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脓肿为颅内脓性感染病灶,可由细菌、分枝杆菌、原虫、蠕虫、真菌等引起,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因脓肿的数量、位置及大小而异。每年每十万人中就有0.3到0.9人发生脑脓肿,对于艾滋病等高危人群,脑脓肿的发病率相当高。近年来,脑脓肿的诊断及治疗进展如何?
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学术医学中心的研究者们,采用meta分析研究近2年发表的脑脓肿相关文献,详细阐述了它的流行病学、诊断及治疗。研究结果发表在年11月的CurrOpinInfectDis杂志上。
流行病学
据文献报导,至年46年间,脑脓肿的发病率由2.7/10万降至0.9/10万,而到年其发病率已降至0.4/10万。文献报导到年三级转诊中心脑脓肿的发病率为0.3/10万。脑脓肿患者以男性为主,平均年龄为34岁。一项纳入例患者的meta分析发现68%的病例可以找到病原体,且23%是多重感染,大部分病原菌为链球菌(34%)及葡萄球菌(18%)。
危险因素
贯通伤、神经外科手术、耳及鼻旁窦感染等,菌栓经血行播散到脑,引起小血管栓塞、炎症和坏死而形成脑脓肿。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或需氧链球菌、肠杆菌、克雷伯菌、变形杆菌及沙门菌等。1/3的患者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先天性心脏病、肺部或口腔感染引起的血源性脑脓肿。来源于感染性心内膜的病原菌常为金葡菌及链球菌,而并发于口腔或鼻窦感染的则是梭杆菌、普氏菌、放线菌、类杆菌、嗜血杆菌等多种微生物感染。
合并艾滋病的脑脓肿患者,病原体以弓形虫多见,其次是诺卡氏菌、结核分枝杆菌。接受器官移植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则是真菌性脓肿的高危人群,病原菌包括曲霉菌、念珠菌、毛霉菌、赛多孢菌等。
遗传变异亦是患脑脓肿的危险因素。一项遗传相关研究显示ICAM-1及MCP-1单核酸多态性增加疾病易感性,但尚有待进一步证实。
诊断手段
脑脓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典型症状为头痛(69%)、发热(53%)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陷(48%),但只有20%的患者同时出现这三个症状。患者还可以表现进行性的行为及认知功能障碍。对于可疑病患,建议行增强CT检查。利用MRI的弥散加权成像可有效鉴别脑脓肿、囊肿、原发性或坏死性肿物。磁共振波谱分析和脑血容积测量也是重要诊断手段。
图1脑MRI平扫显示脑部一大脓肿(a)T2加权,(b)T1加权
血沉、白细胞数、CRP升高,伴发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检查等感染指标可辅助诊断,但感染指标不升高不能排除脑脓肿的可能。找到原发灶意义重大。超声心动图可识别感染性心内膜炎,胸片用于诊断胸部感染等。病原体的确诊后可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容积CT或MRI结合立体定向吸引术有较大帮助。
图2脑MRI平扫显示米氏链球菌(a)和诺卡氏菌(b)感染形成的多个脑脓肿。(a)T1加权,(b)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加权
因多种病原体可引起脑脓肿,经验性治疗首选广谱头孢类抗菌药物(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联合甲硝唑。免疫抑制的患者,则需再联合伏立康唑、复方新诺明或磺胺类药物。细菌性脑脓肿,推荐静脉滴注抗菌药物,疗程为6~8周,而英国抗微生物化疗学会(BSAC)则建议1~2周静脉滴注后若患者反应较佳可改口服环丙沙星、甲硝唑和阿莫西林。复诊查头颅MRI依然可见脓腔,建议延长抗感染治疗时间。
有成为脑疝危险的脑脓肿、室周脓肿、直径≥2.5cm的脓肿,且患者状态可及缓解机会大,可考虑行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若脓肿仅侵入脑皮质表浅,建议完整切除病灶。真菌、结核分枝杆菌、放线菌和诺卡氏菌感染患者对抗感染药物反应性低,建议切除病灶。
脑水肿严重、有致脑疝危险的患者推荐辅以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文献报导高压氧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并缩短抗感染治疗时间,但何时接受高压氧疗更佳仍有待进一步探究。
并发症及临床结局
影像学提示脓肿增大、脑水肿或潜在脑疝形成的患者,其临床结局往往不佳,病情恶化,出现意识减退、神经功能缺陷加重。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脓肿破裂进入脑室,导致急性脑室炎及脑水肿,31%的患者不得已必须接受二次手术治疗,所以死亡率可高达85%。至少25%的患者可能出现癫痫,抗癫痫药物治疗或不能减少发作次数。
在过去50年间,影像学的发展、抗感染治疗方案的完善及神经显微外科技术的进步,使脑脓肿患者预后大有改善。死亡率从年的40%降至年的15%,接受立体定向吸引术的患者死亡率甚降至3%。目前70%的脑脓肿患者几乎无甚或不出现神经后遗症。
转自:感染时间
白癜风该怎么治疗好治疗白癜风哪家比较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jbzd/5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