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
穿透身体看真相
脑脓肿是常见颅内感染性病变,指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脑炎、脑化脓及脑脓肿包膜形成,少部分也可是真菌及原虫侵入脑组织而致脑脓肿。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最常见。及早明确诊断并采取适当治疗措施,对改善患者预后非常关键。
初期患者除有原发感染症状外,一般都有急性全身感染症状(畏寒、发热,头痛、白细胞升高等)。包膜形成以后,上述症状好转或消失,并逐渐出现颅内压升高和局部定位征。
常见的感染途径有如下4种:①邻近感染向颅内蔓延(占60%~70%);②血源性感染(占25%左右);③外伤、手术后直接感染(约占10%);④隐源性感染。
急性脑炎期(1-9d):影像学检查较少遇见。
病理基础:血管通透性增加,细胞外脑水肿。
影像表现:
皮层或皮髓质交界处,有占位效应。
CT——边界不清低密度区,一般无强化或斑点状强化。
MRI——早期T2略高信号;进一步发展,T2高信号,T1低或等信号,占位效应明显。
化脓期(10-13d)和包膜形成期(1~2周初步形成,4~8周形成良好,但也有例外):
脓液:脑组织坏死、液化。CT值15-30HU,MRI呈长T1长T2信号,DWI呈高信号(因脓腔内的粘稠脓液限制了水分子扩散),ADC值降低。
脓肿壁:炎性血管肉芽组织。CT为等或稍高密度,MRI呈等或稍短T1、等或稍短T2信号,Gd-DTPA增强,脓肿壁显著强化,壁薄、光滑为其典型表现。多房脓肿可形成壁结节假象,有些脓肿亦可形成壁结节,花环状结构。
外周水肿带:近脑表面脑膜血管扩张,CT为低密度,MRI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
病例1(上图)患者男,14岁,脑脓肿治疗后复查,右侧顶叶可见类圆形低密度影,腔内见更低密度影,脓肿壁呈等密度,病灶缘可见环状水肿带,病灶有明显占位效应。
病例2(下图)患者男,26岁,因发热、头痛入院
脓腔呈长T1长T2信号,脓肿壁呈等T1稍短T2信号,周围水肿带呈长T1长T2信号
脓液在DWI上呈高信号
Gd-DTPA增强,脓肿壁显著环状强化,可见壁结节
但是,CT和磁共振检查在脑脓肿与脑内囊变、坏死为主的肿瘤的鉴别诊断中缺乏特异性。
磁共振波谱(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MRS)能够对活体组织进行代谢物无创分析,可以为疾病诊断提供病变区组织生化及代谢方面的信息,文献报道细菌性脑脓肿在1H-MRS中可以显示出特异性的共振峰,作为常规磁共振检查的补充手段,对确定诊断有重要意义。
早前的一些研究中提到,脑脓肿的脓腔内容物中可以出现多种氨基酸(AA)、丙氨酸(Ala)、乙酸(Ac)及琥珀酸(Suc)等共振峰,其中以多种氨基酸共振峰的出现率最高,出现AA峰对脑脓肿的特异性几乎%。还有其他一些研究显示脑脓肿的Cho/NAA值增高,但是低于胶质瘤的比值。依据多种氨基酸、乙酸、琥珀酸及丙氨酸的出现与否,1H-MRS能为细菌性脑脓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一定有价值的信息,另外乙酸及琥珀酸共振峰的出现与否,能够为脑脓肿的病原学诊断提供一定的帮助。
虽然MRS本身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对磁场均匀性要求高,容易受到骨骼、气体及皮下脂肪的影响,但因其具有一些不可替代的功能,还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应用。附:
参考文献:
[1]鱼潇,孙亲利,荐志洁,等.真菌性脑脓肿和脑肉芽肿临床和MR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12):-.DOI:10./j.issn.2-..12..
[2]闫俊荣,沈加林,许建荣,等.多体素1H-MRS在脑胶质瘤与脑脓肿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12):-.DOI:10./j.issn.2-..12..
[3]张开元,牛广明,韩晓东,等.多体素1H-MRS对脑胶质瘤、转移瘤及脑脓肿的鉴别诊断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1):10-13.DOI:10./j.issn.1-..01..
责任编辑:汤泊
本期编辑:周锦
文字/图片:胡秀芝
往期回顾:
PET/CT在食管癌诊疗流程中的价值
入门
直肠癌,MRI可以做些什么?
妇科病变--宫颈癌的分期和转移
小细胞肺癌CT特征表现分析
医影
穿透身体看真相
影像科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byjs/8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