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为首都医科医院呼吸中心王昊、徐保平、申昆玲*,本文已发表在《儿科学大查房》年第一期。
1.病例摘要
患儿女,11岁。主因“发热、咳嗽14d,腹痛伴间断便血11d”入院。入院前14d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高热,最高体温(T)39.6℃,并伴有夜间干咳,无呕吐、腹泻等其他伴随症状,医院考虑为“感冒”,给予退热药口服后,体温下降。入院前11d,患儿咳嗽加重,并出现腹痛,左下腹加重,伴有便血,量少,表现为大便表面带血或大便后滴鲜血。医院查血常规示:红细胞(RBC)2.72×/L,血红蛋白(Hb)63.0g/L,白细胞(WBC)14.7×/L,中性粒细胞81.6%,淋巴细胞13.8%;红细胞沉降率(ESR)92mm/h,C-反应蛋白(CRP)87.8mg/L。予氨苄西林抗感染,并静脉输注RBCmL。患儿大便恢复正常,但仍有发热,咳嗽加重,咯白色痰。入院当日检查胸部X线片(图1)显示:肺内广泛分布大小不等的团絮状阴影。为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患儿病后精神减弱,无皮疹、乏力、盗汗,体重无明显下降。既往健康,否认结核病接触史,未规律接受免疫接种,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入院查体:T39℃,体重32kg,脉搏(P)次/min,呼吸(R)18次/min,血压(BP)/70mmHg(1mmHg=0.kPa),精神反应弱,贫血貌,消瘦,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及出血点,卡疤阴性,无呼吸困难和缺氧征,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L4椎体旁压痛阳性,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2.5×/L,中性粒细胞72.2%,淋巴细胞19.3%,Hb86g/L,血小板(PLT)×/L,CRP.0mg/L,ESR77mm/h。血生化、免疫功能、骨髓涂片、脑脊液等检查均正常。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G试验(1,3-β-D葡聚糖检测)、GM试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烟曲霉免疫球蛋白E(IgE)、隐球菌抗原等病原学检查均阴性。抗核抗体谱、抗ds-DNA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均阴性。48h结核菌素纯化蛋白衍生物(PPD)试验(++)。胸部增强计算机体层摄影(CT)(见图2)提示,双侧肺野内弥漫性分布大小不等的团絮状高密度病灶,边缘毛糙,部分肺上叶病灶及近胸膜下病灶融合呈斑片状,融合病灶内有些可见小囊泡影,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主动脉弓旁可见钙化影。腹部超声提示,壁层腹膜呈结节样增厚,回盲部及余腹部数段小肠肠襻管壁肿胀增厚,周围系膜水肿,其上分布多发肿大淋巴结。全消化道造影可见末段回肠管径变细,其近端回肠淤张,管腔形态略显僵硬,蠕动稍弱。脊柱磁共振成像(MRI)(见图3)可见L4椎体骨质破坏,累及L4、L5椎间盘,L4后缘条片状异常信号,局部硬膜囊受压,病变侵入L4、L5左侧椎间孔,L4~S1上缘水平椎体左后、腰大肌内侧囊状长T1、T2信号影,左侧腰大肌及髂腰肌受压外移。头颅MRI示(见图4)左顶叶脑实质内可见不规则短T2、等T1信号影,壁呈等T2、稍短T1信号,增强后壁明显强化,周围水肿。电子支气管镜见左上支气管内肉芽增生及干酪样物附着,局部灌洗可见干酪样分泌物吸出,管壁黏膜肿胀糜烂。
2.诊疗经过
患儿入院诊断为肺部弥漫性病变,性质待查,给予头孢甲肟抗感染治疗,并完善各项检查明确病因。入院第3天,患儿仍持续发热,48hPPD试验(++),结合患儿为青春期女童,消瘦明显,卡疤阴性,胸部CT示,双肺广泛团絮状阴影伴主动脉弓旁钙化。腹部超声提示,壁层腹膜呈结节样增厚,伴腹腔淋巴结肿大。腰椎MRI提示,L4椎体破坏、椎旁脓肿。支气管镜见左上支气管肉芽增生及干酪样物附着,故考虑“全身播散性结核病”可能性大,给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联合抗结核治疗,并留取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胃液等标本进行培养。加用抗结核治疗后,患儿体温逐渐降至正常,咳嗽、腹痛症状逐渐好转,复查血常规示:WBC7.1×/L,中性粒细胞53.8%,淋巴细胞36.8%,Hb95g/L,PLT×/L,CRP64.00mg/L。入院第14天时因血生化提示尿酸升高,停用吡嗪酰胺,加用丙硫异烟胺抗结核治疗。入院第18天时患儿再次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并伴有头痛及腰痛,查体脑膜刺激征阳性。复查腰椎穿刺液、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结果正常。头颅MRI提示左顶叶结核性脑脓肿,故给予甘露醇降低颅内压。继续予异烟肼、利福平、丙硫异烟胺三联抗结核治疗。经治疗患儿体温逐渐下降至37.8~38℃,头痛、腰痛症状渐缓解,入院后1个月出院。出院后继续口服异烟肼、利福平、丙硫异烟胺三联抗结核治疗。出院后,患儿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及胃液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结果回报均为阳性,因此最终确诊为全身播散性结核病(肺结核、支气管结核合、腹腔结核、脊柱结核病并椎旁脓肿、结核性脑脓肿)。患儿出院后坚持规律抗结核治疗1年,偶有腰痛,无发热、咳嗽、头痛、腹痛等症状。患儿出院半年后,其母亲在医院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同样接受抗结核治疗后好转。
3.病例分析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MTB)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是目前引起全球儿童死亡的十大疾病之一。我国是全世界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1,2]。年我国有9.0%的儿童感染结核病,其中活动性肺结核的患病率为91.8/10万[3],因此结核病是影响我国儿童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全身播散性结核病被定义为全身2个或以上不相邻器官出现明确的结核病灶,是结核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类。
3.1病理及发病机制
结核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为,结核结节形成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干酪样坏死。其基本病理变化为渗出性病变、增生性病变和坏死性病变。结核病中最常见的是肺结核,肺外结核中以淋巴结结核最为常见,胸膜、腹腔、神经系统等在内的全身各器官系统均可受累[4]。本病例中,患儿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示,左上支气管壁肉芽增生并有干酪样物附着,符合结核病的病理表现。患儿支气管(肺)、腹腔、脊柱、脑均有受累。
3.2发病机制
结核病的发生是MTB毒力与人体免疫力相互斗争的结果,MTB通过进化获得一系列毒力成分,又通过多种机制抑制宿主免疫应答,逃逸免疫监视,最终导致结核病的发生。而接种卡介苗后,机体产生超敏反应的同时获得免疫力,可以降低儿童结核病的发生率,特别是减少严重结核病的发生。全身播散性结核病通常发生于婴幼儿(3岁)或合并免疫功能缺陷的儿童[5],本患儿为青春期女童,免疫功能正常,但病情严重,考虑与未接种卡介苗有关。
3.3诊断
目前仅有不足15%的结核病例痰液抗酸染色为阳性,而结核杆菌培养的阳性率也仅为30%~40%[6,7]。我国痰菌阴性的结核病例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3],这使得结核病的诊断更加困难。在非流行地区,儿童结核病的诊断通常基于以下三点:①明确的结核病接触史(通常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密切接触);②PPT试验阳性;③胸部影像学改变[7,8]。然而在流行地区,健康儿童也可以表现为PPT试验阳性,因此结核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结果[8]。在本病例中,尽管患儿家长未诉其有明确结核病接触史,但由于我国为结核病流行地区,患儿仍有机会感染结核杆菌。即使在结核流行地区,健康儿童也可以表现为PPT试验阳性,但在本病例中患儿PPD试验阳性对最终诊断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因此,对于怀疑结核病的患儿应积极进行PPD试验。肺结核在CT中常见的表现为小叶中心型病变、“树芽征”及直径5~8mm的结节[9]。而粟粒型肺结核的典型CT表现为,肺内广泛均匀分布直径为1~2mm的粟粒样结节[10]。本例患儿胸部CT表现为,双侧肺野内弥漫性分布大小不等的团絮状高密度病灶,但肺上叶部分病灶融合,并不是典型儿童肺结核的CT表现,且该患儿存在多脏器受累,应注意与存在全身受累的其他弥漫性肺疾病相鉴别,如真菌感染、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等[11]。患儿最终确诊为全身播散性结核病,其不典型CT表现可能是由于病变的亚急性血行播散及支气管播散造成的。本例患儿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咳嗽、便血、头痛及腰痛,影像学检查发现除肺内弥漫性病变外,腹腔、脊柱、脑部均有受累,PPD试验阳性,抗结核治疗有效,且相关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并最终根据培养结果确诊为全身播散性结核病。
3.4治疗
4.结论
(此处内容略,详见全文)
(《儿科学大查房》原创作品,未经书面授权,其他鍎跨鐧界櫆椋庤兘娌诲ソ鍚?鐧界櫆椋庡垵鏈熷浣曟不鐤?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yfzz/1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