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的话
宝妈怀孕时什么都不敢吃、不敢碰,做之前都谨慎地先查一查。结果等宝宝出生后,什么偏方都敢用在了娃身上。古老偏方层出不穷,今天小编整理了十点给大家学习,千万不要因为偏信而害了孩子。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则视频,真是让人触目惊心。
视频里,父母用松紧带勒住新生儿的前臂,以防生长畸形,据说是某地的习俗。结果12小时之后,婴儿被勒住的部位出现了环状坏死,家长这医院。
接诊医生说,如果再继续勒下去,将可能发生肢端坏死以及大面积的皮肤坏死和组织肿胀,甚至还会影响到骨质。
坑人的土偏方又何止这几种,育儿的幺蛾子总是层出不穷,而且大多是“世袭”自上一代甚至几代,有着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
今天,小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坑娃育儿偏方,希望咱们都能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别因为听信偏方,最终害了孩子。
1
穿开裆裤可以防止o型腿
孩子一岁前,我抱她到楼下的小区遛弯,每次都会有好心滴奶奶姥姥们过来“指点”:别给宝宝穿纸尿裤了,天这么热不透气不说,还会造成宝宝罗圈腿。我每次都是笑着说没事,没工夫也没心情一直去争辩。
真相
要说会导致O型腿,纸尿裤肯定不背这个锅。因为,宝宝天生都是O型腿。新生儿因为呆在妈妈的肚子里九个多月,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内,只能将腿蜷缩,所以刚出生的小baby腿都是弯的。
两岁以下,宝宝腿部有些弯曲其实都属于正常现象。所以,不是纸尿裤造成的O型腿,用绳子捆也并不能把宝宝的腿掰直~
两岁以后,宝宝的腿部如果弯曲还很明显,可以去咨询医生是否需要矫正和治疗。不要盲目给孩子补充什么微量元素,医生会通过一些更合理的检测来更加精准的判断腿部弯曲的原因。
反倒是老人们推荐的穿开裆裤,才是真的危害多多,不仅从隐私还是卫生方面,都完全不可取。
2
给新生女婴挤乳头防止乳头内陷
据说有些地方的习俗是女孩一生下来必须要时不时揪一揪乳头,否则长大会没奶。所谓的没奶,估计就是担心乳头内陷,哺乳困难吧。有的婴儿乳房还会分泌微量乳汁,老人就认为一定要把奶硬挤出来。
真相
婴儿出生后,暂时性乳核增大,出现黑色乳晕,甚至会分泌少量的乳汁,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是由于母体中的雌激素通过胎盘残留在婴儿体内所致。父母可不用干预,2-3周后会自行消失。
相反,给婴儿挤乳头,很容易引起细菌感染。
张思莱医生曾经在微博科普:“婴儿的非特异性免疫尚不成熟,抗菌杀菌能力很低。所以即使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感染,对于抵抗力相当弱的新生儿来说也是灭顶之灾。”
所以千!万!不!要!再给婴儿挤乳头!
3
婴儿出满月后要剃光头
潼潼满月后,身边的好几个亲戚都让我给她把头剃光,说这样以后长出的头发就会又密又粗。甚至还有人友情提示,说最好把眉毛、睫毛也都剃掉,长大后眉毛更加浓密,睫毛更加纤长。
真相
如果毛发会越剃越浓,那还会有秃头的烦恼吗?难不成,天天刮胡子的人都会变成满脸络腮胡?所以很显然,毛发的浓密和剃光没有任何关系。
毛发的数量、粗细、颜色是由基因和荷尔蒙决定的。直接影响毛发生长的毛囊,藏在皮肤深处,仅仅是表面的剪切,并不会影响到它,所以也就不会对毛发的状态产生影响。
毛发,其实是我们身体的保护者。眉毛、睫毛是保护眼睛的两道防线,头发用来保护头颅、调节体温。小婴儿皮肤娇嫩,防御功能较差,给婴儿剃毛发,不仅让婴儿失去了这种保护,还有因剃发受伤发生感染的风险,所以,别再给小宝宝剃光头了。
4
给奶里加点米汤喂得饱睡得香
闺蜜小A家的娃一直纯母乳喂养,但不算胖。娃奶奶总担心娃太瘦吃不饱,惦记着给娃加配方奶,小A一直没理会。娃两个多月时,某一天半夜哭闹,小A迷迷糊糊醒来发现婆婆正在悄悄冲奶粉,而且还把晚上给小A熬的米汤加了进去。小A看到,立刻制止了婆婆。婆婆当场大叫:“都不给我娃吃饱饭,娃娃好可怜!”
真相
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儿科学会等很多权威机构,均建议6个月之前婴儿的唯一食物应该是母乳,在母乳不足的情况下,可添加配方奶。6个月之后,才可以逐渐给婴儿添加其他辅食。
母乳和配方奶中含有可以保证婴儿健康发育的足够的、均衡的营养物质,如果婴儿喝了加入米汤的奶,会摄入过量的碳水化合物,而缺少大脑、身体发育所必须的蛋白质和脂肪,造成婴儿看上去较胖,但体质健康水平低下。而且,加入米汤的奶,也会由于渗透压增高,增加婴儿的肾脏负担。
宝宝夜里哭闹并不一定代表是饿了,也可能是因为温度、身体不舒适、睡眠习惯不好等其它问题,一味想着灌饱甚至灌晕宝宝来睡大觉,实在是不靠谱。
5
宝宝长湿疹抹点紫草油
大学同学F家的娃自出生起就受尽了湿疹的折磨,刚好了一些没过几天又长出一片,又红又痒。发到家庭群,七大姑八大姨纷纷来支招:去药房买点紫草,用植物油炸一下给宝宝抹上,纯天然没有激素;拿金银花煮水给娃洗澡,特别管用;用花椒水给宝宝洗澡,能治好湿疹……小F按照亲戚们的指点,给娃用了一段时间“纯天然中草药”,湿疹不但不见好,还越发严重,这才赶紧来找我问原因:这些天然中草药到底靠谱吗?
真相
北京和睦家药师门诊主任冀连梅曾撰文指出:“目前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可以根治湿疹,但50%的患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自愈。家长所能做的,是通过护理和药物来控制湿疹的反复发作。国内外临床经验均表明,对于中重度湿疹的治疗,外用激素类药物是首选。”
而那些自制的中草药,更不可擅自乱用。因为成份不明,无法确定中草药里是否含有致敏成份。中草药里有的可以增加光敏性,有的含有皮肤刺激性成份,还有一些含有肝毒性成份。
对于家长,应该从以下几点加强日常护理:注重患儿皮肤的保湿滋润;注意避免丝、毛类物品、碱性皂类接触皮肤加重对患处的刺激;避免皮肤过度出汗;避免日晒。
美国儿科学会认为,真正由食物过敏诱发的湿疹,概率很低。所以除非被确诊为此种情况,没有必要停止母乳。
6
宝宝腹泻用无花果水泡脚
去年,医院接诊了两例双脚重度灼伤患儿,一男一女,男孩10个月大,女孩5个月大,都来自青岛周边农村,皆因家长轻信偏方,利用无花果叶煮水泡脚治疗腹泻引起了类烫伤反应,双脚红肿起满水泡,孩子疼痛难忍。而且,腹泻并没有治好。
照片上孩子的小脚简直惨不忍睹,让人不忍直视。(为避免引起不适,受伤图片不做展示)
真相
目前,医学界尚未明确,无花果叶煮水泡脚对于治疗腹泻有作用。患儿足部的红肿水泡,是由于“植物性日光皮炎”造成的。
因为无花果中含有一种叫呋喃香豆素的成分,是一种天然的光敏剂。它本身并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危害,只是当它接触到紫外线的照射时,会产生光敏反应,导致皮肤受伤。那两个足部红肿起泡的小婴儿,都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被灼伤。
除了无花果,香菜、芹菜、茴香、香椿、荠菜、苋菜、灰菜、柠檬等果蔬都属于光敏性植物。市面上的柑橘类精油(如柠檬、甜橙、葡萄柚、佛手柑、橘等)中也普遍存在呋喃香豆素这种成分。
所以,切不可听信偏方,胡乱用蔬菜、水果、中草药煮水涂抹在孩子的皮肤上。否则,不仅原来的毛病没治好,还会让孩子遭受像图片那样的痛苦。
7
宝宝黄疸喂点黄连水
在孩子出生时,我们产房隔壁有个妈妈生下一个早产儿,因为黄疸需要接受蓝光治疗。可固执己见的老人坚持要让婴儿回家自己治疗:“多晒晒太阳,喝点黄连水,过些日子就好了。那么点小的娃娃就照啥光,简直活受罪!”
真相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前者一般在两周左右会消失,不会对婴儿产生危害;后者因为早产、溶血、感染、喂养不当、或者胆道堵塞等原因,胆红素产生过多,或者代谢、排出过慢,导致血里的胆红素过高,持续时间比较长。
未结合的胆红素可能会损害大脑神经,出现核黄疸,产生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
核黄疸并不多见,大部分的病理性黄疸也都不会导致这个问题,但因为核黄疸后果很严重,所以病理性黄疸不能掉以轻心。
目前认为,对于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是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蓝光可以将孩子体内的可能危害神经的胆红素,转化成一种可以直接从胆汁和尿液排出的胆红素,从而达到退黄的目的。但何种情况下需要照蓝光,医生有一系列的判断标准,需要谨遵医嘱。
很多偏方比如:晒太阳、喝中药、喝糖水、泡草药等等,都效果不佳,甚至会对婴儿产生其他危害。
8
给孩子喂活蝌蚪强身健体
前一阵微博上广为流传的一个视频估计大家也都看到了,一个家长将碗中还在游动的蝌蚪一勺勺喂到孩子嘴里,称这种偏方可以强身健体。
这还是我第一次听到如此奇葩的偏方。可是到评论里逛一圈,才发现原来很多地区都流传着这一“古老的偏方”,很多网友还表示自己小时候也曾喝过。
真相
生吃蝌蚪,有感染裂头蚴的风险。
因为裂头蚴在幼虫期寄生在剑水蚤、蛙类和蛇类动物体内。当人们吃了生的或者半生的蛙、蛇,或者饮用生水,都可能感染裂头蚴,从而导致患上“曼氏裂头蚴病”。裂头蚴可在体内移行,导致全身皮下组织、脑、肺等多处感染。
我国至少有23个省、市、自治区有“曼氏裂头蚴病”的病例报告。河南漯河疾控中心因当地居民有生食蝌蚪的传统习惯,在年曾展开一项调查,对有生食蝌蚪史的居民进行了检查,结果人中有17人(8.99%)被感染,其中13人有明显临床症状。
河南省疾控中心在年至年收治因生食蝌蚪而感染裂头蚴的病例共20例,患者的主要表现是发热和游走性皮下包块,其中9例(45%)有内脏感染;4例侵犯到胸部;2例出现胸水;1例侵犯到脑内。
看完这些数据,家长们还要给孩子生吃蝌蚪吗?
其实不仅仅是蝌蚪,生鱼片、生鸡蛋中都有可能含有寄生虫,给孩子食用都有致病的危险。
正像网友留言吐槽的那样:“怀孕的时候就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生下来就什么都敢给吃……”偏方迷信真可谓是害人不浅。
9
小鸡鸡肿了抓只鸭子咬一咬
记得去年,我的微博和朋友圈都被一段鸭子咬男娃小鸡鸡的视频刷了屏。视频中,两个成人按住男孩的手脚,让一只鸭子去咬小男孩的生殖器。男孩哭得撕心裂肺,旁边的大人一边笑一边说着“没事没事”。
当时看完视频,我还以为是什么虐童事件。被评论“科普”后才知道,这也是一种偏方。
男孩的生殖器脓肿,老人家根据民间传言认为是被蚯蚓吹了“毒气”,于是按照土办法抓鸭子咬生殖器,将毒气逼出。
真相
男孩生殖器的肿胀,经过诊疗发现其实是感染发炎所致。因为90%的新生儿都有先天性包茎,出现包皮过长的现象,加上不注意清洗,包皮垢很容易积存在包皮腔中,引发炎症。
先天性包茎大多为正常现象,并不一定是病理性的。一般孩子长到3岁,有90%的包茎可以自愈,这种情况下是不需要手术的。如果孩子出现排尿困难、反复感染、勃起疼痛等症状,即发生病理性包茎时,医院手术治疗。
坊间流传的“被蚯蚓吹毒气”,其实是因为乡下的孩子很多都穿着开裆裤在田地里玩耍,生殖器时常裸露在外,有可能被昆虫叮咬,也有可能是被一些细菌感染导致肿胀。
更何况,鸭嘴坚硬,啄咬过程中会造成孩子外生殖器的机械损伤,严重的还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长远的影响;而鸭子本身也会携带细菌,啄咬过程中造成的伤口,更容易造成感染。
10
宝宝烫伤了赶快抹点酱油
对于治愈烫伤这件事,“民间智慧”真的是花样百出。涂酱油、撒碱面、涂牙膏、涂香油,就差撒点葱花,煎饼果子就能出炉了。
前几日看过一个新闻,杭州一个18个月大的小婴儿被烫伤,家人用土方法,将泥土和蚯蚓涂在患处,以为能够缓解病情。
真相
这种偏方,简直就是让孩子的伤情雪上加霜。因为烫伤后,婴儿的皮肤出现了水泡和破皮,天然屏障功能削弱,泥土与蚯蚓可能引起刺激导致物理性创伤,而且其中含有的大量真菌、细菌,更会让婴儿造成二次感染,红肿加剧。
涂酱油、涂牙膏等等土办法也都有类似的问题,万万使不得!
烫伤的正确处理方法应该是,首先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烫伤部位10分钟左右,冷却烫伤部位。小心地脱掉烫伤处的衣物,让伤口裸露。如果衣物黏在皮肤上无法脱下,可用医院处理,不可强行脱下,对伤口造成二次伤害。
这10个育儿谣言,其实还仅仅是“博大精深”的“育儿偏方”中的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迷信偏方让人三观尽碎,也让孩子苦不堪言。
想起伊坂幸太郎说的那句:“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尽管父母的性格与品质通过“考试和教育”未必可以重塑;但是常识性的科学育儿知识,小暖认为还真应该来个“百题测试”,不及格的一律培训重考,让我们的孩子都能远离那些坑娃的偏方,健康成长。
参考来源:
1.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jbzd/10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