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肿是组织或器官内由于化脓性感染局限化,病变组织坏死、溶解,并形成完整的腔壁,充满脓液的蓄脓腔。因脓肿所在部位的深浅不同,可分为浅部脓肿和深部脓肿。任何解剖腔内,如关节腔、胸腔、窦腔等,发生化脓性感染而有脓液蓄积时,称为这个腔蓄脓,如关节蓄脓、额窦蓄脓等。蓄脓与脓肿不同,不能混淆。内脏器官如肝、肺、脾、脑等,以及腹腔内也可发生脓在兽医临床上已成为独立的疾病。
临床症状
浅部脓肿初起呈急性炎症,患部热、肿、痛明显,无色素的皮肤可见发红、肿胀、边界不清,触诊硬实疼痛。数日后,肿胀逐渐局限化,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成脓后随着急性炎症症状的减退,疼痛也随之减轻,周缘形成硬实的分界线,中心较软,用两手指交替压触,有明显的液体波动感。波动的程度与脓肿的大小、深浅以及皮肤的厚薄、脓汁的黏稠度等有关。
浅部脓肿由于脓腔内压力不断增高,使中心部的皮肤变薄,被毛脱落,脓肿向体表破溃,排脓后脓腔内压迅速减小,炎症症状很快减退,一般没有全身症状。临床上大多数自溃的脓肿,因破口过小,排脓不畅,如不扩创治疗,破溃口常会自行闭合,以后再形成脓肿,或遗留为化脓性窦道。如在四肢,可见病变逐渐变粗,运步不自如或强拘。肺、肝、肾等器官和深部脓肿常发生于深筋膜下或深部肌肉组织中。有厚层组织覆盖,故初期从外表看急性炎症现象常不明显或被忽略。仔细检查时,可发现患部皮肤与皮下组织有轻微的肿胀,触压可出现指压痕和疼痛,但无明显的波动。脓肿成熟后,触诊患部,如位于深筋膜下,常呈饱满而有弹性的感觉。如位于更深的部位,则指压时患部抵抗力比周围健康组织的抵抗力明显减小。猪发生颌下或咽背淋巴脓肿时.常可压迫气管或大血管,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要认真触诊才能摸清,有时为一侧,有时两侧同时发生。当深在脓肿局部症状一旦明显后,说明脓肿大部已达体表,有时也可自溃排脓。
深在脓肿一般都伴有程度不同的全身症状。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引起脓肿转移发展为脓毒败血症。
解剖症状
脓肿由脓腔(内积脓液)与腔壁构成,其形成和发展同样是一个炎症的过程。
发炎的组织由于受细菌产生的毒素或酶的作用,发生坏死、溶解,在发炎病灶的中央形成脓腔。腔内的炎性渗出液,死亡的细菌及白细胞,连同上述坏死、溶解的组织,混合形成脓液。在脓腔周围没有坏死的组织中,大量毛细血管和结缔组织增生,形成脓腔壁。其内层的肉芽组织称为脓肿膜,脓肿膜将脓液与周围健康组织隔开,造成一道重要的保护性屏障,使病灶局限化。脓肿成熟的早期,由于炎性渗出物不断渗入脓腔,脓液较为稀薄。后期随水分的吸收,逐渐变稠。若时间更长,则可变成干酪样,甚至钙化硬结。
在机体抵抗力较强的情况下,小脓肿可吸收消散,或钙化硬结。多数脓肿,由于炎性渗出物不断通过脓肿膜上的新生的毛细血管渗入脓腔,使脓腔内压力逐渐增高,从而脓肿成熟。脓肿成熟后若不及时切开,最后将穿破脓肿膜的薄弱点而自溃,有的穿破皮肤向外流脓,有的向深部组织扩散,特别位于疏松结缔组织附近、肌间、筋膜下的脓肿,破溃后可沿阻力最小的地方上行或下沉,形成新的脓肿或蜂窝织炎。这些情况常发生在颈部、肩胛下间隙、背部、骨盆部、股部、颈部等处。当致病菌具有高度毒力时,小血管内的栓塞可被破坏,脓栓或带菌血栓可以经血流或淋巴管转移到其他组织,形成转移性脓肿。成熟的脓肿,如能及时切开、引流、排脓后,脓腔可由肉芽组织填补而愈合。
确诊方法
可在肿胀和压痛最明显处用粗针头进行穿刺,抽出脓液,即可确诊。但应注意,若脓汁过分黏稠,就不能从针孔流出,甚或用针管也抽吸不出,但拔出针头后,在针孔前段,一般都附有脓汁。
可用外敷药物,如用醋或酒调制的金黄散、5%碘软膏、20%鱼石脂软膏等外敷。盐酸普鲁卡因青霉素(-IU/mL)局部封闭,温热疗法等,以促使自行消散,或加速脓肿成熟。一旦脓肿成熟,即应手术切开引流。但脓肿没有成熟,肉芽屏障尚未长好时,做过早的切开是禁忌的,不然,可使感染蔓延。
手术前术部剪毛消毒。大的脓肿,脓腔内压力大,为防止切开时脓液向外喷出,可先用针头穿刺,排除一部分脓液后,选择波动最明显的部位,在脓腔的最低位置,与肌纤维方向平行切开。一般先以刀尖刺人脓腔,排除部分脓汁后,根据脓腔大小再行扩创。切口应有足够的长度,以利排脓引流。下刀不宜过深过下,也不能粗暴挤压,以防误伤脓肿膜及脓腔壁。待脓液排空后,即可进行脓腔内检查。发现有异物或坏死组织应小心除去。笔者多次在胸、腹壁的脓腔内找到穿麻袋针、缝衣针和铁丝等异物,常有胸壁表现存有窦道。当遇有索状细长物穿过时,可能是较大的血管和神经,应注意保护。如果脓腔过大或腔内呈多房性而排脓不畅时,需考虑切开隔膜或开反对孔。
深部脓肿的切开,要防止伤及大血管和神经,可以在穿刺的基础上作为切开的定位标志。根据局部解剖,在与血管、神经相平行的方向上,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用止血钳钝性分开肌层,到达脓腔后,用大止血钳将腔壁充分开张,用戴橡皮手套的手指探查脓腔大小,根据需要再扩创到一定的长度。猪头颈部的脓肿,切开时易于滑动,必须用左手确实固定后才能下刀,切开不能过深,以防损伤大的血管和神经。
浅在性脓肿,用消毒液冲洗后,残留脓腔内的消毒液需用纱布吸出,不能强力揩擦。深在性脓肿,最好用挥发性防腐液,如碘仿醚灌注。脓液排除后,一般以碘酊棉球涂布脓肿腔,再用维氏油剂、青霉素鱼肝油(IU/mL)、凡士林纱布条等,疏松地填塞脓肿腔作引流。为了保护切口下皮肤不受脓液的刺激,可涂凡士林。根据脓液的多少,每天或隔天冲洗并更换引流条一次,直到肉芽组织填满脓腔,渗出物很少时,即不再冲洗和引流,待其自行愈合。
位于关节部的小脓肿,由于运动的关系,切开后创口不易愈合,常用注射器抽出脓液,再用消毒液冲洗,而后注入抗生素治疗,一般需进行多次。
具有明显包囊的冷性脓肿,可采用脓肿全摘除术。手术时连同结缔组织包囊一起摘出,但应注意包囊壁往往厚薄不一,有些地方非常薄,手术时宜十分小心,切勿切破包囊,以免扩大感染。对冷性脓在手术的同时,尚需配合特异性药物治疗。
脓肿一般不需全身治疗,只有在出现全身症状,或发生转移性脓肿时,需应用抗菌药物,内服五味消毒饮等作全身治疗。
有的脓肿在切开排脓后,可能创口久治不愈,其原因不外是:
①脓腔内存有异物或坏死组织。
②切口过小,位置过高,引流不畅。
③全身抵抗力降低,再生能力低下。
④特异性致病菌引起的冷性脓肿。临床上只要按照不同的情况,消除上述原因后,即可加速脓腔的愈合。
鉴别诊断依据
浅部脓肿:脓肿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及压痛,继而出现波动感。
深部脓肿:脓肿为局部弥漫性肿胀,疼痛及压痛,波动不明显,试验穿刺可抽出脓液,也可作超声波协诊。
综合防治
该病主要由于细菌感染,致使炎症组织坏死,溶解形成脓腔。其防治重点:
一是预防,做好相关疫苗,时刻保持栏舍清洁干燥,定期消毒。
二是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这可以避免病情恶化,否则可能导致脓毒血症,败血症而导致猪只死亡。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jbzd/5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