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年11月第5卷第4期
中国传染病影像学跨越式创新发展的历程与成就
陆普选1-7,施裕新1-7,鲁植艳1-7,刘新疆1-7,许传军1-7,何玉麟1-7,卢亦波1-7,谢汝明1-7,陈步东1-7,殷小平1-7,刘强1-7,边杰1-7,刘文亚1-7,杨州1-7,吕圣秀1-7,杨豫新1-7,刘晶哲1-7,徐秋贞1-7,李勇刚1-7,任美吉1-7,李莉1-7,张晓琴1-7,罗琳1-7,单飞1-7,张惠娟1-7,王亚丽1-7,鲁宏1-7,孙勇1-7,沈桂权1-7,张娜1-7,王小义1-7,刘晋新1-7,安维民1-7,李宏军1-7(1.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传染病学组,北京;2.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感染专业委员会,北京;3.医院学会感染与炎症放射学专业委员会,北京;4.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感染(艾滋病)影像工作委员会,北京;5.医院协会传染病分会传染病影像学组,北京;6.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普通放射装备专业委员会传染病学组,北京;7.北京影像学诊疗技术创新联盟,北京)
基金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国家科技重大专项(ZX);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通信作者:李宏军,Email:lihongjun. 为提高中国乃至于世界广大医务人员对传染病尤其是新发传染的影像诊断水平,达到早期精准诊断和及时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目的,中国传染病影像学的专家团队历经22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开创了传染病影像学的学科、系统、理论体系、技术规范、学科体系及诊疗检测平台,推动了我国传染病防控诊疗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中国传染病影像学的整体影像技术水平和精准影像诊断水平。中国传染病影像学团队牵头制订了《传染病影像学诊断指南》及8部法定传染病影像学诊断标准并在全国推广应用。“艾滋病三维断层标本库”、RadiologyofinfectiousDiseases国际英文杂志和《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搭建了新发传染病科研、教学、普及与交流的新平台。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人类,蔓延全球时,中国传染病影像学专委会训练有素的余名传染病影像学团队,医者仁心,责任担当,应用规范的影像技术、精湛的影像诊断分析判断能力,同时开发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软件,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早诊早治提供了客观依据,在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染病影像学专委会组织召开了31场线上网络培训会议,培训了全国战斗在一线的医务工医院的相关医务人员6万余人次,3次国际会议,发表10余篇权威论文,80余个国家受益,突显了传染病影像学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同时传染病影像学专委会专家团队在德国Springer出版社主编出版了14部传染病影像相关的英文专著,其中三部英文著作分别获得了年国家版权输出重点奖励和普通奖励,为全球传染病防控贡献了中国智慧,引领中国传染病影像学从国内走向国际前沿。传染病影像学;新发传染病;创新性;发展历程;成就
传染病影像诊断学是基于法定传染病诊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创新学科,是研究不同病原体所致的病理生理变化所对应的影像学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为了提高中国乃至于世界广大医务人员对传染病尤其是新发传染病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达到早期发现、精准诊断和及时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病率的目的,中国传染病影像学的专家团队经过20多年坚持不懈、执着耕耘、时代奉献,中国传染病放射诊断学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国内走向了国际,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使中国传染病影像学领导和组织者们集体发出了全球最强声音,并掌握了该领域的学术话语权。特别是在当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国传染病影像学团队在全球率先制订出国际CT影像辅助诊断标准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检查方案与感染防控专家共识[1,2],率先研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诊断定量软件相关影像诊断内容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采纳,被国际著名的《欧洲影像学杂志》[3]、Radiology及《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等转载发表并在全球推广应用,世界范围内已有81个国家分享了中国经验,及时有效地发挥了传染病影像学在新型冠状病毒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巨作用,做出了世界性贡献,充分彰显了中国传染病影像学适时发展进步的现实意义。
01一个特殊病例的发现萌生了坚定发展中国传染病影像学事业的理念22年前,1例罕见的神经感染病例引起了李宏军医生一连串的疑问,该患者大脑病变与常见疾病谱损害影像学特征不一致,也与临床症状不太一致,用常规的疾病谱和正常的诊断,已无法解释病灶。他怀疑可能是患者在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罕见的病原体感染,李宏军医生建议患者立即做免疫八项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该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呈阳性。
艾滋病患者脑部为什么会发生脓肿?HIV会让人脑产生哪些病变?为解开这些疑问,李宏军医生开始检索相关资料。那个年代,对于国内大多数医生而言,艾滋病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疾病,李医生很想知道患者发病原因,但搜索结果让他大失所望,“国外80%的文献都比较陈旧,而国内艾滋病影像学竟然是一个空白,中国竟然没有一条原始研究文献,没有一本研究专著,没有一个规范的治疗方案。”[4]
这是挑战,更是机遇,李宏军医生暗下决心,一定要填补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于是,他把研究方向从全科影像学转移到了艾滋病影像学。没有资料,他便用最原始的研究方法,开始从身边搜集实例。从那时起,医院的普通大夫,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片学术领域的“处女地”[5]。
一开始的研究发展过程是很原始的,就是尽可能地将传染病例资料收集完整。当第23份病历放进李宏军医生抽屉的时候,便开始总结艾滋病影像不同的表现和诊疗方法,于是他发表了国内第一篇艾滋病影像学研究论文《艾滋病合并脑、肺机遇性感染的影像学诊断研究》[6]。
年冬天,李宏军教授从英国学成回国前,了解到陆普选医生也在从事新发传染病影像的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工作,于是他从英国直飞广州,在深圳与陆普选医生会面,从未谋面的他们一见如故。因为他们有着相同意愿和志向,为了发展中国的传染病影像学事业,提高中国传染病及新发传染病影像学医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影像诊断水平,他们决定首先组建全国艾滋病影像学专业委员会,医院从事艾滋病影像学诊断与影像检查技术的医务人员组织起来,培养骨干队伍,此后,对全国相关传染病影像医技人员进行逐级规范化培训,最终达到提高全国传染病影像学医务人员的整体医疗诊断水平,提高患者诊断率和治愈率的宏伟目标。
年11月12—14日第一届中国性病艾滋病协会影像学组正式在北京成立,余人参会,参会代表涵盖了2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李宏军教授当选为中国性病艾滋病协会影像学组组长,陆普选教授等3人当选为副组长。这标志着中国艾滋病(传染病)影像学事业发展的开端,彰显了在传染影像人中不断传递和遵循“共建、共享、共联、共赢”的理念,以及创建一个新学科的坚定信念。
02中国传染病影像学跨越式发展的艰辛历程20年前中国的艾滋病影像学和传染病影像学领域人才缺乏、影像设备陈旧落后、影像检查诊断水平低下、国际国内传染影像研究几乎空白,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特别是新发传染病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李宏军教授联合陆普选教授等一大批有志为传染病影像学事业发展作贡献的中坚力量,首次提出并完成了国际化传染病影像学学科体系建设目标,带领团队率先确定了传染病影像学定义,率先倡导开创了传染病影像学的创新学科及系统的理论体系、技术规范、指南、标准、学科体系及诊疗检测平台[7-13],填补了现代影像技术在传染病领域的国内外学术及应用空白,推动了中国传染病防控诊疗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中国传染病影像学的整体影像技术水平和精准影像诊断水平。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与执着坚守,中国传染影像人成就了传染病影像学发展历程中的众多第一。
2.1构建和发展传染病影像学专业委员会,实现“共建、共享、共联、共赢”的信念从自年11月12—14日在北京成立第一届中国性病艾滋病协会影像学组以来,随着影像技术、传染病影像学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人才队伍的日益壮大,先后组建了传染病影像学相关的6个全国性专业委员会和1个北京影像诊疗技术创新联盟。各学会的传染病影像学学组及专业委员会委员由第一届的名委员,发展到今天的多名委员。截至年9月,各学会传染病影像学学组及专业委员会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三届艾滋病/传染病/感染与炎症影像学学术年度大会。学术大会的形式也有很大的提升,由原来“中国传染病/艾滋病/感染与炎症影像学大会”,发展为“国际传染病/艾滋病/感染与炎症影像学大会”,从年开始,每年举办的“国际传染病/艾滋病/感染与炎症影像学大会”均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专家来华进行学术报告与交流,众多国外医务工作者参会。特别是从年开始,传染病影像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一带一路”中国-东盟国际传染病影像学术会议,吸引了众多国外医务人参会者,通过由李宏军教授、陆普选教授和施裕新教授等知名专家所作的传染病影像学相关专题报告,向参会医生代表赠送李宏军和陆普选教授主编的DiagnosticImagingof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14]、RadiologyofInfectiousDiseases[15]等Springer出版的英文专著,参会专家代表们纷纷称赞本次会议实用又前沿。
2.2举办各种类型学习班,制订指南、规范和标准在全国推广应用经过22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传染病影像学相关的学术机构已经建立和完善。学术机构按照相关学术专业委员会章程的要求,重点对中医院医院影像科、感染科的一线医生、技术人员及护理工作者进行系统的培训,规范各类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的影像检查技术和影像诊断[13],重点包括39种法定传染病[14]影像检查技术要求,着力提高中国传染病影像学整体诊断水平。采取专题学习班与送知识技术下基层“巡讲”相结合的多种形式对全员进行系统培训和传教。从年11月12—14日国内第一个艾滋病影像相关继续教育学习班在深圳举行以来,各类传染病/新发传染及感染与炎症相关影像学培训班已举办余场,培训各级医技人员及护理人员8万余人次。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新发重大传染病影像学诊断单病专题研究最新进展报告,也有中国传染病影像学专业委员会专家联合制订的《传染病影像学诊断指南》[12]、《艾滋病影像学诊断指南》[13]等指南的解读,大大提升了各级传染病影像学医技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为感染影像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部门的委托,中国传染病影像学相关专业委员会专家团队承担了传染病影像学诊断标准的制订,包括医学影像学、统计学、循证医学、文献检索、病理学、超声影像学、检验学、护理学及临床医学等余名相关专家参与标准的制订工作。经过专家们2年多的反复讨论和广泛征询各相关专业专家们的修改意见,通过循证医学的meta分析培训班(烟台)及5次传染病影像诊断标准审核会议(呼和浩特、武汉、保定、大连、上海),首批8项传染病影像学诊断标准制订已经完成并将陆续发布;第一批制订的8个传染病影像学诊断标准,主要规范肺结核、艾滋病及病毒性肝炎3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影像检查技术及影像诊断要点。8个传染病影像学诊断标准分别为肺结核影像诊断标准、艾滋病相关肺结核病的影像学诊断标准、NTM肺病的影像学诊断标准、艾滋病相关脑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标准、艾滋病相关耶氏肺孢子菌肺炎的影像学诊断标准、艾滋病相关脑弓形虫病的影像学诊断标准、HBV相关早期肝细胞癌(eHCC)影像诊断标准及肝包虫病的影像学诊断标准,分别对推荐成像方法及影像学表现、影像诊断标准、影像学鉴别诊断和诊断标准流程等传染病影像诊断的关键问题给出全面、详细的阐述,对指导和规范肺结核影像诊断,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影像诊断水平及诊断正确率发挥了积极作用[9]。
2.3创建和建立“艾滋病三维断层标本库”和法定40种传染病影像学数据库及《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搭建新发传染病科研教学、普及与交流的新平台自从年首次报道HIV感染者以来,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到年全球已有万人死于艾滋病。艾滋病的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原因在于此病有别于其他疾病,其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影像学表现、治疗和预防诸方面具有特殊性,对医务人员及科研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诊疗要求和挑战,迫切需要密切结合临床影像与解剖、病理对照的知识。首都医科医院李宏军教授,对艾滋病临床应用基础进行了13年的观察研究,亲自收集余例艾滋病临床影像资料,解剖艾滋病自愿捐献者尸体11具,大体解剖10例,活检22例,制作断层标本余件,病理组织分析0份,于年建成了国内外唯一的一套艾滋病三维断层标本库。为我国艾滋病基础与临床应用、科研与教学揭开了一个新的学科领域[14]。这项新领域的开辟正是之后中国传染病影像学的创建一个新起点[15]。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是国内唯一的一本新发传染病领域的专业性杂志,填补了我国新发传染病学术交流领域的空白,杂志的创刊出版发行也体现了国家对新发传染病防控和诊治的高度重视。杂志及时通过专家述评、特殊病例报道、继续教育等栏目分别介绍国际国内重大疫情的现状和流行原因,为重大新发传染病知识的传播及为政府和防控机构制订防控策略提供了有益的指引和帮助,为新发传染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防控与诊治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构建了先进的前沿学术交流平台,是一本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国家级专业期刊,也为中国传染病影像学的发展提供了交流与科研教学的新阵地。
03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显传染病影像学的独特作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医者仁心、训练有素的传染病影像学团队应用规范的CT影像学技术、精湛的影像诊断分析判断能力,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早诊早治提供了客观依据,在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传染病影像学团队率先在第一时间编写和向全球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辅助诊断指南》[1]的中文版和英文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精准诊疗起到重要的循证作用。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诊疗标准采纳,并且被《欧洲影像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等》分别以英文版和中文版的不同版次发表[1-3]。先后被多家媒体和专业网站转载及自媒体传播,为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作出了贡献。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重大呼吸道新发传染病,对其认识不足,早期有诸多未知,中国传染病影像学相关专业委员会联合国内传染病影像学界精干团队,研究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检查技术、流行病学、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组织线上网络培训会议,向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医学影像相关的医技人员传授放射科防护规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CT扫描流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影像特点,以及需要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鉴别的要点等关键技术,同时,将临床经验第一时间在Radiology和《欧洲呼吸病杂志》发表;积极开发国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人工智能诊断软件,开展重症危重症预测研究,第一时间传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知识和技术,增进广大医务工作者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和理解,以期达到早期诊断、早控制、早治疗,共同控制疫情的目的,为指导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抗疫工作,打赢疫情阻击战发挥了指导作用。组织召开了31场线上网络培训会议,培训了战斗在一线的医务工医院的相关医务人员6万余人次,李宏军、陆普选和施裕新教授等的专题报告反响强烈,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为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防止医务人员感染、规范影像检查技术、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
04引领中国传染病影像学从国内走向国际前沿在第26届国际影像学术会议上,李宏军教授应邀在主会场代表中国进行了长达1个小时的专题讲座,标志着中国传染病影像学的学术声音走向了世界。作为传染病影像学的开创者及国际化传染病影像学学科建设奠基者的李宏军教授演讲题目为RadiologicaldevelopmentoninfectionsinChinaandanewjournal,详细介绍了中国法定传染病作为一个独立体系对39种法定传染病影像学的研究进展及国际化学科建设情况,强调了中国传染病影像学对传统的系统影像学学科建设的补充和完善的重要性,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影像学专家对传染病影像学理论体系形成的研究成就及其国际化学科建设的飞速发展,是对国际影像学科发展的历史性贡献,表示高度认可及深感敬佩。同时李宏军教授与国外专家就中国传染病影像学发展历程和传染病影像学全球发展规划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与学术交流,一致的学科建设理念是实现传染病影像学国际化“共建、共享、共联、共赢”,致力于中国传染病影像学诊疗技术诊断标准走向国际,服务于全人类的终极目标。
年8月14日,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邀请,李宏军教授开展讲座,对中国感染与炎症疾病影像学发展现状及与科学研究重点方向进行讲述。作为第个被NIH邀请的全球著名学者之一,李宏军教授重点介绍了20年来中国感染影像学团队在艾滋病影像学及HBV感染相关肝癌影像学等传染病影像学方面做到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基础到临床的研究成果,得到与会专家的广泛认可。
李宏军教授创办的RadiologyofInfectiousDiseases英文杂志,是国际上第一本传染病影像学英文杂志,同时创建了RadiologyofInfectiousDiseases网站。一杂志、一网站为传染病影像学搭建了国际化的专业研究和交流平台,创立传染病影像学国际重点学科、打造国际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队伍、实现国际化成果的医学群体性收益。
第一部由李宏军教授主编的RadiologyofInfluenzaA(H1N1)[18],年英文专著在Radiology正式出版发行,标志着中国传染病影像学科研成果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中国传染影像学相关专业委员会专家团队在Radiology等国际知名出版社主编出版了14部传染病影像相关的英文专著[14,15,18-23]。其中陆普选教授主编的DiagnosticImagingof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14]和李宏军教授主编的RadiologyofInfectiousDiseases[15]及RadiologyofHIV/AIDS[23]3部英文著作分别获得年国家版权输出重点奖励和普通奖励。这是对新发传染病及传染病影像学领域研究成果的高度肯定和激励。英文专著被全球余个图书馆索引,以及NIH的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和世界卫生组织收藏,下载量达到16万余次。研究成果为医学生的培养及在国内外临床实践中得到有力的推广应用,为全球传染病防控贡献了中国医学专家的智慧。
05小结历经22年艰辛的发展历程,走过了13年的国际化学科建设历程,一个拥有7个专业委员会,0余名委员的学术团体已经逐渐壮大。传染病影像学相关专业委员会举办了多期各种类型的学习培训班,接受培训达8万余人次,提高了全国传染病影像学各级医技人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此外,传染病影像学专业委员会还牵头制订了相关传染病影像学技术规范、诊断指南与标准12部,重点规范了重大法定传染病影像学检查技术要求,提高了中国传染病影像学整体诊断水平。传染病影像学专家团队主持科技部重大研发及重大传染病研发专项2项,主持重点及面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发表核心及英文论文余篇,获多项中华医学科技奖等省部级奖项19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知识产权登记21项。
浮华撇尽,耕耘求是。肩负着最初的理想与信念,怀揣着不变的仁爱与奉献,未来的传染病影像人们,将从各个角度以新的方式,建立有效良性互动机制。通过良好顶层设计,传染影像人将从学科体系建设着手,丰富和发展学科建设的基本要素[24]。采取医工结合,多学科融合,实现基于大数据、多源组学与人工智能的感染疾病影像学诊断技术研发与应用。影像基因组学等前沿技术的医工结合都将赋予传染影像人新的责任和挑战。聚团队之智慧,掌握国际传染影像领域的话语权,创造出新学科奇迹的力量,新时代传染影像人也必将推动中国传染影像学向前发展,为筑人类健康之长城做出更多贡献!
作者简介李宏军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法定传染病影像学专家,法定传染病影像创新学科国际标准体系奠基者,法定传染病医学影像理论体系主要开创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首都医科医院医学影像中心主任
首都医科大学影像学系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传染病学组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感染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医院学会感染与炎症放射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感染(艾滋病)影像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医院协会传染病分会传染病影像学组组长
北京影像学诊疗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
本文系简写版,参考文献从略,原文刊载于《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年11月第5卷第4期。更多内容敬请登录官方网站: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hdw.com/byjs/11443.html