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刘学宽传14医术和艺术

由于本人饮食不节,无辣不欢,危险三角区常常长出不大不小的尖顶脓头疖子。刘学宽医生提笔给我画了一张危险三角区示意图,并且从几个方面予以解释。

他说“疖子去了头,力气大如牛”。本人初次听说这么形象到位的比喻,不禁反思起自己多年来对危险三角区肤浅的认识和不准确的理解。此刻能够成为刘学宽医生的唯一听课学生,倍感荣幸。

现将济宁医学院临床课高级讲师、刘学宽教授为我讲授的内容分享给大家:

刘教授讲:危险三角区在哪里呢?就在两嘴角的定点与两眉之间的定点连线形成的等腰三角形区域内。

一般来说,危险三角区域内的上唇静脉、内眦静脉、鼻侧静脉等静脉统称为导静脉。

导静脉贯穿颅骨内外,是颅外感染向颅内蔓延的直接途径。海绵窦是颅内重要的组织结构,是静脉汇集区,其内血管、神经及膜性结构十分复杂,是解剖学的珠宝箱。

凡生长在等腰三角形区内的疖肿,特别是基底大而尖小的早期疖肿最危险,本来是很简单的疾病,处理不当却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一般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随手挤破就容易导致细菌突破疖肿周围的屏障防线,随即进入颅内海绵窦。由于海绵窦血流缓慢,细菌聚集可形成血栓,使眼静脉血流受阻,导致眼睛充血、水肿、眼球向外突出。同时,海绵窦栓塞极易引起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及脑脓肿等严重后果。

作为临床医生,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钻研精神,要善于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拓宽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例如:我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医院收治的“嵌闭性疝”均采用急症手术治疗,死亡率为6.3%。自年以后,我根据“嵌闭性疝”的适应症筛选出31例病人,采用了针刺或封闭注射疗法。

根据针灸学原理,我在“嵌闭性疝”病人患部的神经分布区选择其敏感点,给这一敏感点起名为“髂腹穴”。髂腹穴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阴交穴配伍应用。针刺“髂腹穴”可以快速抑制神经传导,降低其兴奋性,运针过程能激活组织,使血流加速,局部放松;通过神经反射作用,缓解痉挛疼痛,因而,嵌闭性疝可自行还纳。我还采用奴夫卡因封闭(阻滞)疗法消除局部组织痉挛与疼痛,31例“嵌闭性疝”全部得到还纳,疗效显著。我当时向上级医生进行了汇报,从此,新定穴位“髂腹穴”诞生。这一创新性发明,是医院历史首创,同时也开辟了鲁西南地区的先河。

我一直坚持的治病原则是: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开刀,能开小刀(微创)就不开大刀,能暂时保守治疗就不做急症手术。后来,我通过对病例的深度分析,总结实践经验,写出一篇《嵌闭性疝保守疗法的体会》附31例分析,发表在《山东医刊》总55期。

所谓疝气,就是指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缺损、薄弱点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疝有腹股沟斜疝、直疝、脐疝、股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等。多见于儿童和老年人。临床上较常见的是腹股沟斜疝,尤其是小孩的疝气有自愈的可能,应该首选保守疗法。

嵌闭性疝是由腹内压增加造成腹腔内脏器脱入疝囊中,由于皮下环疼痛痉挛收缩,造成局部组织充血水肿,而不能还纳。

刘教授严肃地说:临床医生不能稀里糊涂地给病人看病,理论和实践都要精深,无论何时都得深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机理,作为手术科室的医生一定要把人体解剖学学到滚瓜烂熟。平时多积累病例,详细记录各种信息,在大量数据中寻找蛛丝马迹。深入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手术方式方法。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什么叫专家?所谓专家就是别人漏诊误诊的病,被你确诊了;人家都治不好的病,被你治好了;人家不会做的你会做,人家不会看的你会看,你就是专家。邓小平说的好,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刘教授喝了一口水,继续讲:

从解剖学来看,人体的髂腹下神经是腰丛神经的分支之一,它起于第12胸神经前支和第1腰神经前支。髂腹下神经主干在沿途发出肌支分布于腹壁各肌。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又称腹下支,经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斜向前下方,在髂前上棘内侧约2厘米处,穿出腹内斜肌,在腹外斜肌腱膜的下侧行向内下,约在腹股沟管皮下环的上侧3厘米处,穿出腹外斜肌腱膜,支配耻骨区的皮肤。

腹股沟区是前外下腹壁一个三角形区域,其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界为腹直肌外侧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一条水平线。腹股沟疝就是指发生在这个区域的腹外疝。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

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斜疝。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直疝。原来的教科书记载,斜疝发病率约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腹股沟疝,男女发病率约为15:1,右侧比左侧多见。

作为临床低年资青年医生,必须加强全科医学知识的学习,全面掌握基础医学,具备临床诊断思维能力,才能扩大视野,利于诊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否则,根本就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嵌闭性疝保守疗法的体会》一文发表十二年后,我被派往坦桑尼亚工作,同时担任援助坦桑尼亚医疗队专家组的副组长。当时,我是坦桑医院唯一来自中国的外科主治医生。这些临床经验在坦桑尼亚全都派上了用场,坦桑尼亚的嵌闭性疝发病率奇高,面对潮水般的病人,我只能急治标缓治本。我先对一些符合适应症的病人进行针刺、封闭、热敷等保守疗法,然后再安排正常手术,手术尽可能批量进行,以此节约时间,否则我一个人白天黑夜连轴转,常规手术根本无法进行。

作为医生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沟通、善于表达、善于借鉴;要做到嘴勤、腿勤、手勤,眼勤,多与病人交流才能发现问题,深入了解病情,也能减少医患纠纷。

上级医生要积极主动为下级医生提供施展才干的机会,勿行技术垄断,要做好传、帮、带;下级医生要主动及时地向上级医生汇报工作和学习计划。上级医生也是从青年医生一路走来的,也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上级医生应尽量让年轻医生少走弯路,减少或缩短年轻医生成才的时间成本。把自己吃过的苦,受过的罪,走过的弯路,变成经验传授给年轻人,把前辈的优良传统传承给年轻人。感谢刘培棠主任和当年的上级医生,多亏前辈的启发、指导、鼓励、认可,才成就了我的今天。

刘教授咳嗽了一会儿,喝了几口水,休息一会儿,他背着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

我认真地做着笔记,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更不舍得遗漏任何细枝末节。刘学宽教授的思维常常是跳跃的,在时间的长河里,扑朔迷离,流光溢彩;有时他的思绪能从久远的飘渺中刹那飞到眼前;更多时候,我要顺着那条波澜壮阔的河流逆流而上,勉强地抓住稍纵即逝的暗流汹涌,徐徐地锚紧在某个河床的坚固处。我像个纤夫,在心里喊着号子,暗暗抵住所有的阻碍,紧紧地悠悠地持续地较着一股劲,不能放松,不能泄气,走过这个关口,跨过这股激流,纵使有漩涡暗道,也要咬紧牙关挺过去,挺过去,挺过去必定柳暗花明;那些久远的记忆,常常像一泓清泉汩汩地流淌;有时我会有种恍惚的错觉,刘学宽医生仿佛正坐在门诊为病人开住院票;又好像他刚刚冲完澡,清清爽爽地走出手术室,多个病人和手术病人的家属在手术室门外翘首期盼着,尤其是狭窄性腱鞘炎的病人正忍着痛苦等待他诊治。

刘教授眼里闪过一丝亮光,他几乎是小跑着去拉开书橱,从拥挤的书立间抽出这本《山东医药》。

他说,《山东医药》曾是对外发行的公开刊物,因为当时社会动乱,停刊后改成了内部刊物。现在一般情况下,发表文章首先考虑的是职称晋升,过去发表文章主要是为了推广新技术、新方法和总结经验。我当时发现,一些编织毛衣的妇女或其他手工业者患此病的较多,为了让病人能够及时获得更多的医学知识和治病信息,年5月,我的这种简单易学的手术方法《皮下反挑切开治疗狭窄性腱鞘炎》被《山东医药》发表。

国家恢复正常出版后,我的这篇文章又被国际中西医结合学术研讨会邀请,在韩国汉城参加了学术交流。

狭窄性腱鞘炎,又名缩狭性腱鞘炎,弹响指、扳机指或扳机拇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手部疾病,可发生在任何手指,以拇指和中指多见,本病虽不严重,但影响工作。患指已发生弹响指时,表示腱鞘已经增厚、狭窄、肌腱变细,一般情况下,需要外科手术切除挛缩的疤痕,而采用皮下反挑切开狭窄的腱鞘手术后,立竿见影,效果很好。

这篇论文发表后,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因为此种手术简单易学,无需住院,门诊即可完成,所以本院职工及市区居民纷纷前来治疗,后来,多地病人蜂拥而至。

刘教授讲一会儿,我就劝他歇一会儿,喝口水,喘口气,再慢慢地讲。

他说,民间有“长木匠,短铁匠”一说,作为一个骨科或神经外科医生,这句话尤为适用。外科医生既是木匠又是铁匠,既会钳工又会电工,成为一名优秀医生关键是要有想法,会动脑子,有思路,有悟性。木头长了可以截短,一旦短了便难以延长,一段铁件,长短都可加工。而人是血肉之躯,有思想有感情,作为医生绝不能随随便便轻视病人的生命,病人的腿就是医生的腿,病人的心脏就是医生的心脏。每次手术都是初次手术,每次换药就是为自己疗伤。

他接着说,我在年5月,收治了一例右侧单眼突出的病人。

我先请来眼科尚新平主任进行会诊,请其协助手术。我又制定了详细的图解手术解剖治疗方案,经神经外科全体医生病例讨论,一致同意行右侧眶内球后沟通肿瘤切除术。术中顺利,术后诊断为“颅内沟通球后神经鞘瘤”。术后7天拆线,病人痊愈出院。

出院后,病人到门诊随诊时,我竟然未看出他的哪只眼睛做过手术,病人笑着说,是右眼啊,医生。手术切口隐蔽在发际内,我仔细扒开他的头发才看清。

医疗护理技术要以病人为中心,治疗效果尽量达到病人和家属的满意。作为医生在不影响病人手术效果的前提下,也要考虑病人的美容,当然,也不能因小失大,要综合起来为病人多考虑。

作为一个医生很不容易,记得美国科学史学者乔治?萨顿曾说过:“医生不了解医学史、没有人文精神,便是个没有教养的医生。”医生具有人文精神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医生应是最具学习能力的人。提高人文修养,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必须努力拓宽知识面,要广泛地阅读,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艺术水平。

医生不但要会说、会写、会演、会做,而且还要会画。这些功夫既是医术又是艺术。

所谓会说就是要善于沟通,医生要与病人沟通、与同事沟通、上下级沟通、与学生沟通;会写就是要善于总结,勤于书写;会演会做,就是不但会做手术而且还会向同行做示范,推广医疗技术,造福人民;会给学生做示范,让更多年轻人掌握技术,为病人排忧解难,造福社会;会给病人做示范,教给病人健康知识和康复技巧。对于骨科和功能神经外科等专科医生来说,教会病人康复训练尤为重要。会画就是会形象表达,语言解释不清时,信手作画,一目了然。我在医学院讲课时,常常在黑板上几笔画出某个器官的解剖图,常常会听到学生们的赞叹声,一个解剖图确实可以代替很多文字和语言。

刘教授稍作停歇,又讲了一些。

他说,医学科研论文来不得半点虚假,我在一些特殊病历讨论后都要进行总结,再好的脑子也赶不上一个烂笔头。平时收集整理病历资料,在整理过程中不断思考,思考中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查找问题,直至彻底找到问题的根源和症结。

刘教授认真地、一字一句地说,白求恩医生告诉我们:没有准确的登记,就不可能有准确的统计,没有准确的统计,就不可能有准确的分析;没有准确的分析,就不可能有准确的方法,就像蒙着眼睛走路一样。

我的医学论文发表率高的关键原因在于图文并茂,有图有真相,几乎每篇医学论文中都有我用心画出的一幅幅插图;我用统计数据说话,最初跟随前辈收集病历、统计数据,逐渐由自己独立完成个案分析,先向省市级投稿,论文陆续发表后,不断激励自己,再接再厉,然后再进一步总结成论著向国家级杂志投稿。

最初,我的《嵌顿性腹股沟疝内容物为肠套叠》等多篇个案病例报告发表在《中华外科杂志》上。

对于一些邀请全院各科室相关专家讨论的典型病例,如《四肢瘫痪、高血压病、局限性排汗增多、雷诺氏综合征》,此类案例经过详细记录、整理、总结后也可投稿,这篇文章发表在《山东医药》年11期,此类文章还可向省级以上医学杂志投稿。

写医学论文可长可短,重在作者的科学观点;一个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某个问题进行独特的见解和分析。

由个案到短篇,由短篇到论著,写文章与做人以及人的成长过程几乎一模一样。由小到大,由短到长,由简单到复杂。医学论文无论内容多少,关键在于有无科学价值,就像做人一样,长得再高再大,再美再丑都无关紧要,关键在于有无思想,有无道德,是否真诚、善良,缺少关键的内容,无异于垃圾一筐。

听罢刘学宽教授对多个案例的精彩分析,我深为自己学识浅薄而感到汗颜。仔细回忆,在我所接触到的医学教科书中,至今未曾发现过像他绘制的解剖结构图这般温情的作品,仔细观察他在医学论文中亲手绘制的大量插图,无论是面部解剖还是手的结构抑或是人体隐秘部位,原本毫无生机的示意图竟然都透着温暖和灵秀,我是真被他的画风感动了。

我一遍遍地欣赏着上面的解剖示意图:

一抹淡眉下,疏密有致的睫毛,柔美里流露出淡淡羞涩,那种花开未半,酒醉微醺的感觉跃然纸上,多像妙龄人做着欲语还羞的梦。在我心里,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猜测,一幅幅面部解剖图似乎呼之欲出,画中人仿佛是青年时代俊美帅气的刘教授?

我翻开刘教授的一篇篇医学论文,瞬间就被他亲手绘制的解剖图震撼了,这些插图就像刚刚从他心里、手里流淌出来的。

胸椎椎板8-11椎板和肿瘤切除术示意图

看着论文中的多幅解剖图,好奇心驱使我再次考验一下他。我说,刘教授,麻烦您给我画张像吧?教授呵呵笑着说,我不会画像,只会画解剖图。

我说,哦,那也行,您给我画一副面部解剖图吧?您画的这幅最漂亮!

他哈哈笑着说,我也感觉很奇怪,我怎么就画出这些图来呢?以前没在意,现在看着还真是有点小意思。

他又指着写字台对面墙上的素描说,这个画我的人,我并不熟悉他。

有一天下午下班前,他手里提着个小马扎站在我的面前说,刘医生,感谢您给我爱人看好了病,她多年来一直睡不好,头晕、头痛。多亏您上周给她开的药,她的病被您治好了。

我说,那好呀,只要见效就行!

我收拾了一下桌子准备下班。

他说,刘医生,您稍等,也就耽误您十分钟,我是鲁抗制药厂的设计师,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我会画像,麻烦您配合我,我给您画张像送给您作留念好吗?

听罢,我就坐在诊室里等着他,也就一会儿功夫,这张画就画好了。

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那个画我的刘文住在哪儿?他现在怎样了?我真想再见到他,当面再好好谢谢他!希望通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jbzd/9785.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