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周
B、3~4周
C、4~8周
D、2个月以上
E、半年以上
2、可以出现多个牙齿松动及下唇麻木的颌骨骨髓炎是A、下颌骨中央性骨髓炎
B、边缘性骨髓炎
C、新生儿骨髓炎
D、放射性骨髓炎
E、慢性硬化性骨髓炎
3、下列关于慢性颌骨骨髓炎的临床特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口腔内及颌面部皮肤形成多个瘘孔
B、大量炎性肉芽组织增生
C、触之易出血,长期排脓
D、有时从瘘孔排出死骨片
E、以上均正确
4、由口内或口外瘘管形成时称A、慢性颌骨骨髓炎
B、放射性颌骨骨髓炎
C、新生儿颌骨骨髓炎
D、化学性颌骨骨髓炎
E、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5、多由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及根尖周脓肿引起的骨髓炎是A、慢性颌骨骨髓炎
B、急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C、放射性颌骨骨髓炎
D、急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E、婴儿颌骨骨髓炎
6、咬肌间隙脓肿如需切开引流,切开的位置应是A、下颌支后缘绕过下颌角,距下颌下缘2cm处切开
B、口内翼下颌皱襞内侧纵形切口
C、下颌骨下缘下1~1.5cm作平行切口
D、下颌骨下缘上2cm作平行切口
E、口内翼下颌皱襞处横形切口
7、感染形成脓肿时面部肿胀明显,但脓肿难以自行溃破,不易发现波动感的间隙为A、咬肌间隙
B、眶下间隙
C、翼下颌间隙
D、下颌下间隙
E、颞间隙感染
8、咬肌间隙感染肿胀区域主要是A、眶下区弥漫性水肿
B、下颌支及下颌角为中心红肿
C、张口受限
D、颌下三角区的红肿
E、颌下、口底广泛水肿
9、关于咬肌间隙感染的叙述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感染来源主要来自下颌智牙冠周炎及下颌磨牙的根尖周炎
B、表现为下颌支及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区肿胀、充血
C、伴明显开口受限
D、偶因化脓性腮腺炎波及
E、易触到波动感,脓肿易溃破
10、下颌智齿冠周炎沿下颌支外侧面向后可形成A、翼颌间隙感染
B、颌下间隙感染
C、咽旁间隙感染
D、咬肌间隙感染
E、口底蜂窝织炎
11、急性磨牙冠周炎的治疗方法中应除外A、局部冲洗上药
B、切开引流
C、配合口服抗生素
D、拔除患牙
E、使用漱口液
12、急性冠周炎早期局部治疗应首先采用A、拔除患牙
B、龈袋烧灼
C、龈袋冲洗上药
D、切开引流
E、开髓引流
13、反复发作并形成两颊瘘的第三磨牙牙冠周炎,其根治方法为A、切除瘘管
B、拔除病原牙,搔刮瘘管
C、切除瘘管,应用抗生素
D、切除瘘管,局部冲洗
E、拔除病原牙,切除瘘管
14、常有翼下颌间隙等感染扩散而来,也可因上颌结节、卵圆孔、圆孔阻滞麻醉时带入感染引起的间隙感染是A、颞间隙
B、眶下间隙
C、下颌下间隙
D、颊间隙
E、颞下间隙
15、上界为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和颞下嵴,下界是翼外肌下缘平面,并与翼下颌间隙分界的间隙是A、咬肌间隙
B、眶下间隙
C、下颌下间隙
D、颊间隙
E、颞下间隙
16、以下在口腔颌面部感染中,最易发生全身并发症的是A、颊间隙感染
B、慢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C、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D、智齿冠周炎
E、面部疖痈
17、颌面部疖痈最常见的致病菌是A、白色念珠菌
B、溶血性链球菌
C、厌氧性链球菌
D、铜绿假单胞菌
E、金黄色葡萄球菌
18、下列关于面部疖痈的治疗方法中,正确的是A、局部热敷
B、苯酚、硝酸银烧灼
C、高渗盐水纱布局部持续湿敷
D、挤压、挑刺,以利于引流
E、溃破后立即停止局部湿敷
19、下列关于脓肿切开引流要求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切口位置应在脓腔的重力低位
B、一般切开至黏膜下或皮下即可
C、切口长度取决于脓肿部位的深浅与脓肿的大小
D、应尽力选用口外引流
E、颜面脓肿应顺皮纹方向切开
20、不属于脓肿切开引流的指征的一项是A、触诊呈凹陷性水肿
B、深部脓肿经穿刺有脓液
C、急性化脓性炎症,经抗生素控制感染无效
D、慢性根尖周炎瘘管形成
E、局部疼痛加重,并呈搏动性跳痛
21、口腔颌面部脓肿形成以后,主要的治疗措施是A、外敷中药
B、大剂量抗生素
C、局部热敷
D、脓肿切开引流
E、大剂量激素
22、下列有关口腔颌面部感染常见致病菌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引起
B、多为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
C、可分为化脓性和特异性两大类
D、近年来类杆菌属、梭杆菌属等检出率也极高
E、以上说法均正确
23、导致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A、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变形杆菌
E、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
24、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主要途径是A、牙源性
B、腺源性
C、损伤性
D、血源性
E、医源性
25、口腔颌面部由于微生物感染产生的脓液形状或者颜色正确的是A、链球菌一般为淡黄色黏稠脓液
B、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黄色稀薄脓液
C、链球菌有时因为溶血而使稀薄的脓液呈现褐色
D、绿脓杆菌的典型脓液为墨绿色
E、绿脓杆菌的典型脓液质地为稀薄、灰白或灰褐色脓液
26、不属于口腔颌面部感染局部症状表现的是A、炎症急性期,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引流区淋巴结肿痛等典型症状
B、炎症累及咀嚼肌部位导致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
C、腐败坏死性蜂窝组织炎的局部皮肤呈明显凹陷性水肿,可触及捻发音
D、化验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核左移
E、感染的慢性期,局部形成较硬的炎性浸润块,或形成长期排脓的窦(瘘)口
27、下列哪项不属于切开引流的要求A、切口位置应在脓腔的重力低位,以使引流道短、通畅、容易维持
B、切口瘢痕隐蔽,长度以能保证引流通畅为准则
C、颜面脓肿应顺皮纹方向切开,勿损伤面神经、血管和唾液腺导管等
D、一般切开至黏膜下或皮下即可
E、按脓肿位置用手术刀直达脓腔后再锐性分离扩大创口
28、下列哪项不是切开引流的目的A、使脓液或腐败坏死物迅速排出体外,消炎解毒
B、解除局部疼痛、肿胀及张力
C、使坏死感染物扩散全身,造成全身性败血症
D、颌周间隙脓肿引流,以免并发边缘性骨髓炎
E、预防感染向颅内和胸腔扩散或侵入血液循环,发生海绵窦血栓等严重并发症
29、慢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在已明确骨质破坏的部位和范围,一般在病程几周后可施行病灶清除术A、2~4周
B、4~6周
C、6~8周
D、2个月以上
E、半年以上
30、慢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在已明确骨质破坏的部位和范围,一般在病程几周后可施行病灶清除术A、2~4周
B、4~6周
C、6~8周
D、2个月以上
E、半年以上
31、以下放射性颌骨坏死的临床表现中,不恰当的是A、病程发展缓慢
B、发病初期呈持续性针刺样剧痛
C、死骨与正常骨界限清晰
D、可数月乃至十余年开始出现症状
E、可致牙槽骨、颌骨骨面外露,呈黑褐色
32、下列选项中,可用于高压氧治疗的是A、唇痈
B、结核
C、口底多间隙感染
D、放射性颌骨坏死
E、新生儿颌骨骨髓炎
33、放射性颌骨骨髓炎以预防为主,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精确放疗
B、严格非放射野的防护
C、放疗前应常规行牙周洁治、拔除病灶牙
D、放射前应去除口腔内已有的金属义齿
E、放疗过程中佩戴活动义齿没有任何影响
34、放射性颌骨坏死,口腔组织对射线平均耐受量为6~8周内给予A、20~30Gy
B、30~50Gy
C、50~60Gy
D、60~80Gy
E、80~Gy
35、下列哪项不是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的临床特点A、病程发展缓慢,可在放疗后十余年才出现症状
B、死骨分离速度缓慢
C、死骨与正常骨界线清楚
D、骨面暴露部位长期溢脓,久治难愈
E、可形成口腔和面颊部洞穿缺损
36、关于翼下颌间隙感染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切开引流常采用口内切开,一般口外切口较少采用
B、脓肿形成,临床很难直接触及波动
C、可由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时消毒不严引起
D、常是先有牙痛史,继之出现开口受限
E、感染来源常见为下颌智牙冠周炎及下颌磨牙尖周炎症扩散所致
37、翼下颌间隙脓肿口内切开引流应做的切开是A、下颌角下2cm绕下颌角弧形切口
B、口内翼下颌皱襞内侧纵形切口
C、下颌骨下缘上2cm作平行切口
D、口内翼下颌皱襞稍外侧处纵行切开2~3cm
E、下颌骨下缘下1~1.5cm作平行切口
38、翼下颌间隙感染的来源是A、下颌前磨牙的根尖周脓肿
B、化脓性扁桃体炎
C、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消毒不严
D、化脓性中耳炎
E、上颌尖牙根尖化脓性炎症
39、翼下颌间隙感染主要表现为A、眶下区弥漫性水肿
B、以下颌角为中心的红肿
C、先有牙痛史,继之出现张口受限
D、颌下三角区的红肿时
E、颌下、口底广泛水肿
40、下列属于新生儿颌骨骨髓炎病因的是A、哺乳时病原菌直接侵入
B、母亲患化脓性乳腺炎
C、患泪囊炎
D、鼻泪管炎
E、以上均是
41、新生儿颌骨骨髓炎属于A、特异性感染
B、牙源性化脓性骨髓炎
C、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
D、损伤性非化脓性骨髓炎
E、牙源性非化脓性骨髓炎
42、新生儿颌骨骨髓炎主要发生在A、颞骨
B、颧骨
C、鼻骨
D、上颌骨
E、下颌骨
43、下列关于新生儿颌骨骨髓炎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一般指发生在出生后1个月以内的化脓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B、一般指发生在出生后3个月以内的化脓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C、一般指发生在出生后6个月以内的化脓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D、一般指发生在出生后9个月以内的化脓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E、一般指发生在出生后12个月以内的化脓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44、新生儿4周发生急性上颌骨骨髓炎,下列描述哪项是正确的A、病变发展常较缓慢
B、易形成大块死骨
C、白细胞计数降低
D、中性粒细胞降低
E、X线片在诊断死骨形成上帮助不大
45、新生儿颌骨骨髓炎的感染来源多为A、腺源性
B、血源性
C、损伤性
D、牙源性
E、医源性
46、关于结核性淋巴结炎的叙述,错误的是A、常见于儿童及青年,轻者仅有淋巴结肿大而无全身症状
B、可同时有肺、肾、肠、骨等器官的结核病变或病史
C、淋巴结中心因有干酪样坏死,组织溶解变软,逐渐液化破溃
D、皮肤表面明显的红、热及压痛,扪之有波动感
E、可发生于双侧
47、结核性淋巴结炎好发于A、婴幼儿
B、儿童及青年
C、中年男性
D、老年人
E、体弱多病者
48、下列有关结核性淋巴结炎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淋巴结可有干酪样坏死
B、常见于年老体弱人群
C、轻者仅有淋巴结肿大而无全身症状
D、可出现冷脓肿现象
E、脓肿破溃后可形成经久不愈的窦或瘘
49、冷脓肿可出现于A、口底多间隙感染
B、结核性淋巴结炎
C、化脓性淋巴结炎
D、腐败坏死性蜂窝组织炎
E、化脓性下颌下腺炎
50、结核性淋巴结炎A、脓肿破溃后可形成经久不愈的窦或瘘
B、炎症波及周围组织时,可导致表面皮肤的红肿热痛
C、多见于体弱的老年人
D、轻者也伴有严重的全身症状
E、以上均正确
51、眶下间隙界限的描述错误的是A、位于眼眶下方上颌骨前壁与面部表情肌之间
B、上界为眶下缘
C、下界为上颌骨牙槽突
D、内界为蝶骨大翼
E、外界为颧骨
52、卢德维咽峡炎是指A、腐败坏死性龈口炎
B、化脓性咽峡炎
C、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织炎
D、化脓性扁桃体炎
E、粒细胞缺乏症
53、下列关于慢性颌骨骨髓炎的临床特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口腔内及颌面部皮肤形成多个瘘孔
B、大量炎性肉芽组织增生
C、触之易出血,长期排脓
D、有时从瘘孔排出死骨片
E、以上均正确
54、下列关于颌骨骨髓炎慢性期特点的描述,除外A、体温升高、发热、寒战
B、全身症状较轻
C、全身消瘦、贫血
D、机体慢性中毒消耗症状
E、口腔内或面颊部可出现多个瘘孔
55、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A、腺源性感染
B、牙源性感染
C、血源性感染
D、损伤性感染
E、医源性感染
56、颌骨骨髓炎急性期的特点,除外A、发热、寒战
B、疲倦无力、食欲缺乏
C、白细胞总数降低
D、中性粒细胞增高
E、局部剧烈跳痛
57、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病原菌最主要的是A、变形杆菌
B、大肠杆菌
C、肺炎链球菌
D、溶血性链球菌
E、金黄色葡萄球菌
58、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约占各类型颌骨骨髓炎的比例是A、50%以上
B、60%以上
C、70%以上
D、80%以上
E、90%以上
5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的分型A、慢性根尖周脓肿
B、急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C、慢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D、溶解型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E、急性增生型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60、关于下颌升支边缘性骨髓炎影像学表现哪项是错误的A、病灶区大量死骨形成
B、升支部位弥漫性密度增高
C、病灶区可见局限性骨质破坏灶
D、骨质增生为主
E、CT横断面图像可显示骨膜下成骨
=======
答案解析:
1、
B
慢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病变比较局限者,死骨与周围组织分离的时间在发病后3~4周;如病变呈广泛弥漫者,则需5~6周或更长一段时间。一般应在死骨与周围骨质分离后,施行手术最好。死骨未分离,过早手术,有时不易确定死骨摘除的范围。
2、
A
下颌骨中央性骨髓炎可沿下牙槽神经管扩散,波及一侧下颌骨,甚至越过中线累及对侧下颌骨;下颌牙部分或全部松动,龈袋溢脓,龈充血水肿。下牙槽神经受到损害时,可出现下唇麻木症状。
3、
E
慢性颌骨骨髓炎的临床特点,主要是口腔内及颌面部皮肤形成多个瘘孔,大量炎性肉芽组织增生,触之易出血,长期排脓;有时从瘘孔排出死骨片。如有大块死骨或多数死骨形成,在下颌骨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出现咬合错乱与面部畸形。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可延续很久而不愈,造成机体慢性消耗与中毒,消瘦、贫血等。从口腔黏膜破溃瘘孔排出的脓液,不断进入消化道,有时可引起明显的胃肠道症状。
4、
A
慢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的主要诊断依据是瘘管形成和溢脓;死骨形成后,可从瘘孔排出死骨片;瘘管用探针检查可触知骨面粗糙。
5、
B
中央性颌骨骨髓炎多在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及根尖周脓肿的基础上发生。炎症先在骨髓腔内发展,再由颌骨中央向外扩散,可累及骨密质及骨膜。化脓性中央颌骨骨髓炎,绝大多数发生在下颌骨,这与颌骨局部解剖有密切关系。
6、
A
咬肌间隙一旦脓肿形成应及时引流。常用口外途径切开引流,口外切口从下颌支后缘绕过下颌角,距下颌下缘2cm处切开,切口长3~5cm,逐层切开皮下组织、颈阔肌以及咬肌在下颌角度的部分附丽,用骨膜剥离器,由骨面推起咬肌进入脓腔,引出脓液,冲洗脓腔后填入盐水纱条引流。
7、
A
咬肌间隙感染的典型症状是以下颌支及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区肿胀、充血、压痛,伴明显开口受限。由于咬肌肥厚坚实,脓肿难以自行溃破,也不易触到波动感。若炎症在一周以下,压痛点局限或有凹陷性水肿,经穿刺有脓液时,应行切开引流,否则由于长期脓液蓄积,易形成下颌骨升支部的边缘性骨髓炎。
8、
B
咬肌间隙感染的典型症状是以下颌支及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区肿胀、充血、压痛,伴明显开口受限。
9、
E
咬肌间隙感染的典型症状是以下颌支及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区肿胀、充血、压痛,伴明显开口受限。由于咬肌肥厚坚实,脓肿难以自行溃破,也不易触到波动感。若炎症在一周以下,压痛点局限或有凹陷性水肿,经穿刺有脓液时,应行切开引流,否则由于长期脓液蓄积,易形成下颌骨升支部的边缘性骨髓炎。
10、
D
咬肌间隙感染来源主要来自下颌智牙冠周炎及下颌磨牙的根尖周炎扩散而进入咬肌间隙;也可来源于磨牙后三角区黏膜的感染;相邻间隙如颞下间隙感染的扩散;偶有因化脓性腮腺炎波及者。
11、
D
急性炎症期一般不能拔牙,以免感染扩散。若急性冠周炎引起张口受限,则牙齿无法拔除。
12、
C
智牙冠周炎的治疗以局部冲洗、上药为主。智牙冠周炎的治疗原则:在急性期应以消炎、镇痛、切开引流、增强全身抵抗力的治疗为主。当炎症转入慢性期后,若为不可能萌出的阻生牙则应尽早拔除,以防感染再发。
13、
E
反复发作形成的“颊瘘”需要切除,局麻下切除在拔牙的同时应切除瘘管,刮净肉芽,缝合面部皮肤瘘口。
14、
E
颞下间隙感染来源可从相邻间隙,如翼下颌间隙等感染扩散而来;也可因上颌结节、卵圆孔、圆孔阻滞麻醉时带入感染;或由上颌磨牙的根尖周感染或拔牙后感染引起。
15、
E
颞下间隙位于颅中窝底。前界为上颌结节及上颌颧突后面;后界为茎突及茎突诸肌;内界为蝶骨翼突外板的外侧面;外界为下颌支上份及颧弓;上界为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和颞下嵴;下界是翼外肌下缘平面,并与翼下颌间隙分界。
16、
E
在口腔颌面部感染中面部疖痈最易发生全身并发症。这是由于疖痈的病原菌毒力较强,上唇与鼻部“危险三角区”内的静脉又常无瓣膜,颜面表情肌和唇部的生理性运动易使感染扩散等因素所致。
17、
E
面部疖痈是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18、
C
痈的局部治疗宜用高渗盐水或含抗生素的盐水纱布局部持续湿敷,可促进早期痈的局限、软化和穿破。已溃破或切开引流后,局部仍应以高渗盐水纱布持续湿敷,可收良好的提脓效果,但已脓污的盐水纱布应及时更换,湿敷一般应持续到脓液消失、创面趋于平复为止。过早停止湿敷,可因脓道阻塞而使病情反复加重。
19、
D
切开引流的要求:①为达到按体位自然引流,切口位置应在脓腔的重力低位,以使引流道短、通畅、容易维持。②切口瘢痕隐蔽,切口长度取决于脓肿部位的深浅与脓肿的大小,以能保证引流通畅为准则;一般应尽力选用口内引流。颜面脓肿应顺皮纹方向切开,勿损伤重要解剖结构,如面神经、血管和唾液腺导管等。③一般切开至黏膜下或皮下即可,按脓肿位置用血管钳直达脓腔后再钝分离扩大创口;应避免在不同组织层次中形成多处假通道,以保证引流通畅。④手术操作应准确轻柔。颜面危险三角区的脓肿切开后,严禁挤压,以防感染扩散。
20、
D
切开引流的指征:①局部疼痛加重,并呈搏动性跳痛,炎性肿胀明显,皮肤表面紧张、发红、光亮;触诊时有明显压痛点、波动感,呈凹陷性水肿;深部脓肿经穿刺有脓液抽出者。②口腔颌面部急性化脓性炎症,经抗生素控制感染无效,同时出现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者。③儿童颌周蜂窝组织炎(包括腐败坏死性),如炎症已累及多间隙感染,出现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者,可以早期切开减压,能迅速缓解呼吸困难及防止炎症继续扩散。④结核性淋巴结炎,经局部及全身抗结核治疗无效,皮肤发红已近自溃的寒性脓肿,必要时也可行切开引流术。
21、
D
脓肿形成以后,应切开引流,使脓液或腐败坏死物迅速排出体外,以达消炎解毒的目的。
22、
E
口腔颌面部感染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引起。近年来,由于应用厌氧培养技术,在口腔颌面部感染中还可检出厌氧菌,如类杆菌属、梭杆菌属、消化链球菌等检出率也极高,说明目前口腔颌面部感染最多见的是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诸如耐甲氧西林金葡菌等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亦日益增多。
23、
B
口腔颌面部感染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引起。
24、
A
口腔颌面部直接与外界相通,解剖结构、温度、湿度均适于细菌的滋生与繁殖,颜面皮肤的毛囊、汗腺与皮脂腺也是细菌寄居的部位,在局部遭受创伤、手术或全身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影响下,均可导致感染的发生。病原菌通过病变牙或牙周组织进入体内发生感染者,称牙源性感染。牙与颌骨直接相连,牙体及牙周感染可向根尖、牙槽骨、颌骨以及颌面部蜂窝组织间隙扩散。由于龋病、牙周病、智牙冠周炎均为临床常见病,故牙源性途径是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主要途径。
25、
C
当急性炎症局限成脓肿后,由于主要感染菌种的不同,其脓液性状也有差异,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黄色黏稠脓液;链球菌一般为淡黄稀薄脓液,有时由于溶血而呈褐色;绿脓杆菌的典型脓液为翠绿色,稍黏稠,有酸臭味;混合细菌感染则为灰白或灰褐色脓液,有明显的腐败坏死臭味。
26、
D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局部症状:化脓性炎症的急性期,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引流区淋巴结肿痛等典型症状。炎症累及咀嚼肌部位导致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如病变位于口底、舌根、咽旁,可有进食、吞咽、语言甚至呼吸困难。腐败坏死性蜂窝组织炎的局部皮肤呈弥漫性水肿、紫红或灰白、无弹性,呈明显凹陷性水肿,由于组织间隙有气体产生可触及捻发音。感染的慢性期,局部形成较硬的炎性浸润块,并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或形成长期排脓的窦(瘘)口。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或治疗不彻底时,慢性感染可再度急性发作。
27、
E
切开引流的要求:①为达到按体位自然引流,切口位置应在脓腔的重力低位,以使引流道短、通畅、容易维持。②切口瘢痕隐蔽,切口长度取决于脓肿部位的深浅与脓肿的大小,以能保证引流通畅为准则;一般应尽力选用口内引流。颜面脓肿应顺皮纹方向切开,勿损伤重要解剖结构,如面神经、血管和唾液腺导管等。③一般切开至黏膜下或皮下即可,按脓肿位置用血管钳直达脓腔后再钝分离扩大创口;应避免在不同组织层次中形成多处假通道,以保证引流通畅。④手术操作应准确轻柔。颜面危险三角区的脓肿切开后,严禁挤压,以防感染扩散。
28、
C
切开引流的目的:①使脓液或腐败坏死物迅速排出体外,以达消炎解毒的目的;②解除局部疼痛、肿胀及张力,以防发生窒息(如舌根部、口底间隙脓肿);③颌周间隙脓肿引流,以免并发边缘性骨髓炎;预防感染向颅内和胸腔扩散或侵入血液循环,发生海绵窦血栓、脑脓肿、纵隔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29、
A
慢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在已明确骨质破坏的部位和范围,一般在病程2~4周后,即可施行病灶清除术。
30、
A
慢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在已明确骨质破坏的部位和范围,一般在病程2~4周后,即可施行病灶清除术。
31、
C
放射后的颌骨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的再生能力低下,致死骨分离的速度非常缓慢,因此,死骨与正常骨常常界限不清。
32、
D
放射性颌骨坏死全身治疗:应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疼痛剧烈时,对症给予镇痛剂。同时应积极增强营养,必要时给予输血、高压氧等治疗,以待死骨分离。
33、
E
放疗前应常规行牙周洁治,注意口腔卫生。对口腔内可引起感染的病灶牙要进行处理:对仍能保留的龋齿、牙周炎等病牙应先予治疗;对无法治愈的病牙应予以拔除。放射前应去除口腔内已有的金属义齿;活动义齿需在放射疗程终止,经过一段时期后再行佩戴,以免造成黏膜损伤。
34、
D
放射性颌骨坏死(骨髓炎)的发生与射线种类、个体耐受性、照射方式、局部防护,特别是放射剂量或分次照射方案等均有一定关系。口腔组织对射线平均耐受量为6~8周内给予60~80Gy。
35、
C
放射性颌骨坏死病程发展缓慢,往往在放射治疗后,数月乃至十余年始出现症状。发病初期呈持续性针刺样剧痛,由于放疗引起黏膜或皮肤溃疡,致牙槽骨、颌骨骨面外露,呈黑褐色;继发感染后在露出骨面的部位长期溢脓,经久治而不愈。病变发生于下颌支时,因肌萎缩及纤维化,可出现明显的牙关紧闭。放射后的颌骨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的再生能力低下,致死骨分离的速度非常缓慢,因此,死骨与正常骨常常界限不清。口腔及颌面部软组织,同样受到放射线损害,局部血运有不同程度障碍,故极易因感染而造成组织坏死,形成口腔和面颊部的洞穿缺损畸形。放射性颌骨坏死病程长,患者全身呈慢性消耗性衰竭,常表现为消瘦及贫血。放射性颌骨坏死与化脓性骨髓炎不同,虽已形成死骨,却无明显界限,而且是慢性进行性发展。
36、
A
翼下颌间隙口内切开因受张口度的限制,较少采用;口外途径具有易于暴露间隙及姿势引流的优点。
37、
D
翼下颌间隙口内切口在下颌支前缘稍内侧,即翼下颌皱襞稍外侧,纵行切开2~3cm,血管钳钝性分离开颊肌后,即可沿下颌支内侧进入翼下颌间隙。
38、
C
翼下颌间隙感染来源常见为下颌智牙冠周炎及下颌磨牙尖周炎症扩散所致;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时消毒不严也可引起翼下颌间隙感染;此外,相邻间隙,如颞下间隙、咽旁间隙炎症也可波及。
39、
C
翼下颌间隙感染常是先有牙痛史,继之出现开口受限,咀嚼、吞咽疼痛。口腔检查见翼下颌皱襞处黏膜水肿,下颌支后缘稍内侧可有轻度肿胀、深压痛。
40、
E
新生儿颌骨骨髓炎的感染来源多为血源性,但亦可因牙龈损伤或母亲患化脓性乳腺炎,哺乳时病原菌直接侵入而引起。患泪囊炎或鼻泪管炎时也可伴发上颌骨骨髓炎。
41、
C
新生儿颌骨骨髓炎的感染来源多为血源性,新生儿颌骨骨髓炎一般指发生在出生后3个月以内的化脓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由于其病因、病变过程、治疗原则等临床特点均有别于一般性化脓性骨髓炎。故有必要单独加以描述。新生儿颌骨骨髓炎主要发生在上颌骨,下颌骨极为罕见。
42、
D
新生儿颌骨骨髓炎主要发生在上颌骨,下颌骨极为罕见。
43、
B
新生儿颌骨骨髓炎一般指发生在出生后3个月以内的化脓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44、
E
患儿发病突然,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加。新生儿上颌骨骨髓炎一般很少形成大块死骨,这是因为上颌骨质松软,骨密质较薄而又富有多数营养孔,化脓性炎症容易突破骨板向外发展,但常有眶下缘或颧骨的骨质破坏,形成颗粒状死骨从瘘管排出。由于新生儿骨质钙化程度低及不能合作等因素,X线片在诊断死骨形成上帮助不大。
45、
B
新生儿颌骨骨髓炎的感染来源多为血源性,但亦可因牙龈损伤或母亲患化脓性乳腺炎,哺乳时病原菌直接侵入而引起。患泪囊炎或鼻泪管炎时也可伴发上颌骨骨髓炎。
46、
D
结核性淋巴结炎炎症波及周围组织时,淋巴结可彼此粘连成团,或与皮肤粘连。皮肤表面无红、热及明显压痛,扪之有波动感。此种液化现象称为冷脓肿。
47、
B
结核性淋巴结炎常见于儿童及青年。轻者仅有淋巴结肿大而无全身症状;重者可伴体质虚弱、营养不良或贫血,或有低热、盗汗、疲倦等症状,并可同时有肺、肾、肠、骨等器官的结核病变或病史。
48、
B
结核性淋巴结炎常见于儿童及青年。轻者仅有淋巴结肿大而无全身症状;重者可伴体质虚弱、营养不良或贫血,或有低热、盗汗、疲倦等症状,并可同时有肺、肾、肠、骨等器官的结核病变或病史。
49、
B
骨结核病变炎症波及周围组织时,淋巴结可彼此粘连成团,或与皮肤粘连。皮肤表面无红、热及明显压痛,扪之有波动感。此种液化现象称为冷脓肿。
50、
A
结核性淋巴结炎常见于儿童及青年。轻者仅有淋巴结肿大而无全身症状。炎症波及周围组织时,淋巴结可彼此粘连成团,或与皮肤粘连。皮肤表面无红、热及明显压痛,扪之有波动感。脓肿破溃后可形成经久不愈的窦或瘘。
51、
D
眶下间隙位于眼眶下方上颌骨前壁与面部表情肌之间。其上界为眶下缘,下界为上颌骨牙槽突,内界为鼻侧缘,外界为颧骨。
52、
C
口底多间隙感染一般指双侧下颌下、舌下以及下颌下间隙同时受累。其感染可能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的化脓性口底蜂窝组织炎;也可能是厌氧菌或腐败坏死性细菌为主引起的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组织炎,后者又称为卢德维咽峡炎,临床上全身及局部反应均甚严重。
53、
E
慢性颌骨骨髓炎的临床特点,主要是口腔内及颌面部皮肤形成多个瘘孔,大量炎性肉芽组织增生,触之易出血,长期排脓;有时从瘘孔排出死骨片。如有大块死骨或多数死骨形成,在下颌骨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出现咬合错乱与面部畸形。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可延续很久而不愈,造成机体慢性消耗与中毒,消瘦、贫血等。从口腔黏膜破溃瘘孔排出的脓液,不断进入消化道,有时可引起明显的胃肠道症状。
54、
A
颌骨骨髓炎慢性期的特点:全身症状轻。体温正常或仅有低热;全身消瘦、贫血,机体慢性中毒消耗症状。病情发展缓慢,局部肿胀,皮肤微红、口腔内或面颊部可出现多个瘘孔溢脓。肿胀区牙松动。
55、
B
牙源性感染临床上最为多见,约占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的90%。一般常见由急性根尖周炎、牙周炎、智牙冠周炎等引起。
56、
C
颌骨骨髓炎急性期的特点:全身发热、寒战、疲倦无力、食欲缺乏,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局部剧烈跳痛,口腔黏膜及颊部软组织肿胀、充血,可继发急性蜂窝组织炎;病源牙可有明显叩痛及伸长感。
57、
E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溶血性链球菌,以及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其他化脓菌也可引起颌骨骨髓炎。在临床上经常看到的多是混合性细菌感染。
58、
E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约占各类型颌骨骨髓炎的90%以上。
59、
A
根尖脓肿属于根尖周炎症,不属于颌骨骨髓炎分型。
60、
A
边缘性颌骨骨髓炎:①感染来源以下颌智齿冠周炎为主;②感染途径是先形成骨膜下脓肿或蜂窝织炎,主要破坏密质骨,很少破坏松质骨;③临床表现多为局限的,弥漫型较少;④骨髓炎的病源牙多无明显炎症和松动;⑤病变多发生在下颌角及升支,很少波及颌骨体;⑥慢性期X线见骨质疏松脱钙或骨质增生硬化,或有小死骨块,与周围骨质无明显分开。
白癜风的饮食白癜风的治疗方法偏方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yfzz/4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