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重型危重型感染者可选用内酰胺

医院订阅哦!

我国已上市的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品种繁多,为了让医生获得更精准的用药建议、患者获得更合理的药物治疗,中华医学会年发布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目前,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已经成为临床治疗多种耐药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而随着近年来细菌耐药变迁以及大环境的改变,专家共识的更新也需与时俱进且势在必行。《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年版)已于年3月17日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第卷第十期)上。

年3月20日晚,“万众抑心,与识俱进”《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年版)发布会汇聚全国顶尖专家,以线上会议的形式成功举办。

钟南山院士寄语:组合用药要大力推动

钟院士指出,目前新冠状肺炎疫情在国内已得到基本控制,但是对于重症患者,合并感染、继发感染,尤其是细菌、真菌感染成为了新的课题。《上海市冠状病毒综合救治专家共识》、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合理用药专家共识(第三版)》,其中强调:在住院后发生感染者可选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对于重型、危重型患者合并细菌感染,可经验性应用三代头孢类含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抗生素联合酶抑制剂本意在于增强抗生素杀菌活性,但是在“琳琅满目”的现有组合中,如何排除不合理的选项,挑选最合理、最有效的方案,一定程度上仍然困扰着众多医生。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评价专家委员会组织全国顶尖知名专家,修订完成新版专家共识。本次新版专家共识的发布,将对未来抗生素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合理应用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对比分析:专家共识新在何处

浙江大学医院周志慧教授对版与版专家共识进行了对比分析。

新版专家共识主要针对四大部分内容进行了更新,增加了新研发的酶抑制剂复方制剂,补充了主要β内酰胺酶的流行情况及耐药变迁,完善并细化了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临床应用推荐,提出了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管理建议。

新版专家共识在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的基础上,新增了阿维巴坦、法硼巴坦、雷利巴坦三种酶抑制剂,总体抑酶活性相似,但新增的三种对于头孢菌素酶有抑酶活性,这是原有酶抑制剂所不具备的,此外阿维巴坦对OXA-48有独特的抑酶活性。

而对于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新版专家共识则在头孢哌酮/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基础上,增加了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头孢洛扎/他唑巴坦、美罗培南/法硼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雷利巴坦四种新的组合。

另外,新版专家共识中对于治疗药物的推荐更加细化。

细菌方面,细分为肠杆菌科细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增加了革兰阳性菌的用药指导,在病情、病原体分层的基础上同时考虑耐药性分层。其中,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中的作用: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等对不动杆菌属细菌有一定的抗菌活性,药敏结果提示敏感时均可以使用。年CHINET监测显示不动杆菌属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49.7%,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69.2%。因舒巴坦对不动杆菌属细菌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在多重耐药、广泛耐药及全耐药不动杆菌属细菌感染的治疗时含舒巴坦的复合制剂是重要选择,所以,头孢噻肟舒巴坦和头孢曲松舒巴坦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信心之选。同时,治疗不动杆菌属细菌感染时应使用足够剂量的舒巴坦,我国药典规定每天不超过4g,国外推荐对多重耐药株感染治疗时可加量至每天6-8g,甚至更高剂量。

部位方面,细分为肺部感染、腹腔感染、血流感染、尿路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粒缺伴发热,在每个部位中,结合不同感染部位常见病原体,抗菌药物在不同感染部位的渗透性,以及社区/医院、高危因素,结合指南进行分层推荐。其中有关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社区获得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见病原学为肺炎链球菌、B族链球菌、脑膜炎奈瑟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李斯特菌以及厌氧菌(脑脓肿);而医院获得性感染常见病原学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虽然部分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以通过增加剂量(如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美罗培南)以达到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需要的有效浓度,但由于克拉维酸、他唑巴坦在脑脊液中的浓度较低,因此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洛扎/他唑巴坦一般不用于治疗社区获得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头孢哌酮不易通透血脑屏障,舒巴坦常规剂量给药在脑脊液中也无法达到治疗浓度,而三代头孢中,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能有效通过血脑屏障,因此,大剂量的头孢噻肟舒巴坦或头孢曲松舒巴坦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重要选择。

总结与展望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用量较大,且种类和规格繁多,临床医师对该类复方制剂的特点了解不足,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较突出。新版专家共识增加最新药物组合,优化治疗推荐,并提出了管理要求,为规范其临床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也期待医保政策、管理政策等与临床应用要求更好地匹配,进一步为患者带去福祉。

?内容来源

医药资讯地方台(yiyaoguanchajia)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jbzd/10079.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