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MRI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一样,CT低密度病变很常见,也多无特异性。
但非气体与脂肪敏感性、特异性均很高,而两者中,脂肪常见。
本篇主要学习头颅CT常见、少见的含脂肪、气体病变。
一.含脂肪病变
常见
脂肪瘤
皮样囊肿
畸胎瘤
其它罕见
大脑镰脂肪化
胼胝体脂肪变性
化生型脑膜瘤
1.颅内脂肪瘤
发病机制众说不一,有学者认为从组织上讲不是真性新生物,为颅内间叶组织发育障碍所形成的一种错构瘤,是胚胎时期中胚层脂肪异位于正在关闭的神经管中所致。
其他学说还有软脑膜脂肪细胞增生,脂肪代谢物沉积,结缔组织或软脑膜组织的脂肪间变,神经胚脂肪发育不良,胶质组织脂肪退变等。
更多学者倾向于原始脑膜发育不全学说。
常伴有其他形式的发育畸形,如胼胝体脂肪瘤常伴部分或全部胼胝发育不全。
四叠体池脂肪瘤可伴中脑水管受压变窄。
以颅中线处最多见,最好发于胼胝体处,也可见于基底池、四叠体池等。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发生于桥小脑角区、内听道的患者可出现单侧感音性耳聋及其他压迫引起的症状。
影像上,病灶表现为脂肪密度/信号灶,CT呈低密度,病灶常见钙化,增强无强化,边界清晰。对周围血管结构多呈包绕表现。
报告除病灶大小范围外,需要提示病灶周围神经及血管情况,特别是桥小脑角-内听道者,留意内耳前庭有无病灶。
胼胝体发育不全伴中线脂肪瘤。
四叠体池脂肪瘤。
右侧脚间池区脂肪瘤。
小的脂肪瘤(更习惯称脂肪积聚)乃硬膜外神经轴间的脂肪形成。
常见于四叠体池、侧脑室三角区、窦汇旁。
病灶较小时,一般不诊断脂肪瘤,而诊断为脂肪积聚,以免部分人心理负担。
脂肪积聚CT比较有特征性,MR有时与钙化难以区分。
很常见的窦汇旁脂肪积聚(小脂肪瘤)。
2.颅内皮样囊肿(IntracranialDermoidcyst)
起源于皮肤外胚层剩件的先天性囊肿。
内含脂肪滴和液态胆固醇,以及毛囊、皮脂腺及汗腺等皮肤附属组织。
好发于中线区,常见于鞍旁、后颅窝,颅骨也可出现。
可发生破裂引起化学性脑膜炎。
典型影像表现为囊性类圆形或分叶样低密度灶,含蛋白成分较高时可呈高密度。
病灶内可见脂-液平面。
发生破裂时,蛛网膜下腔、脑室等可见游离脂肪滴。
右侧鞍旁皮样囊肿。15岁男性,头痛。
皮样囊肿伴破裂。
3.颅内畸胎瘤(IntracranialTeratoma)
为生殖细胞类肿瘤的一种,由内、中、外三个胚层组织衍生形成。
常见于20岁以下男性,主要位于颅中线附近,松果体区最常见,其次为鞍区。
按分化程度可分为:成熟型、未成熟型及恶性畸胎瘤。
典型影像表现为脑中线区囊实性肿块,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可见脂肪、钙化、牙齿等,毛发,皮脂腺等结构,囊变、出血多见。
CT呈高、等、低混杂密度。
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可呈不均匀不同程度强化。
可发生破裂。
右侧颞部畸胎瘤。脂肪、钙化混杂。
鞍上区巨大不成熟性畸胎瘤。
4.大脑镰脂肪化
大脑镰脂肪化并不少见,根据文献报道,约占7.3%。
CT比MR更具特异性,MR与成熟的骨化难以区分,薄层扫描可能有助于发现表面“骨皮质”。
大脑镰脂肪化位于大脑镰内部,而骨化偏侧更常见。
大脑镰脂肪化。
5.其它罕见
胼胝体变性CT呈低密度,脂样密度的罕见。
原发性胼胝体变性(慢性酒精中毒)。47岁男性,突发反应迟钝伴记忆力下降5天。
极少数化生型脑膜瘤也可脂肪变性,CT可见脂样密度灶,增强明显强化。
化生型脑膜瘤。CT明显脂肪密度,增强T1WI强化明显。
二.含气体病变
与MRI比较,CT对气体敏感性、特异性均高得多,宽窗宽有助于与低密度的脂肪鉴别。
颅内含气体病变,以外伤性、医源性常见,产气性感染少见。
1.外伤性气颅
鼻窦、乳突骨折常致颅内积气,蛛网膜破裂时,气体可进入蛛网膜下腔。
头颅外伤颅内积气,可提示邻近区域骨折,薄层、多平面有助于显示。
张力性气颅较严重时,需紧急处理。
外伤性筛板骨折,颅内积气,蛛网膜下腔为主。
颅底骨折,颅内硬膜下积气。
张力性气颅,硬膜下血肿。30岁男性,头颅外伤后意识不清。
2.医源性气颅
鼻窦、乳突手术,窦壁、乳突穿孔时,可致脑脊液漏、颅内积气。
功能性内视镜鼻窦手术,筛窦上壁穿孔,致张力性气颅。
3.气体栓塞
外伤、医源性手术可致气体进入静脉,量多时可引起气体栓塞。
70岁男性,食管扩张术后左侧肢体麻木。
心脏手术后气体栓塞。
手术后气体栓塞。
4.产气性感染
颅内感染,尤其是产气性感染罕见,CT容易检出气体,有助于鉴别诊断。
脑脓肿,脓肿内积气。
参考资料:
赖嘉祺.颅内常见含脂肪病变影像诊断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jbzd/8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