搐表现为全身性、对称性、伴有或不伴有意识丧失。抽搐是一组症状群。 (二)常见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特点 1.颅内疾病 (1)颅内感染:各类病毒性、细菌性及真菌性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 (2)脑外伤:产伤(脑挫伤、颅内出血、硬膜撕裂)、急性颅脑外伤、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外伤后瘢痕等。 (3)寄生虫病:脑内血吸虫病、肺吸虫病、囊虫病、包虫病等。 (4)血管性疾病: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硬化症。 (5)肿瘤:大脑凸面的脑膜瘤、神经胶质瘤等。 (6)先天异常及变性疾病:结节性硬化、脑-面三叉神经血管瘤等。 2.全身性疾病 (1)感染:中毒性肺炎、中毒性菌痢、败血症、狂犬病等。 (2缺氧:一氧化碳中毒、窒息、肺水肿、休克、溺水、严重贫血。 (3)心源性缺血:阿-斯综合征、直立性低血压、颈动脉窦过敏等。 (4)代谢、营养及内分泌疾病:低血糖(包括胰岛素过量、胰岛细胞瘤及饥饿性低血糖等)、蛋白质及氨基酸代谢异常。 (5)外因性中毒:工业毒物(苯、铅、砷、汞等)、农药类(有机磷、有机氯等)。 (6)物理性损害:严重的热射病及日射病、触电等。 (7)其他:子痫、结缔组织病、嗜铬细胞瘤、停药综合征(如苯巴比妥、甲丙氨酯)等。 1.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造成抽搐。造成神经元非同步的异常放电的原因有: (1)神经递质的变化: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和兴奋性递质谷氨酸异常导致癫痫发作。当兴奋性神经递质过多(如有机磷中毒时)或抑制性神经递质过少均可导致抽搐。 (2)离子通道和膜电位变化 2.非大脑功能障碍引起的肌肉异常收缩。其电兴奋信号来源于下运动神经元,主要是脊髓的运动神经元或脑干的周围运动神经元。如破伤风杆菌外毒素选择性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脊髓、脑干的下运动神经元)的突触,使其肿胀而发生功能障碍。士的宁中毒引起脊髓前角细胞过度兴奋,发生类似破伤风的抽搐。各种原因的低钙血症,除了使神经元膜通透性增高外,也常由于下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周围神经)和肌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而兴奋性升高,引起手足搐搦。 1.癫痫发作:是由于皮质神经元突然异常放电引起短暂大脑功能失调,出现突然意识丧失,肢体和躯干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或两者都有的发作。每次通常只持续数秒或数分钟。严重者呈持续状态。临床上癫痫发作分为惊厥性和无惊厥性两种,癫痫大发作也可称惊厥。在儿科的发热惊厥又分为单纯性热性惊厥和复杂性热性惊厥。 2.手足搐搦:间歇发作的手部肌肉的痉挛。即手指伸直内收、拇指对掌内收、掌指关节和腕部屈曲的痉挛发作,常伴有上肢伸直和外旋。下肢搐搦时,足趾和踝部屈曲,膝伸直痉挛发作。可见于低血钙。 3.抽动:指小范围的骨骼肌不规则、短暂、急速地抽动,引起动作十分轻微并迅速消失。如急速眨眼和歪唇或面部闪动或轻微甩头等。 (三)例题 例题1惊厥伴脑膜刺激征可见于下列疾病,除外 A.脑膜炎 B.脑膜脑炎 C.假性脑膜炎 D.肝性脑病 E蛛网膜下腔出血
『正确答案』D
例题2关于抽搐的概念,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抽搐是指四肢、躯干及颜面骨骼肌非自主强直与阵挛性抽搐,并引起关节运动。 B.抽搐表现为全身性、对称性、伴有或不伴有意识丧失。 C.癫痫大发作与惊厥的概念相同。 D.癫痫小发作也称惊厥。 E.惊厥的发生机制,可能是大脑运动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所致。
『正确答案』D
例题3下列哪种疾病不会发生惊厥 A.中毒性菌痢 B.尿毒症 C.Adams-Stokes综合症 D.癔病 E.头皮血肿
『正确答案』E
例题4 A.急性感染 B.脑膜炎 C.癫痫大发作 D.癔病 E低血钙 1.惊厥伴有瞳孔扩大、舌咬伤见于
『正确答案』C
2.惊厥伴脑膜刺激征见于
『正确答案』B
3.惊厥伴有高热见于
『正确答案』A
4.手足搐搦症见于
『正确答案』E
5.抽搐惊厥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正确答案』D
十六、呕血(次要) (一)概述呕血(hematemesis)是指血液经口腔呕出,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形式之一。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是呕血的常见原因,全身性疾病也可导致呕血。 (二)常见病因和临床表现特点 1.常见病因 (1)上消化道疾病 1)食管疾病:食管憩室炎、食管贲门黏膜撕裂、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癌等。 2)胃及十二指肠疾病:消化性溃疡最常见,其次为服用非甾类抗炎药、乙醇和应激所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病变。 3)门脉高压可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或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 (2)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疾病:如肝癌、肝动脉瘤或肝脓肿破裂出血等。 (3)全身性疾病 1)感染性疾病:暴发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登革热、败血症等。 2)血液疾病:血友病、白血病、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3)结缔组织病: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累及上消化道。 4)其他:呼吸功能衰竭、尿毒症等。呕血的病因很多,最常见的病因为消化性溃疡,其次为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上消化道肿瘤,因此呕血的病因应首先考虑上述四种疾病。当病因未明时,也应考虑一些少见疾病,如血友病、血管畸形、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临床表现特点 (1)呕血与黑便:呕血前可有上腹不适和恶心,而后呕吐出血性胃内容物。其颜色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的多少以及在胃内停留时间的长短有关。出血位于食管、出血量多、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则呈鲜红色或混有凝血块呈暗红色;当出血在胃内停留时间长或量较少,则因血红蛋白与胃酸作用形成酸化正铁血红蛋白,呕吐物可呈咖啡渣样或棕褐色。呕血的同时因部分血液经肠道排出体外,血红蛋白的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成硫化铁。可形成黑便(melena)出血量大时可呈暗红色血便。 (2)周围循环障碍: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出血量小于血容量的10%-15%时,除头晕外,多无血压、脉搏等变化;但当出血量达血容量的20%以上,则有冷汗、心慌、脉搏增快、四肢厥冷等急性失血症状。若出血量达30%血容量以上,则出现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频数微弱、呼吸急促及休克等。 (3)血液学改变:起初不明显,随后由于输液及组织液的渗出等情况,血液被稀释,红细胞比容及血红蛋白逐渐降低。 (4)其他:大量呕血可出现发热、氮质血症等表现。十七、便血(次要) (一)概述便血(hematochezia)是指血液由肛门排出的消化道出血。便血颜色可呈黑色、鲜红、暗红,少量出血时可无粪便颜色改变,需经隐血试验才能确定者,称为粪便隐血。 (二)常见病因和临床表现特点 1.常见病因 (1)下消化道疾病 1)小肠疾病:肠结核、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套叠等。 2)肠道血管畸形:分为先天性血管畸形、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3)直肠肛管疾病:直肠肛管损伤、直肠息肉、直肠癌、痔、肛裂、肛瘘等。 4)结肠疾病:阿米巴痢疾、急性细菌性痢疾、结肠息肉、结肠癌等。 (2)上消化道疾病:各种上消化道疾病出血时都可能出现便血,便血颜色与出血的量和速度有关。 (3)全身性疾病:白血病、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维生素C及K缺乏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尿毒症、肝脏疾病、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 2.临床表现特点 便血颜色可因出血量的多少、出血部位不同以及血液在肠腔内停留时间的长短而不同。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并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因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粪便呈黑色,并因为附有黏液而发亮,类似柏油,故又称柏油便。食用猪肝、动物血等也可使粪便呈黑色,应加以注意。服用铁剂、秘剂、炭粉及中药等药物也可使粪便变黑,但一般为灰黑色无光泽,且隐血试验阴性,可供鉴别。下消化道出血,如出血量大则呈鲜红,若停留时间长,则可为暗红色。粪便可全为血液或与粪便混合。血色鲜红不与粪便混合,仅于排便后有鲜血滴出或喷射出或黏附于粪便表面者,提示为肛管疾病或肛门出血,如痔、肛裂或直肠肿瘤引起的出血。急性细菌性痢疾多有黏膜脓血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可排出红豆汤样血便,并有特殊的腥臭味。阿米巴痢疾的粪便多为暗红色果酱样的脓血便。仔细观察粪便的颜色、性状及气味等对确立诊断及寻找病因有极大帮助。 少量的消化道出血,无肉眼可见的粪便颜色改变,须用隐血试验才能确定。隐血试验阳性提示出血量5ml/d,肉眼黑便提示出血量50ml/d。一般的隐血试验虽敏感性高,但存在一定的假阳性,故应结合临床其他表现如长期慢性贫血才能确定其临床意义。最近推荐使用抗人血红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学检测,可以避免隐血试验的假阳性。十八、紫癜(次要) (一)概述 紫癜是出血性疾病的常见皮肤表现,除过敏性紫癜外,一般紫癜均不高出皮肤表面,直径约2~5mm,其颜色随时间推移由红色逐渐变暗,7~10天后逐渐消失。与其有相同临床意义的是皮肤出血点(直径<2mm)和瘀斑(直径>5mm)。出血性疾病是指身体各部位(特别是皮肤和黏膜)自发性或轻微创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组疾病,常由于止血功能障碍引起。 正常机体具备很完善的止血功能,当小血管破损发生出血时,机体有着自动止血功能。止血过程包括机体小血管发生收缩、局部破损处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形成白色血栓(即血小板血栓)、凝血因子同时参与形成红色血栓(即纤维蛋白凝块),从而使出血被止住。整个过程中止血是由血管因素、血小板因素和凝血因素等积极参与所致,如果上述因素中任何一个或几个出现异常均可致出血。 (二)常见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特点 1.血管壁结构和功能异常 2.血小板数量或功能的异常 (1)血小板减少:1)血小板生成减少,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3)血小板分布异常。 (2)血小板增多: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2)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3)血小板功能缺陷:血小板在血管内的桶状分布具有维持毛细血管完整性的功能,同时通过载附、聚集等功能参与机体的止血和凝血过程,故当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时,均可引起皮肤黏膜出血,其特点为出血点、紫癜、瘀斑同时存在,并常伴有鼻出血、月经量多、血尿、黑便等,严重时可有颅内出血。 3.凝血异常 (1)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 (2)纤维蛋白(原)溶解亢进:1)原发性纤维蛋白原溶解亢进症,2)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G)。 (3)血循环抗凝物质:血循环中出现抗凝物质,如抗凝血因子ⅩⅢ抗体、抗凝血因子Ix抗体、狼疮抗凝物、肝素和肝素样抗凝物质增多等。凝血过程是由多种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过程,任何一个凝血因子缺乏、功能异常或有抗凝物质存在,均可引起凝血障碍导致出血,其表现特点为内脏、肌肉出血或软组织血肿,并有关节腔出血。皮肤黏膜紫癜相对少见。 4.综合因素临床可以由多种因素综合引起出血,如DIC。其临床表现特点为多部位重度出血,严重者可因颅内出血死亡。继发性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鉴别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
病史
无
有用药、输血、接触化学物、电离辐射史
原发病
无
有再生障碍贫血、肝病、溶血、结缔组织病、脾功能亢进
与感染的关系
在感染恢复期出现
与感染同时发生
贫血
无,若有,与出血量一致
明显,与出血量不一致
淋巴结肿大
无
可有
脾大
一般不大或轻度大
可有
骨髓巨核细胞
增多或正常伴成熟障碍
可减少
Coombs试验
阴性
可阳性
治疗
首选肾上腺皮质激素
去除原因,治疗原发病
十九、苍白乏力(次要) (一)概述 苍白乏力是贫血的主要表现,凡是贫血均可引起苍白乏力,因此本节实际上是介绍贫血。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在单位体积中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最低值,以血红蛋白浓度较为重要。依据我国的标准,血红蛋白测定值成年男性低于g/L、成年女性低于g/L、妊娠期低于g/L,可诊断为贫血。 贫血分度根据外周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数可将贫血分为轻、中、重、极重四度:血红蛋白从正常下限~90g/L属轻度,90~60g/L为中度,60~30g/L为重度,<30g/L为极重度。 (二)苍白乏力(贫血)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1.红细胞制造减少 (1)造血功能障碍即干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①造血干细胞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范可尼贫血;②红系祖细胞: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肾衰竭引起的贫血。 (2)造血原料缺乏或失利用:①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巨幼细胞贫血;②铁缺乏或失利用:缺铁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贫血。 (3)多种机制:骨髓病性贫血(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病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 (1)红细胞内在缺陷:①红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②红细胞酶异常: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③珠蛋白合成异常:镰形细胞贫血,海洋性贫血,其他血红蛋白病。 (2)红细胞外在因素:①机械性:行军性血红蛋白尿,人造心脏瓣膜致溶血性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②化学、物理或微生物因素:化学毒物及药物性溶血,大面积烧伤,感染性溶血;③免疫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④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增多:脾功能亢进。 3.丢失过多 (1)急性失血:失血性贫血。 (2)慢性失血:缺铁性贫血。 血象与临床贫血疾病
类型
MCV(fl)平均红细胞容积
MCH(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
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临床贫血疾病
大细胞性贫血
32
32-35
巨幼细胞贫血
正细胞性贫血
80-
26--32
32-35
急性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
小细胞性贫血
80
26
32-35
慢性病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80
26
32
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海洋性贫血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好白癜风怎么治最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yfzz/5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